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蓝案:《逆臣录》如何罗织罪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70
转发:0
评论:0
胡蓝案:《逆臣录》如何罗织罪名?,导读:明初的《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而当初蓝玉的“谋反”案,却没有凉国公蓝

导读:明初的《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而当初蓝玉的“谋反”案,却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野史中也曾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申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功臣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那么,《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峻,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网络配图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愿宁可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下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势如破竹,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犹如神兵天降,突然袭击,蒙古全军尽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其余8万人被俘。朱元璋得到喜报,如获至宝,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急躁,刚愎自用,得到天子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王法的事情。

  他蓄养了奴婢、义子几千人,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主势,横行乡里,攻克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婢、义子。蓝玉藐视王法,恼羞成怒地把御史赶走。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经紧闭,守关官吏在关城上查明情况,没有及时开门,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他北征回来,贪污缴获的大量珍宝,把元朝的皇妃据为己有。朱元璋获悉后勃然震怒:蓝玉如此无礼,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天子动怒,惊惶自杀。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当面严肃叱责,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痛改前非。朱元璋本来打算进封蓝玉为梁国公,鉴于这些劣迹,改为凉国公。

  更为严重的是,他竟然无视天子的威权,恣意骄恣。天子召见,赐坐攀谈,或随侍宴饮,他一言一行总是狂妄而卤莽,一点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常常逾越权限,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请示报告。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权,任意对军士施加黥刑—在脸上刺字,以此来挟制部下,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人武装。西征回来,天子赏赏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个荣誉而已。蓝玉居然不识相,大发怨言:难道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网络配图

  这就激化了将权与皇权的矛盾,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倚功犯罪,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这个禁令已经隐约透露了然后铲除的目标,胡惟庸党案发作后,蓝玉自然难逃一劫。当时就有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解释其中的缘故原由:皇上因为他功劳大,不予追究。其实,内中尚有隐情。

  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儿被封爵为太子妃,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岳父,蓝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蓝玉的女儿则被封爵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因为这些关系,朱元璋有所顾忌,暂时不对蓝玉下手。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太子一死,朱元璋已无所忌惮,决意对蓝玉下手。一直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亲继续异己分子,说:在朝诸公,恣意妄为,未来恐怕尾大不掉。含血喷人地指向蓝玉。

  于是,一张陷人于法的罗网悄悄地向蓝玉袭来。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蓝玉谋反,说他勾通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天子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次日,连同家属一并处死。被蓝玉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1名,侯爵13名,伯爵2名,连坐处死的元勋及其家属达15000人。朝廷专门公布《逆臣录》,以显示“蓝党”谋反证据确凿。其实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朱元璋要处死骄横跋扈的蓝玉,就犹如处死胡惟庸一样,易如反掌。但是要株连一个庞大的“蓝党”,必须罗织“谋反”的罪状不可。然而《逆臣录》编得匆匆,毛病百出,反而露出了罗织罪状的破绽。

网络配图

  《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声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人,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细细翻看《逆臣录》,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证人蒋富招供:蓝玉出征回来,在酒席上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们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日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将是蓝玉家“打渔网户”。另一个证人张仁孙招供: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吩咐他们置备军器,听候接应,日后事成都让你们做大官。这个张仁孙是乡里的染匠。蓝玉身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如果要谋反,断然不可能和无足轻重的“打渔网户”、“染匠”之流去商量。《逆臣录》的胡编乱造于此可见一斑。

  半年以后,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4万多人,元勋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空话而已。

  蓝玉不过是一个粗人,是一个脾气粗暴的将领,骄傲跋扈,不善于讨好人,引起朱元璋的怀疑,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胡蓝案:《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
导读:明初的《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而当初蓝玉的“谋反”案,却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野史中也曾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申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功臣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那么,《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峻,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网络配图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洪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愿宁可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下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势如...
· 明初大案胡蓝案:《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洪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如同神兵天降,突然袭击,蒙古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其余8万人被俘。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
· 蓝玉案
背景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大将军蓝玉,而蓝玉是洪武时期的主要将领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率15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加尔湖),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此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蓝玉统兵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骁将十余员,个个勇猛善战。以一介武夫起家的朱元璋,原本就最忌武人拥兵;而蓝玉却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擅自黜陟将校,进止自专,甚至不听君命。某次北征还师,夜扣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就纵兵毁关强行进入,这一举动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
· 蓝玉党案
?胡惟庸党案结束后,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消除了,但军权与皇权的矛盾又突出地显露出来。经过胡惟庸党案的诛杀,淮西勋贵的核心人物已被基本铲除,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开国武将仍在边防要地担任军事职务。朱元璋除通过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对他们进行严密监视和节制,还在洪武二十年(1377)十二月颁布《大诰武臣》,使知守纪律,抚军士,立勋业,保爵位。翌年,又相继颁布御制《谕武臣敕》《武臣保身敕》,以训诫武臣。二十二年二月,又下令禁止武臣预民事,规定民间词讼,虽事涉军务,“均归有司审理,(武臣)毋得干预”。二十三年诛杀李善长之前,还以“诸将老矣,令其还乡”为名,诏遣武臣中的6公10侯还乡。诛杀李善长后,又于当年六月把遣送还乡的武将名单扩大到7公24侯,并为原先赐给他们作为侍从的奴军“各设百户一人,统率其军以护之,给屯戍之印,俾其自耕食,复赐铁册”,以护其家,实际上是专责对其进行监视。但是,开国武将违法乱纪的现象仍然时...
· 朱元璋为什么借“胡,蓝”两案杀功臣
“胡惟庸案”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蓝玉案,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这些有功之臣呢?尽管《明史》对胡惟庸和蓝玉作了区别处理,将胡惟庸列入了奸臣传而蓝玉没有列入,但是后人都将两案等同视之,认为朱元璋卸磨杀驴,他本人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屠夫”、“暴君”等恶名,成为开国皇帝功臣的又一典型代表。当我们将视线回到洪武二十三年左右时,不难发现大明朝当时周边的国家发生了许多谋反事件,很多皇帝被杀。如安南、高丽、占城等国均发生。可以想象,周边国家众多的叛逆行为对朱元璋不可能没有影响,但说他为了消除隐患大杀功臣的观点似乎也很难成立,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第一、如果为了子孙后代铲除隐患,只需处死在世的功臣大将,已经去世的肯定构不成威胁,没有必要进行追究,然而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朱元璋对许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