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世界各国古代医学是如何诊脉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9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世界各国古代医学是如何诊脉的,导读:脉诊在我国历史悠久。去医院就诊医生都会先把脉,然后就是各种检查,X光啊、透

导读:脉诊在我国历史悠久。去医院就诊医生都会先把脉,然后就是各种检查,X光啊、透视啊啥的。那么古代病人就诊,医生是如何把脉的?为大家盘点了世界各地古代医学如何诊脉?

  阿维森纳的“情人脉”

  “伊本·西纳(Ibn Sina)把他的手指放在女病人的脉搏上,并开始提及不同地区的名称,直到当提到某个名字那一刻病人脉搏出现一个奇怪的震颤。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确定街道、房屋,最后当提及某个人的名字时病人脉搏出现同样的震颤。这时,伊本·西纳就可以确定某某地区、某某街道、某某房子中的某某人正是这位女病人的情人。”

网络配图

  以上是流传在阿拉伯地区的一则轶闻,记述的是医学史上唯一堪与盖伦比肩的“医学大帝”阿维森纳(生卒年980-1037)创立的“情人脉”。据说,阿维森纳还利用这种高超的脉诊测谎或者侦探技艺帮助某位苏丹人找到了他妻子的奸夫。

  阿拉伯版“悬丝诊脉”

  据传,阿维森纳稍晚时期的一位着名医生声称他甚至不需要触碰患者,而是将一根丝线捆绑在病人腕部通过感觉丝线的振动就可以为病人做出诊断。

  有人为了戳破他的牛皮,将丝线一端捆绑在藏匿于幕帘后面的一头牛的蹄子上。这并没有难倒这位阿拉伯神医,只见他轻捋长髯,稍作沉吟后宣布了他的诊断:“帘子后面原本只是一头食草的畜生。”

  那位说了,这不就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悬丝诊脉吗?没错,只是时间上比药王孙思邈的悬丝诊脉来得稍晚一些。当然,与我国的悬丝诊脉最大的不同在于,阿拉伯版悬丝诊脉不是为了避嫌男女授受不亲,而是阿拉伯医学继承了古希腊医学的观念,认为动脉脉搏的跳动与音乐是相通的,很多阿拉伯医生为了掌握脉诊的技艺而去学习音乐,而这位宣称可以悬丝诊脉的医生是为了渲染自己对于脉搏搏动的敏感和脉诊的高超技艺而已。

  无论是阿维森纳的“情人脉”还是悬丝诊脉,只能代表古代医学中脉诊的极致情形。事实上,世界上各古代文明中的传统医学都非常重视脉诊在医学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直到今天,脉诊仍然是中医、阿育吠陀(印度传统医学)和尤那尼TIBB(传统医学)中独立的重要诊断手段。

  古埃及医学中的脉搏

  古埃及人们相信“心脏是人类灵魂和主宰之所在”,“从心脏分出很多血管到达各肢体”,“血管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两种,动脉发自心脏的左侧部分,负责将肺脏吸入的灵气运送到全身,因此动脉是含气的血管。血液是由肝脏产生的,携带有来自消化道食物的精华,进入心脏并通过静脉系统转运到全身”。因此,医生可以在人头后、四肢等多个部位来观察脉搏。

  也就是说,肺吸入的灵气是脉搏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作为人体的灵魂和生命力,连同肝脏产生的血液经由心脏和血管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一方面供给营养,另一方面传送心脏发出的生命指令。

  古代印度医学中的脉搏

  阿育吠陀(生命的智慧)是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医学体系,认为人体脉搏包含着3种能量,医生通过诊脉首先可以感受到的跳动是瓦塔(Vata),其次是皮塔(Pitta),和最后的卡帕(Kapha),分别代表气、胆汁和痰等三体液。三体液平衡代表健康,失衡则意味着疾病。脉搏检查是阿育吠陀医学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脉搏可以获得人体体液是否平衡的信息,从而做出是健康还是疾病的诊断。

网络配图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脉搏

  中国传统医学没有血管的概念,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称之为经脉,认为是“运输气血的通道”。从《内经》的描述可以看出,所谓经脉就是指皮肤浅静脉和部分在体表可以触及的动脉,脉诊需要分别按压头颈部、两侧腕部和足踝部位动脉的搏动,获取这三个部位不同症候,即所谓“三部九侯”。

  稍后年代的《难经》中,脉诊部位固化在腕部桡动脉,将靠近拇指侧到近心端分别称为“寸、关、尺”,总体上称为“寸口”,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脉象则代表不同的病症,从而将原本颈、上下肢三部位的“三部九侯”转变成“寸口的三部九侯”,并声称单纯依靠诊脉可以诊断人体所有疾病以及预后,即所谓的“寸口决生死”。

  后世医家根据不同脉搏特征总结出26中基本脉象,又组合成100多种脉象,通过医生指尖的感触到的不同脉象可以单独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见到现实中或者影视作品中某些中医故意不进行问诊,甚至不准许病人说一句话,仅仅依靠“平脉”来进行诊断,以显示自己医术的高超。

  古代希腊医学中的脉搏

  古希腊医学认为人体有两种血管,动脉和静脉。“动脉”(artery)一词源于希腊词“αρτηρ?α”派生而来,其词根 “αηρ”,意思是空气。如同古埃及人们认识到的那样,认为动脉是含有和运送气体的,这种气体是由肺吸入的生命灵气,是动脉搏动形成脉搏的动力来源。

