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帝国龙脉:隋朝短命而亡因风水不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2
转发:0
评论:0
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当时长安故城凋残日久,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都已经相当陈旧:城中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水质咸卤,难以饮用;而且它北临渭水,渭河不时南北摆动,改道多次,都城随时都有被水淹的危险。于是杨坚考虑营建新都。有术士勘察了龙脉走向,告知隋文帝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有一处龙穴,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它北侧汉长安城所在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隋文帝杨坚立即前往察看地形。网络配图从地形上看,长安地区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而西北低,这是由于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的。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河流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长安东南地区,流到西北方向入渭河。这些河流切割了长安地区的平原若干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而龙脉也被分隔为支脉。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40千米,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

  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当时长安故城凋残日久,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都已经相当陈旧:城中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水质咸卤,难以饮用;而且它北临渭水,渭河不时南北摆动,改道多次,都城随时都有被水淹的危险。于是杨坚考虑营建新都。

  有术士勘察了龙脉走向,告知隋文帝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有一处龙穴,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它北侧汉长安城所在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隋文帝杨坚立即前往察看地形。

网络配图

  从地形上看,长安地区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而西北低,这是由于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的。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河流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长安东南地区,流到西北方向入渭河。

  这些河流切割了长安地区的平原若干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而龙脉也被分隔为支脉。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40千米,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单元。

  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西汉的都城,而另一块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隋文帝的首选之地。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诏令开始营建新都,称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关于大兴城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太极殿位于大兴村;另一种说法是文帝最初封为大兴王,到他登极时,就将县、门、园、池都用大兴命名。大兴意指永远兴隆。

网络配图

  从空中看,大兴城与周易的乾卦有相似之处,都城的营建也是按照卦爻辞的指导而行的。大兴城址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

  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龙在田”,因此只能 “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

  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

  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而九五之位,也就是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一座风水俱佳的都城就这样规划完成了。

网络配图

  大兴城的兴建是先修宫城,再建皇城,后建郭城。把宫城、皇城、郭城三大部分分开,这是都城建造史上一大创举。皇城连接宫城,便于皇帝对中央官署的指挥控制;宫城和郭城分开,分开官民杂居,保证政府机构的安全。

  大兴城建设很快,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自始建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

  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

网络配图

  大兴城虽然藏风蓄水,有虎踞龙盘之势,但是必须设立专门的寺庙供奉山川之神,才能永聚龙虎之气,否则,国祚不会永久。堪舆术士还未将此法告于文帝,隋文帝就龙驭归天了。

  新上任的隋炀帝根本不把风水师的话放在眼里,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修建行宫和娱乐之地。结果,隋朝如昙花一现般轰动开国,却简短地结束了自己的命运,让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帝国龙脉:隋朝短命而亡因风水不好?
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当时长安故城凋残日久,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都已经相当陈旧:城中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水质咸卤,难以饮用;而且它北临渭水,渭河不时南北摆动,改道多次,都城随时都有被水淹的危险。于是杨坚考虑营建新都。有术士勘察了龙脉走向,告知隋文帝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有一处龙穴,龙首原的南部原区与它北侧汉长安城所在地本是相连一体的一块原区。隋文帝杨坚立即前往察看地形。网络配图从地形上看,长安地区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而西北低,这是由于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的。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河流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长安东南地区,流到西北方向入渭河。这些河流切割了长安地区的平原若干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而龙脉也被分隔为支脉。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40千米,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
· 大秦帝国灭亡的真相因龙脉被不小心挖断
风水之说,向来神秘。在中国,即便是一些不相信风水的人,也非常机会祖坟被挖。而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曾经挖开周朝王陵,斩断周朝龙脉。此时是无稽之谈,还是有迹可循呢?在秦武王时代,大秦帝国一度进入东周都城。之后,因秦武王举鼎暴毙,殉葬风水上佳之地安葬,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网络配图在当时,有术士建议,为保大秦帝国万年基业,成就的不世伟业,不如挖断周朝龙脉。秦国王室就让这位术士寻找。最终,他们找到了周朝祖陵周文王的陵墓,大秦将士数万人将其陵墓挖开,就在其上,为秦武王修建了一座王陵。为了保密,大秦王室对挖断周朝祖坟这件事情秘而不宣,几乎所有知情人都被杀掉。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无记载,唯独在一些野史传闻中有模糊的描述。事实到底是什么呢?就在前不久,考古队对咸阳城北的“周陵”开挖考察,考古队吃惊地发现,这座号称西周初年的陵墓,出土的大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
·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夺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陈,统一了中国;617年,隋朝被李渊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后三十七年;如果从统一全国算起,则不过二十九年。中国历史上,由分治而被一统的王朝,有秦的结束战国诸雄、西晋的结束三国、隋的结束南北朝、宋的结束五代十国。这当中,秦、西晋和宋,都经历了“统一-分裂-统一”的循环。“五胡乱华”以后,晋室南迁,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北魏以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虽南北分治,但并非由“统一到分裂”。这有些像宋以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的对抗(只是这时所谓“中原王朝”的版图已退至江淮以南,而北方的游牧部族所控制的区域南下到了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蒙元、满清那样以“异民族”的姿态、摧枯拉朽般整合东亚大陆的“统一”方式。五胡十六国,特别是此后的北魏,因长期占据黄河流域这一“中原”的核心地带,及其深入的汉化,自认为具备了与江淮以南政...
· 隋朝何以短命?探析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夺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陈,统一了中国,617年,隋朝被李渊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后三十七年;如果从统一全国算起,则不过二十九年。中国历史上,由分治而被一统的王朝,有秦的结束战国诸雄、西晋的结束三国、隋的结束南北朝、宋的结束五代十国。这当中,秦、西晋和宋,都经历了“统一-分裂-统一”的循环。“五胡乱华”以后,晋室南迁,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北魏以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虽南北分治,但并非由“统一到分裂”。这有些像宋以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族的对抗(只是这时所谓“中原王朝”的版图已退至江淮以南,而北方的游牧部族所控制的区域南下到了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蒙元、满清那样以“异民族”的姿态、摧枯拉朽般整合东亚大陆的“统一”方式。五胡十六国,特别是此后的北魏。因长期占据黄河流域这一“中原”的核心地带,及其深入的汉化,自认为具备了与江淮以南政...
· 不其伏氏消亡史:因经学而兴,因贵戚而亡
墙里藏国宝伏生立大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尚书》是一部传奇之书,从尧舜到春秋,在岁月里流传着。据称,它成为“书”是因为孔子从文献中选取了值得后人效法的102篇,才继续流传。一部经典的皇室文献,璀璨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它的留存,便与伏氏有关。伏生(公元前260-公元前161),原名叫伏胜,济南郡人,据证是今邹平人。伏生自幼喜读经典,所以很早就接触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只不过,《尚书》太难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尚书》难懂是由于文章是由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所以,如果要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还能顺着翻译,要是充满俚语的口语,由于时代久远,猜读起来就显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了。伏生为了读懂《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酉阳杂组》)。读一遍结一次绳,八十尺的绳子上都是结。经过潜心研究,伏生终于通古论今,在秦朝初年成为朝廷设经儒学博士,也就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