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之迷: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吗?
对于北宋初年,留给我们的记忆,除了和杯酒释兵权之外,还有一幕斧声烛影的大戏;这出戏的主角,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
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年仅50岁;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然而,赵光义的即位确实是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网络配图
赵光义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相赵廷美大8岁。22岁时他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有力协助了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公元976年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极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太祖曾对人说过:“光义,我赵家良驹,将来一定是个守成之君。”
太宗即位之后,继续进行着全国统一的事业,但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到挫折。太宗便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那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哥哥的遗产和位置。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太宗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而据另一位太监后来说,他站在远远的地方,看见太祖与晋王在饮酒,时而太祖拿着手中的玉斧砍树,时而说好干好干,不用担心。当时的夜色很黑,烛影摆动随着微风摆动,与斧砍树的声音时时传来。这是另一版的“斧声烛影”。
网络配图
无论有没有此事,总之这天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别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极为帝。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就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又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便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到了地上。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赵匡胤,并逃回府中。
网络配图
《涑水纪闻》里也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赵光义,便找来了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赵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网络配图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之前,就堂堂正正拿出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