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曹植墓出土新款组玉佩 系王粲新款玉佩最早实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3
转发:0
评论:0
曹植墓出土新款组玉佩系王粲新款玉佩最早实例,日前,山东东阿曹魏东阿王曹植墓出土了新款组玉佩,并被认为是目前所见王粲新款玉

  日前,山东东阿曹魏东阿王曹植墓出土了新款组玉佩,并被认为是目前所见王粲新款玉佩的最早实例。

网络配图

  考古资料显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组玉佩,新款式的组玉佩正是在此时期所创制的一类玉器。组玉佩肇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西周时期,此后历经春秋和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趋于衰落和简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组玉佩制度湮没不存。

网络配图

  曹操统一北方后,出于政治需要,欲恢复传统玉佩制度,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在汉明帝“大佩”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新式样的组玉佩。

  王粲创制的组玉佩,流行时间并非只局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上大将军王士良墓、唐永泰公主墓发现的完整组玉佩、五代南唐李璟陵出土的梯形玉饰,以及北宋皇陵神道两侧石人像上刻画的组玉佩。

网络配图

  都可见王粲式玉佩的影响,乃至明朝强调“礼仪上复古制”所恢复的“大佩”,也可视为王粲式玉佩的翻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玉的内涵《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
·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为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王粲年少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在混乱的事态局势下,王粲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时期。王粲十七岁时,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但王粲出于长安局势混乱并未赴任,之后,他前往荆州投奔同乡刘表,但事情并不如意,刘表见其相貌不扬,身体孱弱,又有过多拘束,所以并未看重他。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
· 荆楚文化—楚风楚韵—双龙双凤玉佩
玉佩以联体双龙结构成一变体磺形,两端对称雕琢侧身龙首,龙首左右对称,昂首前眺似吟,龙身如拱连为一体,上刻对称流云纹。龙身下对称透雕直立双凤,凤鸟才稍而立,长冠、卷尾,也是意态昂扬。龙体满饰细致规整的勾连云纹,与凤鸟部分之繁富细密的透雕镂孔在形式感上造成疏密简繁的对比。龙体边沿饰阴线弦纹一周,意在突出造型主体的形式意味。出土地点:安徽长丰杨公楚墓外形尺寸:宽15.4厘米,高6.8厘米,厚0.3厘米
· 杨粲墓
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墓。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1957年发掘。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万历年杨粲墓间,统治播州长达75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杨粲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袭播州安抚使职,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建于淳v年间。1982年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64平方米(门票上简介),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杨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两个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中有过道相通。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棺床置于后室中间,长3.42米...
· 古人身上真的会佩戴玉佩吗可以随便佩戴吗
古人真的会戴玉佩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角色身上会佩戴着玉佩。而玉佩的造型各式各样,不尽相同。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古人真的会佩戴玉佩吗?佩戴玉佩又有什么讲究?现代为何没人戴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聊一聊这些。翻阅古籍,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喜爱玉器,不仅生活用品用玉器打造,身上配饰也很多玉饰。就连祭祀、陪葬品都会选用玉。因为古人信奉玉是通灵性的,是吉祥的东西。而且和田玉中白玉洁白无暇,更是比作君子。所以古人非常喜欢玉,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因为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那么古人身上真的会佩戴玉佩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后世出土了许多我们认知中的“玉佩”造型的玉件,但都无法证明玉佩的具体佩戴方式。不过在魏晋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中,有写道“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其中“罗缨”指的是古代女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