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古代中国真的是最强大的国度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习历史也是一样,我们在了解本国历史的同时,也要了解世界史,这样的话就不会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盲目的自豪,误认为自己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强大的,误认为本国的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当然,对本民族的文化可以有自豪感,可以认为是最优秀的,因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但一定要明白它不是科学命题,不是说我认为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其他人也必须这么认为。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以此来说明我们平时对世界古代史有多么的生疏,进而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网络配图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开启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时代,发展了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发明了陶工旋盘,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苏美尔文明在前4000年进入青铜时代,所以西方人说,历史开始于苏美尔,而中国则要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才正式进入青铜时代,而且夏代还不被西方学者承认,因为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证明中国有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习历史也是一样,我们在了解本国历史的同时,也要了解世界史,这样的话就不会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盲目的自豪,误认为自己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强大的,误认为本国的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当然,对本民族的文化可以有自豪感,可以认为是最优秀的,因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但一定要明白它不是科学命题,不是说我认为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其他人也必须这么认为。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以此来说明我们平时对世界古代史有多么的生疏,进而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网络配图

  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开启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时代,发展了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发明了陶工旋盘,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苏美尔文明在前4000年进入青铜时代,所以西方人说,历史开始于苏美尔,而中国则要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才正式进入青铜时代,而且夏代还不被西方学者承认,因为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证明中国有一个夏王朝。

  公元前3000多年的苏美尔文明已经有成系统的文字了,而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公元前1300年的文字。

网络配图

  最早大量生产铁并将其推广应用到生产领域和军事领域的是赫梯帝国,赫梯帝国于公元前1400年已掌握了冶铁技术,而到了公元前1200年,铁已经在中东各地广泛运用。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是西周虢季墓中发掘出的玉柄铜芯铁剑,此剑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作的铁制品,还是铜芯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层铁皮。一直到秦汉时期,中国大量武器仍以青铜为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土的铁器遗物相当罕见。中国真正在军事领域大规模使用铁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代,青铜剑还未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说现在一种不靠谱的结论,说秦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想想看秦军用的是铜芯铁剑,遇到纯铁打造的铁剑立马就会折断,还谈什么世界上最强大?当然如果是实战,秦军肯定赢,因为当时中国人多,动不动就能动员百万军队。

网络配图

  另外西方发展出来一整套公民政治的制度,这也是中国遥不可及的,中国自尧、舜、禹到清朝都是家族政治,“家天下”,从来没有什么公民的概念,也没有选举的观念。虽然说,在世界古代史上,严格意义上来说,民主政治只存在于希腊古典文明时代,但是西方一直存在以团体为中心的政治文化,而中国则是以家族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皇帝就是最大的家族。苏美尔文明时期就有公民大会了,而中国在尧舜禹的时代,只有禅让制,从未发现公民大会,也无投票选举的观念。

  当然,唐宋时代的中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说是经济最繁荣,文化最灿烂,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均产生于这个时期,而西方则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古代中国确实有很多闪光的时期,但是面对历史我们需要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是香的国度
明朝诗僧读彻有诗曰:“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去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焚香静坐的时候,是无事可商量的,无事即是无事,而非刻意去“无事”,因此终日凝然而万虑自亡,因万虑变幻无常而无主故。此为诗僧的悟道诗。香之为道,并非去香气里寻觅一个活生生的叫做“道”的东西,而是说香的形象品质,利于营造修心环境。善焉者自有其无香之香,香可有可无,在于随心,而不是刻意为之,此为香道,外此,即落文化的形拘,是为“香文化”。中国是香的国度。中国人的“香”,既有道佛两教的宗教之香,祭拜神灵祖先的宗法之香,中医各类香熏、香药的药疗之香,更有感悟身心之香道和香文化之香。茫茫华夏,自古就是一个香气飘渺的神奇国度。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称为燎祭”。距今4000至5000年间,香炉出现,作为祭祀礼器,也渗入日常生活。先秦时期,泽兰、蕙兰、白芷、艾草、桂树、...
· 中国度量衡
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度汉尺=约23.1cm“唐尺”一寸,约等于3.7公分营造尺库平制:1里=18引=180丈=360步=1800尺=1,8000寸=18,0000分=180,0000釐=1800,0000毫=576米市制:1里=15引=150丈=1500尺=1,5000寸=15,0000分=150,0000釐=1500,0000毫=500米量两诏铜方升,秦朝颁行的标准量器,两侧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诏文。营造尺库平制:1石=2斛=10斗=100升=1000合=1,0000勺=3160立方寸=103.54688升市制:1市石(dàn)=10市斗=100市升=1000市合(gě)=1,0000勺=10,0000撮=100升衡磅秤营造尺库平制:1斤=16两=160钱=1600分=1,6000釐=16,0000毫=596.816克市制:1斤=16两=160钱=1600分=1,6000釐=16...
· 中国古代最“小资”的四大职业是哪些?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孕育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人才,其间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不断进行着完善和改变。6月正值学子考试毕业季,小编在此为大家溯源考试鼻祖科举,为你对比讲述下古今学子那些事。古代宫廷师宫廷音乐家由来已久,算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业,从周代起,宫廷音乐家就已经怀抱古琴出现在亭台楼阁之间了。汉代和唐代,代表了高雅音乐最高成就的李延年和李龟年,他们的作品甫一问世,总是有不多也不少的听众发出会心的微笑。史书上明确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对于搞艺术的人而言,这是一种最高褒奖。郎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列在良相和良将之后,可见这种治病救人的职业在古代中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没有西医作竞争的古代,一个名医的地位是显赫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可能很少有人不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归根结底,乃是对自己健康的...
· 累死人是真的吗?古今劳碌命:古代累死人的历史案例
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乏因过度劳累而逝世的案例。这些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以他们的勤奋和执着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将选取几位典型的“工作狂人”,分析他们因劳累过度而离世的原因,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诸葛亮:事必躬亲,劳累致死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蜀汉的兴复汉室而努力,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症状。据《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曾问蜀使诸葛亮的工作状态,得知其劳累过度,断言“亮将死矣”。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追求完美,使得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和军事,最终积劳成疾,遗憾离世。王安石:嗜书如命,工作至死王安石,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推行熙宁变法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读书和工作中度过,是典型的“宅男”和“工作...
· 中国古代的陵墓真的是机关重重吗?
没有机关,更无重重。古代,一般只有身份等级地位较高的墓葬才有可能建防盗设施或营建墓葬时加入防盗的考虑,大多数墓葬没有。防盗技术多是因地制宜,随时而变,非是制度使然。墓上如果完全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和标记,本身就起到防盗作用——虽然建墓者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意图。春秋战国以来,高等级墓葬几乎皆有封土和相应的地面设施,如陵园、陵寝建筑、神道石刻等等,这样实际上就无法隐藏地下墓葬的大体位置,但是一般会有人守卫。此后主动采取不封不树作为防盗策略的,典型的如曹魏-西晋帝陵、蒙元帝陵等,前者恰好处在丧葬观念转变的转折点上,后者属于特殊的民族习俗,并不占主流。中国古代墓葬类型主要有竖穴墓和洞室墓两大类,因结构不同防盗技术的应用也不同。竖穴墓的特点是封闭,木椁埋于竖穴底部,椁内置棺,椁上面再填土,没有旁侧的通道连接木椁内外。这类墓的防盗设施通常是在木椁周围埋一些特殊物质,或者在填土上动脑筋。西周晚期以来三晋地区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