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二叠纪大灭绝并没有让地球生物死亡殆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9
转发:0
评论:0
二叠纪大灭绝并没有让地球生物死亡殆尽?,根据最近的一篇论文,地球上所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

  根据最近的一篇论文,地球上所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

  夏威夷大学的Steven Stanley经过谨慎的计算,将原先估计的二叠纪大灭绝抹去的90%到95%的物种下调到约81%。这仍然是一次巨大的灭绝,但是他写到,“地球生命并非像之前认为的那样在二叠纪末期死亡殆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大灭绝指的是星球上的大部分物种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快速雕零(至今关于“大灭绝”仍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找大灭绝的踪迹看起来很简单——挖掘化石记录,找到一个时间段,其中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都呈断崖式下降。

  首先,动物一直都在灭绝,所以古生物学家们必须将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没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变化时,物种的自然灭绝)的比率从大灭绝事件中梳理出来。 

  再者,只有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动物变成了化石。要保存动植物的残骸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比如湖底的沉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还有一种模糊效应(Signor-Lipps effect,灭绝事件后期的模糊现象,由于沉积记录的局限,导致物种在完全灭绝前最后出现的证据未被记载),由Philip Signor和Jere Lipps在1982年提出,它是指物种灭绝发生在最近的化石记录被发现之后才发生的。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找到的就是该物种的最后一批成员呢?

  关于模糊效应最着名的例子就是古代的腔棘鱼。之前人们以为它们在6600万年前就灭绝了,然而在1938年,人们又在南非沿海发现了活的腔棘鱼。 

  所以,不是去寻找化石记录中呈断崖式减少的物种,大灭绝看起来更象是较稀少的物种在较常见的物种之前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考虑了模糊效应的影响,Stanley重新计算了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大灭绝,结果是81%的海洋生物消失了,这比之前估计的96%要少。

  Stanley写到,当时剩下的物种包含了90个目和220个科,“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生物集群灭绝
五次大灭绝事件下列是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最早由大卫·骆普(英语:DavidM.Raup)和杰克·塞科斯基(英语:JackSepkoski)1982年发布的论文所认定。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4.50亿年前至4.40亿年前,约27%的科与57%的属灭种。从灭种的生物分类的属的数量,被评为五次大灭绝事件的第三位。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面大幅度下降。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接近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这次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约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称凯勒瓦瑟尔事件,也称弗朗斯-法门事件。由于灭绝事件持续...
· 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小行星与地球玩碰撞
导读: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就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
· 生物地球化学
历史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俄国地球化学家生物地球化学是由俄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尔纳茨基创立的。他在1926年出版的《生物圈》中描述了地球作为一个“活着的”整体的运作过程。维尔纳茨基分出了三个圈(每个圈类似于一个相空间)。他认为每个圈都有自己的演化规律并且较高级的圈可以改变和影响较低级的圈:非生物圈:所有没有生命的能量和物质过程;生物圈:在非生物圈内的生命过程;人类圈或智力圈(英语:Noosphere):人类认知的过程。人类活动(例如农业和工业)改变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现代环境下,人类对这两个圈的影响可与地质影响相比(参见人类世)。早期发展美国湖沼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乔治·伊夫林·哈钦森在概述这一新领域的范围和原则上作出了贡献。较近期来说,生物地球化学的基本元素又被英国科学家和作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盖亚假说中重申并被带入大众视野。洛夫洛克强调了生命过程如何通过反馈机制调节地球以保持地球仍适合其...
·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年代测定在西元二十世纪之前,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的地层很少被发现,因此科学家们很难准确地估算灭绝事件的年代与经历时间,以及影响的地理范围。在1998年,科学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附近的二叠纪/三叠纪岩层,他们采用铀-铅测年方法,研究锆石中的铀/铅比例,估计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发生年代为2亿514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并发现此后有随者时间持续增高的灭绝比例。在灭绝事件发生时,全球各地的碳13/碳12比例极速下降约9‰。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科学家们多用急遽下降的碳13/碳12比例,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界。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交界时期,陆地与海生真菌曾有急遽的增加,原因应是当时有大量的植物与动物死亡,使得真菌得以迅速繁衍。因为二叠纪/三叠纪的界线难以用放射性定年法测定,也缺乏参考用的标准化石,古动物学界一度使用真菌的繁衍高峰,测定岩层中的二叠纪/三叠纪交...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类别有机体中的所有的化学元素都参与了生物地质化学循环。除了参与有机体的构成外,这些化学元素亦可经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因素进行循环,例如水(水圈)、陆地(岩石圈)和空气(大气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或者更进一步说——元素,例如碳、氮、氧、磷——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的封闭系统中,同时有机体又与开放系统相互循环这些化学物质以保持收支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则由开放系统所提供;太阳持续地为地球以光的形式提供能量,最后被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所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重要的循环对于生命关键的全球生物地质化学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磷循环硫循环岩石循环(英语:Rockcycle)营养循环食物循环CO2相关条目水循环碳循环硫循环氮循环氧循环生物多样性地球科学生态生态系统自然环境自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