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袁崇焕死亡之迷:到底哪些人该为他的死负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4
转发:0
评论:0
袁崇焕死亡之迷:到底哪些人该为他的死负责?,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

  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

网络配图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进攻。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

网络配图

  袁崇焕接着在朝堂上作出近乎跋扈的举动,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障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一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挟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止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

  而这期间,又发生了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件。崇祯皇帝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自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网络配图

  皇太极正是利用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称为袁崇焕向后金(清)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袁崇焕没有在强敌面前打过败仗,但他却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崇焕死亡之迷:哪些人该为袁督师的死负责?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网络配图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进攻。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
· 大明袁崇焕死亡之迷:哪些人该为袁督师的死负责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都的罪魁祸首。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与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将,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进攻。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
· 谁该为土木堡之变负责?明英宗还是宦官王振
在明英宗统治的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堪称是今人最耳熟能详的大事件。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兵分三路,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全面进攻。明英宗朱祁镇仅经过3天准备,就率领号称50万的大军北征,遭瓦剌军合围,被围困在土木堡。八月十五日,瓦剌发动总攻,一举击破明朝大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成为明王朝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历代以来,也多为后人所感慨哀叹。论及罪责,也时常归责为“王振擅权”“草率出征”,但如果细细审视从明朝宣德时代到正统时代20多年的政局变迁,便可见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图片来源于网络先看“大背景”:第一个要为土木堡之变“买单”的人,就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在位时,5次北征蒙古,沉重打击鞑靼、瓦剌诸部势力,可谓武功赫赫。但在他最早起兵的“靖难之役”后,为酬谢兀良哈三卫的出兵相助,将原属宁王的内蒙古兴宁地区尽数划拨给了兀良哈,不但使兀良哈三卫实力大增,渐成明朝边患,更使明朝北部“九边”顿失...
· 古代刺客的由来:士到底该不该为知己者而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相信列位看官都知道。这句话在《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赵策》中都有提及,究竟哪一个才是出处其实还真说不清楚。史记是由太史公司马迁所作,战国策由刘向编撰,有些人便以刘向生活的时代要比司马迁晚个几十年来作为判断的依据,认为史记成书早于战国策,所以出处应为史记。但战国策中的篇幅,成文于战国时期是很有可能的,西汉末年的刘向只是起了搜集整理的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战国策只是集结成书的时间晚,而文章篇幅的形成与流传似乎又比史记早。言归正传,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三家分晋之时,豫让为主复仇刺杀赵襄子多次未果,而自残身死的故事。这个豫让,原也是个三姓家奴,在头两位上司麾下籍籍无名,跳槽到最后一位主人智伯那里时,备受器重,智伯待他以国士之礼,那么他也打定主意以国士风范报答智伯。奈何赵襄子联合魏、韩两家共同灭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封地,为后来的三家分晋铺平了道路。立志报答知己...
· 袁崇焕到底怎么死的?他死于崇祯帝的猜忌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袁崇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人们大多将袁崇焕的死因归责于,崇祯帝的猜忌之心。不过熟读这段明史的小编我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崇祯和袁崇焕之间,其实是袁崇焕先辜负了崇祯帝。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袁崇焕更是犯了和于谦同样的错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继位。随后的崇祯帝铲除魏忠贤等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同年七月,袁崇焕返京向崇祯帝上疏陈述辽东兵事。在君臣二人间讨论辽东事宜的时候,袁崇焕知道崇祯对自己寄予厚望。于是他便对崇祯帝说道:如果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内辽东之患可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袁崇焕希望能够独断辽东的所有事务。换言之我袁崇焕可以做到你崇祯提出的要求,但你要先满足我,独断辽东诸事的条件。这句话也为后来袁崇焕被崇祯赐死埋下了伏笔。崇祯帝继位之时,明朝党争愈演愈烈{东林党,浙党},贪官横行。身为臣子的袁崇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