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探究: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现新大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3
转发:0
评论:0
历史探究: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发现新大陆?,导读: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外出航海发现了新大陆,中国也曾经外出航海很多次,但是每次都

导读: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外出航海发现了新大陆,中国也曾经外出航海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没有什么发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中国人的航海技术不好,还是运气太差了?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不少学者指出,新大陆的土地资源带给欧洲的益处简直不可思议。单从土地面积来说,欧洲的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南北美洲却有4000多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笔意外收获对欧洲后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中国人(或其他东亚人)没有发现新大陆?

网络配图

  远洋探险是一项投资巨大、风险极高的行动,除非回报很高,否则是不值得把金钱和性命做赌注的。15世纪,西欧国家非常渴望得到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及中国的丝绸,但当时唯一通往东方的道路却被新兴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因此不得不另寻通往东方的海路。当时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绕过非洲大陆南端到达印度,另一个是假设地球是圆的,因此从欧洲往西行,希望越过大西洋后便到达东方——这便是为什么西班牙国王答应资助哥伦布的航程,但结果哥伦布却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葡萄牙、热那亚和威尼斯都拒绝资助哥伦布的航程,哥伦布需要几经唇舌才终于说服西班牙国王支持他。由此可见,虽然欧洲有寻觅新海路的动机,但还是有很多欧洲国家认为越洋探险是一宗不合算的赌博。

  中国和印度的情形刚好相反。中国和印度是当时地球上最发达富庶的地区,欧洲几乎没有任何产品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因此中国及其他亚洲人缺乏远洋探险、寻觅新海路,特别是尝试横渡太平洋的动机。

  但另外还有一个与地理有关的重要因素使中国人未能发现新大陆。15、16世纪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依赖风力和洋流。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其实并不困难。他们全年都可以利用东北信风、加纳洋流和北赤道洋流把他们从西欧送到加勒比海岛屿或南美洲,全程只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可以依赖西风、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洋流把他们从新大陆送回欧洲。即使欧洲人不是刻意横渡大西洋,终究一天也会有欧洲船只意外地被东北信风吹到新大陆。

  但东亚的情形和西欧完全不同,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非常困难。中国人如果在秋冬季出海,东北季风会把他们送到东南亚,他们需要在那儿逗留至春夏季,然后乘西南季风回国;如果他们在春夏季离开中国沿海,西南季风会把他们送到日本。

网络配图

  西班牙入侵印加

  中国人要横渡太平洋并非不可能,但要找到这条航路极不容易。西班牙自从麦哲伦船队于1521年成功横渡太平洋、由南美洲西行到菲律宾后,便致力于找寻一条从菲律宾东行返回墨西哥的路线。但这条航路一点儿也不易找,西班牙经过五次失败,牺牲了许多条性命,才终于在1565年由一位修士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找到。该航路于春夏季从菲律宾出发。

首先乘西南季风到达日本以东——这段时期刚好是台风季节,远洋航行风险倍增;船只到达日本附近后,再借助北太平洋洋流和加利福尼亚洋流,横渡太平洋至墨西哥——但这段路程的风向不合作,船只很容易被风吹到阿拉斯加。全程一般需要七八个月的时间。相反,从墨西哥往西行至菲律宾,一般只需两三个月时间。自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两个半世纪里,共有25艘从马尼拉往东行的船只沉没,但只有15艘从墨西哥往西行的船只沉没。

  西班牙人刻意找寻从亚洲东行至美洲的航路,但还需要40多年时间才成功。中国人缺乏横渡太平洋的动机,他们意外发现这条航路的机会就更微小。日本人发现这条路线的机会也许大些,但可能性也不高。最后要谈一谈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面积比中国略小,但它的土地大部分是沙漠,今天澳大利亚的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和中国台湾相差不大,因此即使明清的中国人能够发现澳大利亚,它可以提供给明清中国的资源也很有限。

