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7
转发:0
评论:0
雍正篡位的传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网络配图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

  雍正篡位的传说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

  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

  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

网络配图

  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

  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祯”是“祯”的古写,与“胤禛”的“禛”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祯”就变成了“胤禛”。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禛“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禛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

网络配图

  属意皇十四子的种种迹象

  康熙帝两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决定对立储一事冷处理,之后很多年都绝口不再提建储问题。

  不提,不等于不考虑,相反,康熙的“冷处理”,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清史学界泰斗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作为父亲的康熙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

  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

  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如果说此次任命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胤祯平定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

网络配图

  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

  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四字抬写,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对这种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祯赶往前线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大事或许是在一场近在身边的政治阴谋中落了空。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胤禛后来在《大义觉迷录》里是这样描述事情经过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经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将胤禛从斋所召到畅春园。

  在胤禛未至畅春园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发口谕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等胤禛从斋所急速赶到御榻前时,康熙还能说话,告诉胤禛自己病情已经很重了(“病势日臻之故”)。胤禛含泪劝慰。当天夜里,康熙在畅春园寝宫内驾崩。

  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生”。这时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遗诏,命之继皇帝位。胤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劝他节哀。胤禛这才勉强站起,办理大事。

  这段叙述里有很多的疑点。

  胤禛原来不是说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传位给他的遗诏吗,而且还有遗诏的实物原件在,这里怎么又只有口谕呢,而且还是由隆科多转述的口谕?

网络配图

  当然,这可以解释为:康熙弥留之际,已经无法亲笔书写遗诏,后人所见的遗诏原件,是根据康熙的遗嘱(口谕)而写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这一点能说得通,可是,胤禛所叙述的遗诏宣示过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依胤禛所说,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经对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传位皇四子的口谕。那么,胤禛一旦到场,总会有些人争先恐后地要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这可是了不得的拥立之功啊!

  就算知情者们都有所忌惮不敢说,当时还有力气说话的康熙,也应该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胤禛。然而,从胤禛赶到畅春园,到康熙咽气的几个小时中,不管是康熙本人,还是据说已经听过“口谕”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宾天,才由隆科多转述“遗诏”,而胤禛呢,真仿佛大梦初醒一般,“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听诏书之后“昏扑于地”,好像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已经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现也不正常。

  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时“突至朕(胤禛自称)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

  皇八子胤禩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按照《大义觉迷录》中的说法,胤禩、胤禟不是几个小时之前就知道胤禛继位的事了吗,即使有吃惊、愤怒的反应也该是在当时就表现过了,怎么反而表现在此时呢?

  综合种种疑点,胤禛很可能在撒谎。合理的解释是,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这七个皇子在康熙弥留之际虽然也在现场,但实际上并没有听到传位的口谕,他们也是听隆科多转述了所谓康熙的口谕,而并非听康熙临终时所说。

  那么,隆科多何许人也?这个关系到大清帝国前途命运的传位口谕(或说传位遗诏),竟是由他一人“听到”并且转述的?

  隆科多(?-1728年),镶黄旗人,康熙舅父佟国维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来有一段时间雍正曾称之为“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为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掌握着京师卫戍部队。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以退为进、暗中发力的胤禛可能早就与隆科多来往密切,并把他拉拢过来了。

  有研究者综合《清圣祖实录》《大义觉迷录》及《永宪录》的有关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日)事变的轮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了畅春园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内侍的协助,在康熙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使康熙处于严重昏迷状态。

  隆科多一方面对朝臣们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特别是“皇八子党”成员胤禩、胤禟、胤等,急召至畅春园,对他们进行了变相。

网络配图

  可以推测的是,皇子们虽然名为“侍疾”,但此时康熙已处于昏迷状态,他们根本不可能听到父皇的口谕,而隆科多则可以声称,康熙昏迷前曾对他口授传位诏书,但还是等待皇帝清醒时由其直接向皇子们口授,更为信实、妥善。

  然而实际上,康熙已经失去恢复神智的希望了。总之,胤禛捏造的传位于他的所谓口头遗诏,直拖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传达。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对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产生了前述的激烈反应。

  大多数皇子应该能判断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胁迫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由皇三子诚亲王胤祉领头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视事态的发展,因为北京城郊内外这时已是“铁骑四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局势再也不可逆转了。

  事成之后,胤禛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并逐渐巩固了地位,对于隆科多这样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细的同谋者,胤禛当然不会放过他,所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当然,也有一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未必是想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而正是希望传位给第四子胤禛,胤禛是“合法继位”的。但从胤禛即位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如“弑兄”、“屠弟”、“诛忠”等),很难让人相信胤禛是“合法继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
雍正篡位的传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网络配图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
· 雍正皇帝简介雍正继位之谜
雍正,清世宗,全名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公元1678年德妃乌雅氏在宫中产下皇四子,后被皇贵妃佟佳氏抚养长大。公元1722年,康熙帝崩,胤禛继位,年号雍正。公元1735年去世,在位13年,作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之人,为其儿子乾隆的治世打下坚实基础。他在位期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去世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对于清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清初有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因为康熙后期,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十分严峻,而民间流传的关于此事各类传说又很多,因此“雍正真的是康熙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吗?”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各种清宫剧,各种穿越剧,穿越小说的泛滥,让这个问题成为今人议论的焦点。又因为对于当时情况描写的杂谈...
· 雍正继位之谜,他的继位遗诏是被篡改的吗?
关于雍正继位,向来众说纷纭,怀疑他继位的合理性,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崩逝前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网络配图雍正继位有合理的遗诏,按理来说关于他继位的合法性不需怀疑,然而,就是这份钦定雍正身份的遗诏,也一直被诸多猜测。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网络配图但是其实,关于这个诏书篡改的说法,是很站不住脚跟的。因为当时的圣旨数字都是用得大写,大写的拾可改不成于,再有清楚由于民族的关系,圣旨都是满汉双语,就算雍正能在汉字上动手脚,对于满语也是改不了的,所以这一点是...
· 雍正继位之谜:篡改诏书还是合法继位
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网络配图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着,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的皇子来即位,这样以铁面无私而着称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视线。另外,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
· 雍正继位之谜:篡改诏书还是合法继位
导读:雍正继位之谜可谓是大清朝的一桩迷案,对此事件学者众说纷纭。那么雍正究竟是如何坐上皇位的呢?小编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猜想一、篡改诏书网络配图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得即大统。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谣传。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传位诏书是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一边是满文,另一边是汉文,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二,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传位诏书上如果是传位给十四子那么就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如果这样写,那么就不存在将十字改成于字的可能了。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传位给雍正皇帝呢?一些学者认为康熙选择雍正主要有两点。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时政绩卓着,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圣主,但在晚年有些过于仁慈,使得官场现了腐败的现象,康熙皇帝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