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 “中华民族”起源新说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8
转发:0
评论:0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眼下,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鲜为人知,

  眼下,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鲜为人知,或者说长期被大陆学者、读者忽视的,是盐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的关键作用。盐,在中国古人眼里是无所不能的 “天藏之物”,不只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而且注入了中国的基因,“炎黄子孙”与“华夏民族”的诞生和形成都与盐密切相关,果敢、礼仪的民族性质形成也与盐有关……“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

网络配图

  炎帝和黄帝本是两个原始部落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们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来,黄帝与炎帝联手,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形成“华夏民族”,进而有了“中国”。

  为什么会爆发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史记》给出的理由是,炎帝欺负四邻诸侯、蚩尤作乱不听话所致。实际上,这两场征战都是因盐而起,乃“盐的争夺战”!

  这一观点的产生,因交战地点而来。“阪泉”和“涿鹿”到底在哪儿?现在大陆出版的教科书上认为在河北境内,范文澜著撰的《中国通史》亦持此观点。但史学界不少权威学者并不以为然。民国时期的史学家钱穆通过考证,在其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国史大纲》一书中提出:“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泽,即涿鹿矣”。

  解县盐池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之一,简称“解池”,又叫“河东盐池”。在随后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进一步提出,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直接提出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盐之战”观点的,还有另一位史学家张其昀。张其昀在1981年于台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盐之战”观点虽尚有疑问,但已为中国盐业史研究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尧舜禹都曾筑城于盐池附近

  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根本上是要控制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黄帝灭了蚩尤后,遂开始在涿鹿附近的土堆上筑城,即所谓“邑于涿鹿之阿”。

  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依然占据着他物无法替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谓尧都、舜都、禹都,至今地方史志都以之为代称。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张其昀称其“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在今天看来,舜帝是相当专业的音乐人,至少也是超级音乐发烧友,他擅弹五弦琴,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

网络配图

  《孔子家语·辩乐解》中的《南风》是这样写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为什么舜帝要歌唱南风?当时池盐是自然生产,靠天吃饭。南风一来,盐水便会迅速蒸发,凝结成盐,此即《三秦记》中所谓“朝取暮生”,当时池盐已成为重要财源。

  春秋时期,当年引发原始部落征战、促成华夏民族形成的盐,在中华文明进步和国家版图的整合中继续发挥作用。此时的解县盐池为晋国所有。《左传·成公六年》称,这池盐为晋“国之宝也”。晋国因为池盐而国富民强,晋文公因此晋升“春秋五霸”之列。原为鲁人的晋国富豪猗顿,本是一位穷书生,在经营解县池盐后迅速致富,《史记·货殖列传》称其“与王者埒富”。

  先秦诸国“得盐者强”

  春秋战国是群雄并起、从割据走向兼并的特殊时期,在这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东方的齐、燕等国也因盐利而受惠。《管子·轻重甲》称:“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齐国、燕国这些重要的海盐产地,财富急聚,国力大增,很快在战国风云中占得上风,入选“七雄”。其中的齐国,在齐桓公时代已当上春秋“霸主”。

  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早在“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秦国即夺得了山西平阳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并置“盐官”,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井盐资源丰富的蜀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昭王(一说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守,出生于山西运城“池盐之乡”的李冰,在公元前251年前后,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六国,统一华夏,又应验了“得盐者得天下”一说。用齐桓公的话来讲,这叫“国无海不王”,这里的“海”即特指海盐。

网络配图

  唐代实行食盐官卖“榷盐法”

  秦汉以后,“盐财政”对于经济的影响愈发显著。齐国人管仲的“官营”思想,为历朝历代所推崇和效仿,垄断成为封建朝廷增加财税的通行手段。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在长期的平定北方匈奴边境战争中,耗空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笼天下盐铁”,以保证战争和国防。

  唐朝在中叶后,实行食盐官卖的“榷盐法”,其实就是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后来“尽榷天下,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每斗盐由10钱(文),一下子涨到110钱。

  为此历朝都出台了许多“禁私令”。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发现,要“左趾”,就是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对于“不惧条流再犯者,”不论多少斤,“并处极法”。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盐法则规定:“刮碱煎炼私盐,所犯一斤以下,徒三年,配役;一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处死。”

