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不断轮回的事实:皇帝为何爱杀功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8
转发:0
评论:0
不断轮回的事实:皇帝为何爱杀功臣?,导读:皇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刘邦如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赵匡胤还好点,杯

导读:皇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刘邦如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赵匡胤还好点,杯酒释兵权放了这班老部下。那么他们为何要拿功臣开刀呢?仅仅只是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吗?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网络配图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网络配图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呢?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网络配图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或许这就是功臣的悲哀吧,他们明知道自己之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依然赌一把运气去相信昔日的哥们能够念住旧情不会向他们伸出屠刀。殊不知那是一个萦绕在帝皇身边的魔咒,代代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代皇帝为何都要杀功臣
文/刘伟“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
· 皇帝爱杀功臣为啥这个萧何却能独善其身?
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一一惨死,不但武将们个个心惊肉跳,就是文官们也心怀疑虑。与韩信并列三杰的萧何虽然眼下圣眷日隆,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也不觉害怕起来。(事实上,后来果然萧何也被刘邦送入了大牢)萧何隐藏在心中的疑惧,被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点破。当时萧何协助吕后杀害了韩信,论功行赏,刘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并特别加赐一名都尉、五百士兵作为相国卫队。萧何因此在府中摆酒席庆贺,正当宾客道贺,喜气盈庭之际,召平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大怒,这召平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改行种瓜,因他的瓜味极甘美,“东陵瓜”名扬关中,萧何入关的时候,闻名将他招至幕下。召平一语惊人:“相国,你大祸临头了!”召平的话触动萧何心中疑虑,他把召平请到内室详谈。召平告诉萧何:“皇上在外征战奔波,而相国安卧后方,没有战功却得以加封食邑、赐卫队,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皇上恐怕已经有怀疑相国之心了!”召平给萧何...
· 为何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都爱杀功臣?
在汉族开国皇帝中,真正平民出身的只有两位,一是刘邦,一是朱元璋。刘邦,三代贫农出身,小时候连个大号也没有,人称刘季(刘三或刘四)。素小无赖,后来混上了泗水“亭长”。(按现在农村人口规模来看,“亭长”根本到不了乡一级政府,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小村的“治保主任”,或大村的“片书记”。)估计还拿不到国家的俸禄,也就是可以凭借着流氓行经以及政府赋予的“治安”权力从村子里拿个“三提五统”,混个好肚油肚。朱元璋就更别提了,出身更苦,家里穷的没饭吃,少年时代就跑去当了一阵子和尚,其实就是一个“合法”的乞讨者。可见,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都属不务正业型,都不是老实巴交的真正农民,都见了点“世面”,也都有点无赖与豪气,非如此又怎能出来捞世界?事实上,李自成和张献忠何尝不是如此?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以后有时间再说吧。网络配图有人会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以及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不是也属平民出身。其实不...
· 朱元璋爱杀功臣乞丐就不能做个好皇帝吗?
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履历比较富有传奇性,做过和尚,当过乞丐,三教九流最末流的一个人,谁能想到居然最后当了皇帝,?不过你要说乞丐当不好皇帝,那就有点偏颇了,至少朱元璋这个皇帝做的还不赖,但在杀人这件事上,还是比较无情的,狡兔死走狗烹,那些开国功臣的下场,也都比较惨。网络配图出自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年轻时为避饥荒曾近于行乞般流浪三年,之后不久,朱元璋以和尚之身参加红巾军,在经过了17年残酷战阵生涯的狂暴洗礼后,奇迹般地成为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虽然比较low,但却相当有雄才大略,堪称人中之龙,不过个人战力再怎么牛逼,也是挽救不了一场战争的,这个时候团队小伙伴就很重要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朱元璋打天下的后援团。内有马皇后,贤良淑德,外有刘伯温、徐达等文武肱骨之臣,还有一众悍将猛军,打天下的过程相当溜,驰骋无所挡,但坐天下呢?朱元璋又是什么路子?网络配图因为朱元璋早年受过苦,所以后来执政的时候,处处都...
· 雍正皇帝的三大功臣都是谁?雍正为何要杀功臣
胤禛夺取帝位之时,有三大功臣:一个是川陕总督年羹尧--手握重兵的他在西北牵制着当时同样手握重兵的、最有希望继承皇位者之一的十四阿哥;另外一个功臣是步兵统领隆科多——控制整个京畿要地的他公布了康熙皇帝的遗诏,让胤禛当上了皇帝:第三个功臣就是十三弟胤祥,唯一支持雍正皇帝的皇子。雍正皇帝一开始对于上述这三人都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正像雍正皇帝曾经对年羹尧所说过的那样,“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但最后的结果,这三个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最先倒霉的是年羹尧。自恃功高的年羹尧,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居然完全不把雍正皇帝当回事。更有甚者,他还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四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除此之外,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的数目,居然高达数百万两之多。最终的结果是,雍正皇帝在1726年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