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家族未解之谜:古墓牙齿揭开其身世
由于家族基因间没有关系,“曹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这一说法有误;而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也不准确。
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
专家表示,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的双重验证,认为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突变类型为O2*-M268。
网络配图
该课题组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教授领衔。
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
有基因学家表示,此前引发强烈争议的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可以借助曹操后人的现代DNA来进行验证。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认就是曹操墓。
之后,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但民间质疑墓穴造假之声一直未绝。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表示,古人化石如牙齿等虽然可能出现DNA破损等情况。
但还是可以通过其中一段DNA进行测序,如果要验证河南安阳发现的到底是不是曹操本人,理论上是可以与后人DNA反推出来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
网络配图
2009年,河南安阳对外宣布发现曹操墓,消息一出即引发巨大轰动,并始终伴随真伪争议。同年,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实验室开始展开大规模项目,试图通过曹操后人DNA来反推曹操身世。
征集血样“滴血认亲”
据国内媒体消息,课题组表示,2009年至今,上述课题组的专家一直在全国各地采集曹操后人(男性)的静脉血样本。
采集对象包括79个曹姓家族的280名男性和446个夏侯、操等姓氏在内的男性志愿者,最终的样本总量超过1000例。
与此同时,课题组专家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其中118个在上海图书馆)做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试图找到曹氏迁徙的可能线索。
“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找到这8支曹氏族群后,专家再对他们的DNA进行了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男性独有的、碱基对也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
李辉说,“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
网络配图
李辉认为,这些家族共同检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染色体类型,这个比例在全国人口只占到5%左右。
“假定他们都是仿冒的,那么巧合概率就等于这个基因型所占人口比例的乘积,也就是5%的5次方。所以说,他们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因此在法医学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真实的曹操后代。”
2011年12月28日,课题组宣布已定位曹操家族DNA,并找到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6支族群,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当时,李辉估算该类型属于曹操的可能性是92.71%。
尽管根据现代曹姓后人的基因,复旦大学课题组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DNA,但研究并未结束。
早在2011年初,李辉来到曹氏宗族墓所在地—安徽亳州。在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课题组专家在库房内找到两颗牙齿—均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从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土。
结合曹氏宗族墓考古挖掘领队李灿和现场挖掘人的口述和“元宝坑一号墓”墓室内中央位置的墓砖铭文“河间明府”,最终确定两颗牙齿均来源于曹操叔祖父河间相曹鼎。
课题组带回一颗保存较好的牙齿回到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开展古DNA测试。
2012年底,根据现代基因和古DNA的双重验证,课题组得出最终结论—100%确定曹操家族DNA。
网络配图
家谱记载为曹操直系后代的现代8个独立家族中,有6个家族的Y染色体为少见的O2*-M268,显着性达到P=9×105,证明曹操Y染色体是该类型。
而安徽亳州的曹操祖辈墓葬元宝坑1号墓的遗骨(系曹腾弟河间相曹鼎)也属于此类型,与现代曹操后人紧密关联。夏侯氏、曹参后人都不是该类型。故此,曹操之父来自家族内部过继,该家族并非曹参本族。
目前找到的曹操后人有9支(其中6支有家谱记载),分别来自安徽绩溪、安徽舒城、安徽亳州、江苏海门、广东徐闻、江苏盐城、山东乳山、辽宁东港、辽宁铁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