  明清时期,官府“禁私”之严空前,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能否稳定息息相关。

  古人眼里的盐被视为“天藏之物”

  中国的盐品种丰富,主要有池盐、井盐、岩盐和海盐。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在古人眼里,盐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视之为“天藏之物”。古人对盐的药物开发和利用很早。《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即称,戎盐“可以疗疾”,“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除了抗菌、消毒,还认为盐可“解毒”,如误中“班茅”毒,用“戎盐解之”。当然,盐的功能首先表现在食物调味上。早在上古周代,就有了“特供盐”。盐是咸的,但供给周王室的盐“味甘美也”,人称“饴盐”,此盐产于西部羌戎人生活的地区,又称“戎盐”,在各种盐中品质最好,所以成为特供盐,故又有“君王盐”一名。

网络配图

  除了上等的饴盐外,还有苦盐、散盐、形盐等。在不同的场合和食物中,要使用不同的盐。《周礼·天官》“盐人”条规定:“祭祀供其苦盐、散盐,宾客供其形盐,王之膳羞供其饴盐。”

  盐还成为古代“宫斗”的秘密武器。据《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有近万名嫔妃,晚上不知宠幸哪位是好。于是坐着羊车,车停在哪位妃子门前就与哪个妃子过夜。有心计的妃子便在门上插竹枝,地上洒盐水,以吸引羊舔食驻足,此即所谓“羊车望幸”一说。

  顺便说一下,在未有人工食盐以前,古人正是利用羊这类牲畜的习性,找到了自然盐品。传说中的“羝羊舐土”,所指的就是这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
眼下,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鲜为人知,或者说长期被大陆学者、读者忽视的,是盐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的关键作用。盐,在中国古人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天藏之物”,不只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而且注入了中国的基因,“炎黄子孙”与“华夏民族”的诞生和形成都与盐密切相关,果敢、礼仪的民族性质形成也与盐有关……网络配图“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本是两个原始部落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们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来,黄帝与炎帝联手,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形成“华夏民族”,进...
·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在如今,中国每个人都可以豪迈的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华夏史书有记载的4700年里,各种文化汇聚碰撞,形成了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14亿同胞都说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独特的民族自豪感的表现。4700年前,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黄帝,炎帝两大部落之外,蚩尤部落比他们更加的厉害。在那个蛮荒的年代,他们互相讨伐,冲突融合,先是黄帝阪泉之战击败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臣服于黄帝部落,后黄帝,炎帝联军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军队,从此开启了黄帝纪元。传说中的蚩尤带有神话色彩,毕竟历史过于久远,蚩尤铜头铁额,有81个兄弟,个个英勇善战,且蚩尤部落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能够打造青铜武器,对于还在使用石斧,木棒的黄帝,炎帝部落而言,青铜斧钺,青铜剑,无疑是具有碾压的代差。所以在半神话,半历史的记载里,都给我们留下一个印象:蚩尤部落彪悍善战!九黎部落的勇士,曾经数次斩落炎帝,黄帝联军的头颅,打的他们...
·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
(炎黄二帝雕像郑州)炎帝与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的缔造者,同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及其关系的史料。炎黄胞族,肇启文明之光我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晚期,距今约5000年之际,生息于渭水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先民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文明过渡,其代表人物就是炎帝、黄帝。炎帝和黄帝是同出于少典氏部落的亲缘氏族首领。炎帝族是一个崇拜火、善用火的定居农业氏族部落,成长壮大于姜水之畔。姜水是渭水支流,位于今宝鸡市区,“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一统志》)。炎帝又号神农氏,传说他改进农具“制耒耜,教民耕作”;又以善用火而名,“炎帝为火师”,“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炎帝还“尝百...
·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
(炎黄二帝雕像郑州)炎帝与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的缔造者,同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及其关系的史料。
· 蚩尤资料介绍,蚩尤与炎帝、黄帝的故事,后世的蚩尤崇拜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关于他的身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轩辕丘、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具体可详阅《涿鹿县志》、《史记》、《水经注》等文献史料。传说概述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