网络配图

  但中国人发现澳大利亚的机会也不大。澳大利亚的北部尽是不毛之地和沙漠,中国往东南亚的船只有可能意外地被风吹到澳大利亚北部,但就像日本船只有可能意外地被风吹到西伯利亚,以及北欧的维京人曾经到达加拿大东北部一样,这些意外不会影响东亚及欧洲的长远发展。

  澳大利亚只有东南部和西南部较适合发展农业,但中国南端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相距6000~7000多公里,与日本和温哥华的距离相当,加上风向不合作,中国船只能够到达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机会微乎其微。

  自16世纪开始,许多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船只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航行,但他们经过200多年仍然未能发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要到18世纪后期才被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发现,但库克不是从东南亚往南行,而是从南太平洋往西行才发现澳大利亚的。

  原来是地理位置不好,那些被发现的地方无疑都距离中国比较远,这让中国怎么有机会航海到那里去。小编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几次航海都是为皇帝服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朱允炆,徐福东渡是为了找长生不老药。怀着这样的目的,又怎会留意新大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航海十分发达,为什么没有发现新大陆创造历史?
宋代的航海技术十分发达,各种大型船只和航海设备被应用。宋朝政府对于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也十分重视,对于民间的出海行为宋朝政府也是没有限制的,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来自于海上贸易。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宋朝的航海如此发达,为什么没能像西方人那样开创一个新时代甚至发现新大陆呢?对比后来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宋朝的海上贸易堪称一个时代巅峰,从北宋到南宋三百年中,宋朝人从未停止对海洋的探索。宋代的大型海上船只最大的有千吨级别,几百吨的司空见惯,这些船只都是可以承受风浪的远洋舰船。宋朝人已经学会运用指南针、季风规律、水密隔舱等新的航海技术,宋朝的远洋舰队从南方港口出发,到达今天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经马六甲海峡沿印度半岛行驶到阿拉伯半岛。这个路线的航程足有20多万海里,不输后世郑和的远洋。既然宋代船只能进行这么远的航行,为什么不继续向东探索,寻找未知的海洋呢?这其实还是技术因素的限制。因为当...
· 美洲为什么又叫新大陆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亚美利加”是从一个探险者的名字而来。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3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可他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发现的岛屿叫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后来,有一个名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探险家于1499~1504年间到美洲探险,并到了南美洲的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仑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德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哥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由此一直沿用迄今。
· 新大陆
参见西半球东半球
· 揭秘郑和竟比哥伦布早70多年发现新大陆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8日报道,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Menzies)近日表示,中国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早于哥伦布70多年发现了南美新大陆。报道称,孟席斯是英国资深历史研究学者、退役海军指挥官。他在新书《谁发现了美洲》中称,郑和是世界环球航海第一人,他最早发现美洲大陆,并绘制了世界海图。孟席斯表示,中国人刘钢在一个二手书店发现的600多年前的世界海图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地图显示郑和在1421年就来到了新大陆,比哥伦布早了70多年。网络配图孟席斯向媒体表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传统故事纯属虚构,基本就是童话。”孟席斯还在书中称,DNA数据证明,美国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人是亚裔定居者繁衍数代后的后代。网络配图郑和: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
·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生育力改写了历史?
自古以来,华夏族历经磨难始终能昂首自立于世界东方,多次绝处逢生,因素固然很多,但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点在学术界也有共识。华夏族5千年的历史表明:只要男人肯种地,女人多生娃,中国就亡不了。2000年前,就连圣人也声嘶力竭地告诫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说,比起虐待、抛弃等不孝行为来,不生儿育女才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不仅不孝,简直就是十恶不赦!清朝初年的政策是,坚决制止关内百姓向东北移民,东北是他们崛起的根据地,其意图就是:将东北保留下来,将来一旦政权失守可作为后撤的老巢,保留一个东山再起的希望。但是自清军入关后,三百年来,穷苦百姓如潮水般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去,东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对他们来说这是养家糊口,繁衍后代最理想的场所。成百上千万的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山西人因为战乱和贫穷而离井背乡,用一条扁担、两个箩筐,挑起全部家当,历尽艰险,千里迢迢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