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未解之谜:古代帝王为何迷恋金缕玉衣?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9
转发:0
评论:0
自古以来,人对死都有一种恐惧感,希望死后灵魂得以延续,甚至有来生的幸福。可是除了“精神不死”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网络配图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据《明医别录》所载,说凡是古墓中保存完好的尸体,尸体的身腹内外,一定都放置了不少金玉。金玉保护尸体不腐的更详尽记载见于《西京杂记》,称有人发掘晋代灵王墓,“见尸体不坏,孔穴中皆有金玉。”《干宝搜神记》也说,吴国戍将在广陵(今扬州)掘陵墓,“见尸身面体如生人,棺中云母厚尺许,且以白玉璧30枚籍尸。”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放在尸体各个孔穴中的不同形状的玉器。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

  自古以来,人对死都有一种恐惧感,希望死后灵魂得以延续,甚至有来生的幸福。可是除了“精神不死”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

网络配图

  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据《明医别录》所载,说凡是古墓中保存完好的尸体,尸体的身腹内外,一定都放置了不少金玉。金玉保护尸体不腐的更详尽记载见于《杂记》,称有人发掘晋代灵王墓,“见尸体不坏,孔穴中皆有金玉。”《干宝搜神记》也说,吴国戍将在广陵(今扬州)掘陵墓,“见尸身面体如生人,棺中云母厚尺许,且以白玉璧30枚籍尸。”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放在尸体各个孔穴中的不同形状的玉器。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据《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大约到了西汉文景时期,金缕玉衣不仅已经成为规格最高的丧葬敛服,而且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到了汉代中期,敛服玉匣开始大规模流行,不少有身份的人死后都用“珠襦玉匣”裹葬尸体,皇帝和贵族死时都穿“玉衣”入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网络配图

  尽管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在制作昂贵的玉衣时费尽心机,但用金缕玉衣做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身不坏的心愿,结果却适得其反。金缕玉衣的昂贵价值吸引了无数的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玉衣了。

  盗墓毁尸的厄运成了后世帝王的前车之鉴,他们对金玉防腐的说法产生了动摇,为了保存完好的尸骸,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玉衣的消失并没有彻底改变金玉防腐的封建传统观念。其后的朝代也一直断断续续沿用敛玉风俗,只是没有汉代那样隆重。尤其到了清代,敛玉习俗又死灰复燃起来,并重新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同,几乎所有的皇家陵墓中均有敛葬玉:玉蝉是最常用的玉器,多置于口中,意喻人死后像蝉脱壳一样,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再生,只不过换一种形式罢了,灵魂是永恒的。相传慈禧太后的东陵中就有大量的翡翠玉器,其中两个大的翡翠西瓜十分罕见,是价值连城的旷世之宝,但却在军阀孙殿英的“东陵大盗”后不知所踪。

网络配图

  目前出土的古代随葬玉器品种数量很多,其中玉衣有22套以上,其工艺水平之高,可以说巧夺天工。当我们漫步于展览馆,观赏着一件件出土的精美玉器,赞叹着玉衣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时,它们也以一种璀璨的迷人光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千百年来的神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帝王为何迷恋金缕玉衣?竟让死人重生
自古以来,人对死都有一种恐惧感,希望死后灵魂得以延续,甚至有来生的幸福。可是除了“精神不死”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网络配图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据《明医别录》所载,说凡是古墓中保存完好的尸体,尸体的身腹内外,一定都放置了不少金玉。金玉保护尸体不腐的更详尽记载见于《西京杂记》,称有人发掘晋代灵王墓,“见尸体不坏,孔穴中皆有金玉。”《干宝搜神记》也说,吴国戍将在广陵(今扬州)掘陵墓,“见尸身面体如生人,棺中云母厚尺许,且以白玉璧30枚籍尸。”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放在尸体各个孔穴中的不同形状的玉器。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
· “金缕玉衣”有什么作用?金缕玉衣的未解之谜!
“金缕玉衣”有什么作用?金缕玉衣的未解之谜!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汉朝金缕玉衣长生不老之谜:穿上竞能起死回生?“金缕玉衣”盛行于汉代,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为止,共流行了400年。那么“金缕玉衣”是不是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呢?历史上希望长生不老、灵魂不灭是古代皇帝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寻找长生不老药、喝甘露、炼丹丸等等,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长生,这种求生的欲望也寄托在死后的裹尸衣上,这就出现了汉代特有的玉衣。金缕玉衣什么样?它是如何制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寒尸不腐?这一切的谜团在考古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下都解开了。金缕玉衣的真面目显露金缕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
雍正篡位的传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网络配图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
· 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为何总是被盗?
在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不管多么隐蔽,设置多么厉害的机关,几乎都会被盗,这是为什么呢?一、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帝王将相和贵族的陵墓里通常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等各类价值不菲的陪葬品,为了这些财富,盗墓贼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偷,即使可能丧命。这些盗墓贼各个身怀绝技,潜入王宫贵胄的陵墓,避开各类机关,盗取里面的陪葬品,然后卖了换钱。二、对权力的挑战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不仅是他们的安息之地,也是他们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盗墓贼盗窃墓葬物品,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些权力象征的破坏,满足了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欲望。三、社会动荡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法律制度往往不够健全,监管力度较弱,这也为盗墓贼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些时期,盗墓活动往往更加猖獗。四、技术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盗墓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简单挖掘到后来的精细探测,盗墓贼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手段,使得盗墓变得更加容易。五、文化观念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死后世...
· 揭秘帝王之谜:雍正继位的未解之谜
雍正篡位的传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禛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禵、允禵),而胤禛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网络配图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