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魏延之死:魏延是因犯了什么罪而被夷灭三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4
转发:0
评论:0
魏延之死:魏延是因犯了什么罪而被夷灭三族?,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网络配图

  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灭族是大罪,只有叛国投敌或篡权谋逆才会受到这种极刑。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把魏延说成是叛贼,还说他“脑后有反骨”,天生就是一个贼骨头。当他拒杨仪不成时,曾经说过要投奔魏国。不仅如此,杨仪事后不如意,落魄时也说,若“全师投魏”,还会是这般寂寞潦倒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魏延和杨仪都有叛国投魏之心。只不过由于诸葛亮早就料到魏延会反叛,因此做了周密的安排,让马岱留在魏延身边,还给了杨仪“精囊妙计”,当魏延真正造反时,马岱将魏延斩于阵前。

  诸葛亮临终前做了撤兵部署,安排魏延断后、魏延先于杨仪南归,沿途烧毁阁道,褒谷口拒敌杨仪、魏延又的确是马岱所杀、杨仪上书皇帝,魏延谋反,刘禅在成都也做出了应急部署、魏延死后被灭三族,这些史实和小说又是高度重合,这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魏延之死。由于《三国演义》读者众多,很多人只知道小说中的情节,不知道也不愿意相信历史上的真实,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真实的魏延之死呢?

  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

  诸葛亮会认为魏延投魏吗?

  说魏延投魏,无论是“断定”也好,担心也罢,其依据都是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即“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这种安排有“用、防”两层用意,用魏延断后,可以防止魏国军队趁机进攻,因为魏延能战;防魏延,就是防止魏延袭击杨仪,因为魏延与杨仪历来不和,魏延夺了杨仪兵权,既可以报了宿怨,又可以掌管全军留在魏国境内继续作战。只不过,诸葛亮去世前蜀军是处于进攻状态,又采取了“秘不发丧”措施,魏国军队并没有来追,这“用”的一面也就被忽略了。由于后来发生的事情,这“防”的用意就明显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让姜维处在魏延和杨仪之间。假如说诸葛亮断定魏延会投魏,他应该是在临终前解除魏延的兵权!哪有断定人叛变投敌还会给人创造条件的?魏延如果真想投敌,他应该是先和司马懿联络,然后是一道进攻蜀军。假如是自己行事,将杨仪控制,也就是控制了整个蜀国军队,在这个时候,蜀国的军事大权和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还有必要“投魏”吗?所以,《三国志》也用了不合常规的笔法写了魏延的本意不是向北投降魏国,而率军南归,只不过是驱除杀掉杨仪等。

网络配图

  诸葛亮说魏延“不从命”指的是什么?

  诸葛亮安排好军队的撤退次序以后,还说了一句“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不管魏延)自行出发。”这里诸葛亮所料到的不是魏延会不会投敌,也不是魏延会不会叛乱,而是魏延服从不服从撤退的命令。这就是魏延所说“丞相虽然去世了,还有我魏延在。丞相府中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进击贼寇,怎么能以一个人的死亡而废弃天下的大事呢?”这种安排,用意是什么呢?就是防止魏延挟持全军留在魏国境内继续作战。应该说,魏延和诸葛亮没有对蜀国忠诚的对立,而是有着对魏国军事战略的分歧。诸葛亮是稳打稳扎,蚕食魏国土地进而消耗魏国国力,而魏延则是冒险突进,进行战略决战。本博有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文章,在此不需多述。只是强调,诸葛亮的用意,即便是魏延不服从撤退命令,有了这种安排,魏延也会知难而退。试想,魏延一军留在魏国境内,没有侧翼保护,没有后勤供给,这仗还能打吗?魏延是大将,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这绝对不是顾及到魏延要“投魏”才这样安排,诸葛亮很清楚蜀国的家底,魏延手里有军队,这些兵他舍不得也赔不起!相反,他知道魏延没有了后盾,肯定会执行命令回到蜀国才这样安排。如果让魏延先行,魏延有可能挡住大军不让回来,留下来继续作战。这才是诸葛亮最担心的,也是最不放心魏延的地方。

  魏延是叛乱还是作乱?

