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中国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6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中国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导读:6月7日、8日是全国高考日,如今高考考场里全是高科技的电子防作弊仪器。其实

导读:6月7日、8日是全国高考日,如今高考考场里全是高科技的电子防作弊仪器。其实在古代,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人也有屡考不中的遭遇,那么古人高考又是如何防作弊的?

  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历史上洗澡还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

网络配图

  代考

  代考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着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尽管各个朝代都在严打替考,但“枪替”之风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围绕替考,还出现了中介人。《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则曰枪架。”

  《中国考试管理制度》一书中有这样的话:清代时由于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继出现一些专门从事替考的枪手。广东替考有所谓“一条葱”之说,从县试到府试再到院试,一包到底,顺天府还出现了专门联系替考机构的私局。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层出不穷。如今,各级考试部门也在绞尽脑汁,与各种新鲜的高科技作弊方法不断斗争,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现代考试中,常会出现枪手、夹带,甚至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常常令人防不胜防。可作弊并非现代人的独创,自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作弊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者一生的富贵荣华,中国古代的文人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 (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在古代,作弊防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不断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网络配图

  贿买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由于考生贵族官僚家庭的托请,科举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请托大行,取士颇滥”。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榜出,率皆权豪子弟”,没有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都很难考取进士。

  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也在想对策。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甚至继续“升级”,开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舞弊的措施后,通关节的事情就发生了。被的是翰林学士杨亿,省试开考前,同乡中打算应科试的一些人来拜访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辅导”。杨亿一听,顿时大怒,一边说“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有的人听出来话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语的,都录取了。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夹带

  贿买,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做得到的,寒门学子更是想都不敢想,夹带便成了古代考试作弊最常见的手段。夹带因为简单易操作,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长盛不衰。早在唐朝,夹带经文这一作弊方法已经司空见惯。在唐代科场中有专门的称呼“书策”:“挟藏入试,谓之书策”。在唐代科举考场上,还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网络配图

  前几年,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上海嘉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科举文化展”上,几件作弊用的写本夹带、麻布坎肩夹带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展出的一件麻布坎肩(类似如今的小马甲)有50厘米宽、55厘米长,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四万多字。1997年5月5日,微型《五经全注》在开封被发现,这套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万字的《五经全注》,问世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当时科举考场作弊的专用书,其内容包括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五种儒家经书的全部内容及宋代儒学大师的详尽注释。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一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者:轻者罚款重者充军核心提示:“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这段明史史料便记载了明代严惩作弊者的法规,轻者罚款,重者还要坐牢房、发配到边疆充军,若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古代科举考试作弊工具:微缩书资料图)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彭胜发,原题:古代高考作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
· 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并提供服装
古人的高考趣事:应考者准备了写满八股文的麻布坎肩、一粒米可以遮挡住“作弊书”上的8个字、耳熟能详的一些著名古人,也有屡考不中的遭遇……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历史上洗澡还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代考代考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
· 揭秘古代高考作弊“神器”:学学古人怎么作弊!
现在的高考,一般都是在各城市就地考试,十分方便。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进行,大都远离考生们的家乡。一般三年考一次,所以,临行前,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带充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件古代“高考必备”。墨斗笔。这种墨斗笔差不多就是古代考试的专用笔,笔头上有个椭圆状储藏盒,能够储藏一些墨。因为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主要考八股文,在字数上有相当的要求,所以,要是带的墨不够的话,可以把墨斗里的墨临时挖出来备用。赶考书箱。古代考试的题目一般限定在“四书五经”中,基本上要做到倒背如流才行。备上一个书箱,藏些参考书还是很有必要的。赶考专用书箱,一般精致而小巧,底板有夹层,可以把自己的贵重物品放进去以备不时之需。考生夹带。古代有一项“高考神器”夹带。夹带是科举考试下较为流传的一种作弊“文化”。虽然官府对作弊严查,甚至还有严酷的惩罚措施,但也挡不住考生对功名利禄那诱人的向往...
· 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者:轻者罚款重者充军
核心提示:“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这段明史史料便记载了明代严惩作弊者的法规,轻者罚款,重者还要坐牢房、发配到边疆充军,若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彭胜发,原题:古代高考作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
· 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者:轻者罚款重者充军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古人为顺利地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种种方法不胜枚举。为防止考生偷偷携带数据进入考场,官方专门在每个考场安排一个负责搜身的兵勇。可这样的安排依旧难免产生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的现象。这个时候准考证便应运而生了。在古代,准考证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能进入考场。网络配图除了准考证这道防线,考生报考时也有一条可以防止考生作弊的防线。古代科举考试无论贫贱都可以报考,到明清时期则规定娼、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