  希波克拉底和同时代的多名医生都对脉搏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些特定类型的一场脉搏类型,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其中,值得特别介绍的是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他首先将动脉的搏动与音乐节奏具有先天性相关性,因此古希腊时代以及后世的很多医生为了获得高超的脉诊技艺甚至专门进行音乐学习和训练。他也发现和描述了一些特定脉搏类型特点,更特别注重脉率(快慢)的检查和意义,并特别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脉搏计数的水钟(如下图所示)。

  古希腊最着名的医生盖伦认为心脏和动脉收缩和扩张是同时发生的,他发现并描述了多种类型的脉搏,如锯刃脉、起伏脉和蠕虫状脉等;同时总结了在不同温度或病症,比如热脉和冷脉,疼痛脉,以及嗜睡、抽搐乃至黄疸等疾病状态下的脉搏特征。

  中世纪医学中的脉搏

  当欧洲步入中世纪的黑暗,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地区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世界科学和文化中心。动脉脉搏同样是中世纪医学中最重要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标志之一。

  最具有代表性人物就是本文开始介绍的“情人脉”的发明者阿维森纳(公元981-1037 )。阿维森纳继承了古希腊的体液学说,认为健康是基于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等四个不同的体液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当体液平衡被打破,就意味着疾病。

网络配图

  阿维森纳认为心脏和动脉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是同时的,还否定了动脉含气的说法,认为动脉中同时含有血液和灵气。他对脉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记述,他认为每次脉搏搏动包含四个不同的运动,两次搏动以及伴随的两次暂停。通过细致观察,他对各种类型的脉搏进行了分类,并从8个角度详细描述了各自的特征。比如对现在我们说的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如同在医学的其他领域一样,阿维森纳对于脉搏的认识和见解具备了现代医学的“基因”。

  他从动力、阻力和动脉弹性等三个方面对于脉搏的成因、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他还认为脉搏不仅是来自心脏收缩带来的一种冲击,而且是作为一种波沿着动脉壁传导,而这一理论正是现代医学脉搏研究的基础。

  阿拉伯医学代表了古代医学的巅峰,涌现出大批贡献卓着的医生。当然,历史的局限和“过度”的研究产生出悬丝诊脉这类闹剧也丝毫不奇怪。

  从希波克拉底开始,直到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一般认为,人的心脏包括四个腔室:的两腔为心室,被认为含有血液,而上部两腔包含空气。据认为,在两个心室之间的间隔膜上存在微小的孔隙,从肝脏产生并到达心脏的静脉血与从肺部吸入的空气混合,使重要的营养和生命灵气通过动脉运送到整个身体。虽然13世纪着名的阿拉伯医生伊本纳菲斯发现了肺循环(也叫小循环),并反驳了盖伦等有关室间隔存在无形毛孔理论的错误,但是直到哈维有关全身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包括心血管和脉搏在内的医学研究才逐步迈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上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较也。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热寒之症,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者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
· 古代太医如何为皇帝妃子看病的?古代悬丝诊脉之谜
揭秘古代太医如何为皇帝妃子看病?太医,古代医生的职称。指封建社会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医生。“太医”一职最早诞生于何代?据秦有太医令一职而推断,既有太医令一种管理职务的设置,就应该有被太医令管理的太医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实,尚难确认秦时就有太医一职的设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的设置。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
· 在古代没有高科局的情况下是如何破案揭秘古代是如何破案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如何破案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破案的方法有很多,科技发达了,再高明的作案方法都能够被破解。但是在古代破案那可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说在古代那种条件下能够破案的人都是能人。我们最熟悉的古代神探大概就数狄老和包拯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不是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汉朝的一位名臣,名字叫赵广汉。一般情况下,像这种神探都是一身正气,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人,正义感爆棚啊。赵广汉也是很关心老百姓的,他非常强势的人,经常用自己的强势手段去为老百姓除害。赵广汉当时在京城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首都的市长。那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势力也不是一般的大。作为一个探案高手,正好他这个职位也是可以去查案的,所以这也就方便他处置更多的危害社会的人。做好当时有一个叫做杜建的人在赵广汉的手下做事。这个人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仗着自己资格比较老,非常强势,人也比较霸道。当时是汉昭帝在位,...
· 揭秘:中国古代是如何观星的?
导读:对于天象的研究自古就有,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天体的运作规律。中国古代有名的人才也大都会观星之术。古代帝王更是将自己国家的命运与这些天象连接在一起。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观星的呢?中国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古希腊星图与中国古代星图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前者逐渐演变为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而中国古代星图则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甚至连不少天文界专业人士也不清楚我国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天文学博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自己是基于现代天文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中国古代星象体系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当得知中国古代星空的原貌后,不禁感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配图《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齐锐告诉记者,中国古人非常聪明,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为它们取名,到了三国时期,由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到隋代时出现了《步天歌...
· 诊脉法
诊脉又称切脉,是中国医学一项独特疗法,是中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之一。据中医的理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骨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判断病人的生死,调理虚实。上图为扁鹊画像。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鹊也。)明确指出鹊是利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第一人。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曾学医于长桑君,善用各种方法治病,他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传说当时赵国的赵简子有一次得了重病,已经昏迷了五天,国中的官员都很焦急,就请来了扁鹊。扁鹊通过脉诊,断定赵简子病是由于血脉不通畅造成的,很快便将他治好。当时的人都认为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实际上,扁鹊是通过脉诊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中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了。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学上一大创造。据(黄帝内经)记载,有三种诊法,后世采用的是其中之一的(寸口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