  但是,令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魏延还是先一步向南走了。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掌握蜀国军队的就应该是他魏延,没想到诸葛亮却把军队交给了杨仪。魏延想不通的是,他魏延竟然沦落到给杨仪当“断后将军”的地步!如果他仅仅不愿意给杨仪当“断后将军”也就算了,但他还做了两件蠢事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对阵杨仪。魏延这样做尽管是对着杨仪来的,但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乱军的效应。假如魏延的目的得逞,蜀国损失的难道仅仅是一个杨仪吗?幸好“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没有造成危局,否则,杨仪所率领的军队,兵士在魏国境内逃散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所以,无论是魏延所率领的军队逃散,还是挡住了杨仪所率领的军队回归,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就是说,不仅仅叛国、谋逆是重罪,乱军同样是重罪,再换句话说,叛乱是罪,作乱也是罪!尽管魏延针对的只是杨仪一人,但他对蜀国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这种因个人私欲而拿国家军队当筹码的行为,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的,何况是在有人告发魏延造反的情况下。

网络配图

  凭魏延的军事才能,杨仪应该不是他的对手,可他为什么会被杨仪所杀呢?这就是魏延政治上的不足。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把竞争对手的注意力放在了杨仪身上,而没有看到家里还有一个在皇帝身边的、代替诸葛亮行使行政权力的蒋琬;二是没有把诸葛丞相的去世当作要务处理,因为诸葛亮实际上掌管着蜀国的最高权力,为丞相治丧才是最紧要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魏延军和杨仪所率领的大军对阵时,将军何平(王平)说了一句话,魏延的部众就逃散了。何平说“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何平这时还不是大将,军事能力应该也不如魏延,但他抓住了事情的要害,当下的蜀国,处理丞相后事是当务之急,而不是泄私愤争官位。这就是魏延政治上不足应付的代价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魏延被杀呢?

  魏延军事能力出众,为蜀汉国立有大功,既没有投降魏国的迹象,也没有谋逆的苗头,仅仅是和杨仪争权就被灭三族,这刑罚是不是有点儿太重?用我们现代的观念和标准来看待此事,的确如此。但社会是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人的认识也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就像我们今天不但废除了这种株连刑法,还要逐步废除死刑,只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定性古人的是非。魏延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在当时来说是蜀国一个天大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几乎可以和诸葛亮去世相并列。前方军队相互攻击,京城守卫部队调动出征,这是蜀国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延之死:魏延是因犯了什么罪而被夷灭三族?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 魏延之死:魏延是因犯了什么罪而被夷灭三族?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灭三族。...
· 历史揭秘:魏延是因犯了什么罪而被夷灭三族?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网络配图诸葛亮死后,魏延要留下来继续同魏军作战,但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部署,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回蜀国。魏延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愤然之下自己率领大军先行出发,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的部队赶来,以诸葛丞相的丧事责难他,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拥护,部众散尽,最后被马岱所杀。死后,被...
· 魏延到底是为什么被夷灭三族,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压制他
建兴六年(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开始克复中原的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蜀军进展顺利,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但之后因错用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谡,蜀军主力溃败,第一次北伐失败。在这次北伐中,蜀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袭之计“,即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之计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夺得关中的绝好时机。魏延,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后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有勇有谋的将领,这也是刘备选择由魏延镇守此地的原因。刘备称帝建...
· 蜀将魏延是被冤死的吗?魏延究竟为什么而死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在过去长期背负着一个判国的罪名,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提起魏延都是以一个反骨贼看待的。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即魏延并不是一个判国的人,其功劳之大可比威震华夏的武圣关云长,超过了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对魏延的看法我赞同近年来提出的这个观念,即魏延是被屈死的,以下是一点浅见。魏延在《三国演义》的几次出场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当刘备携百姓被曹操追赶走投无路欲进襄阳时,却被蔡瑁、张允乱箭射退,在这个时候“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并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我们知道魏延的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