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解密: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0
转发:0
评论:0
历史解密: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成语“一鸣惊人”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

成语“一鸣惊人”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淳于髡用隐语说服齐威王之事。然而,《韩非子·喻老》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指的却是楚庄王之事。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呢?

网络配图

  楚庄王

  楚庄王名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他的父亲楚穆王死去,他继位为王。即位三年,他从来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命令,日日夜夜作乐,并且还下了一道诏令:“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入宫进谏,看到这个楚庄王左搂右抱着姬妾们,正在看女乐歌舞。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

  接着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不但没有改过,反而更加淫逸放纵。一个叫苏从的大夫就进宫去劝谏。楚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诏令吗?”苏从说:“舍身而使君王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楚庄王于是就停止淫逸作乐,开始处理政务。

  他杀了几百个罪人,擢升了几百个有功劳的官员,任用伍举和苏从管理政务,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护。

  此后的楚庄王都有那些作为呢?

  在伍举、苏从规劝他的那一年,楚国灭亡了庸国。即位第六年,楚国讨伐宋国,得到了五百辆战车。八年(前606),楚国讨伐陆浑戎,到达洛,在周都的郊外阅兵。这是不尊重周王室的表现。更有甚者,这个楚庄王竟然向前来劳军的王孙满询问周鼎的轻重!这就是“问鼎”一词的出处。十三年,楚国灭亡了舒国。

  十六年,楚国以平定“夏氏之乱”为名讨伐陈国,虽然没有将陈国划归到楚国的版图之中,实际上已经把陈国变成了一个附属国,等于拥有了这个国家。十七年,楚国用兵包围三个月攻下郑国,郑国签订了盟约,成为了楚国的同盟从属国。郑国本来是晋国的盟国,晋国不甘心被楚国夺取,前来救援,和楚国大战,结果楚国大胜。二十年,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也和楚国签订了盟约。

网络配图

  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于公元前591年去世。

  齐威王

  齐威王名字叫做田因齐,继承他的父亲田午为田氏齐国国君,是在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以来,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酒色不理政事,把政务交给卿大夫处理。齐国内部政务荒乱,外部诸侯都来讨伐,国家危在旦夕,大臣们还没有人敢进谏劝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九年。

  这个齐威王好隐语,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就以隐语对他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齐威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把齐国七十二个县的县令都召集到国都来举行朝会,奖励了勤于政事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烹杀了丢城失地,靠贿赂赢得赞扬的阿大夫。齐国举国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忠诚。齐国大治。

  此后的齐威王有些什么功绩呢?

  朝会以后,齐威王紧接着发兵向攻赵国和卫国,并在浊泽打败了魏军围困了魏惠王。魏国人只好献地求和。赵国人也把侵占的齐国长城归还。齐威王即位的第二十四年,他和魏惠王谈论过宝贝,魏惠王夸耀自己有前后照亮二十辆车子的夜明珠十颗。齐威王说齐国以人为宝,他有四个大臣,都是光照千里的人物,说得魏惠王羞惭而去。齐威王二十六年,齐国在桂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由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这就是着名的“围魏救赵”之计的出处。

网络配图

  楚庄王和齐威王,两人为君的时间相隔213年。既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就没有办法直接比较。但是,两个人都是有作为、有功绩的君主,从词的本义上来讲,他们都在“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鸣惊人”。不过,楚庄王听到伍举的谏阻后,并没有马上“飞起来”,而是过了三个月,当苏从再一次劝谏后,才“飞”了起来。

  如果从强调“一”这个字来说,他不如齐威王来得突然和快速。所以,作为一个成语,《史记》把它放在《滑稽列传》里写,那就应该是齐威王和淳于髡的故事了,但是他强调的是淳于髡这个劝谏者的语言艺术。这也就是辞书都用这个故事的原因吧!

  总之,作为君主,楚庄王和齐威王都是有作为的人,他们都有着“一鸣惊人”的举动。而作为一个成语,它属于淳于髡、韩非子、司马迁这些语言大师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中国历史上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
导读:成语“一鸣惊人”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淳于髡用隐语说服齐威王之事。然而,《韩非子·喻老》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指的却是楚庄王之事。这句话还被《史记》所引用。那么,一鸣惊人的到底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呢?让我们看看话语的形成和两人的作为是否称之为“一鸣惊人”。楚庄王楚庄王名叫熊侣,公元前614年他的父亲楚穆王死去,他继位为王。即位三年,他从来没有向国内发布过任何命令,日日夜夜作乐,并且还下了一道诏令:“有敢进谏者格杀勿论。”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入宫进谏,看到这个楚庄王左搂右抱着姬妾们,正在看女乐歌舞。伍举说:“希望向您进献一个隐语。”接着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过了几个月,楚...
· 解密:五代乱世的时候哪位国君严惩贪官不手软?
五代十国时期虽是乱世,但仍出现了一位宽仁爱人的明君李嗣源。然而,后唐明宗李嗣源开明是开明,但惩治贪官污吏污却毫不留情。譬如汴州的管仓官吏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李嗣源的旧将王建立因与其有亲戚关系,便为其求情,请求减轻处罚。在古代,特别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条文就是规定了官吏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如果犯罪,可以先请求皇帝裁决,如果皇帝认为可以减免处罚,就依照皇帝的意思办。李嗣源继位后对这些特权不再照顾,他对王建立说:“王法无私,怎么能因为是你的亲戚而照顾呢!”于是,下令将管仓官吏拉出去处斩。还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监仓自盗,犯下贪污罪。但由于他平时巴结权贵,行贿攀附,所以犯法时侍卫使张从宾便向李嗣源求情宽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优厚的俸禄,不知为国做事,反而偷我仓储财物,论罪当死!现在就是苏秦再世,也不能说服我给他减刑,你说也没有用!”然后命令处死,毫不姑息。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
·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齐国君主
漫谈一鸣惊人的齐威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齐国的齐威王曾经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君主,继位的前九年他很少关心朝政,后来接受了大臣的劝谏,知错能改,一改之前的颓废之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发奋图强,使齐国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齐威王总共在位三十六年,头九年他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他只关心吃喝玩乐而且乐此不疲,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卿大夫处理。齐威王总是这么干使齐国被其他的诸侯国欺凌(当时像鲁国卫国这样弱小的国家都去侵占齐国的城池,侵扰齐国的边境),齐国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了。就在这时齐国的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止鸣何也。他用旁敲侧击的方式给齐威王进谏,齐威王也是聪明的人,也知道他在说自己就是那个不理朝政的大鸟,回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飞惊人。者句...
· “金虏认其旗帜即避之”指的是哪位将军?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金虏认其旗帜即避之”指的是哪位将军?”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大家都知道在杭州西湖的边上埋着岳飞的忠骨,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不远的西溪秘阁,还埋葬着一对父子英雄,他们都曾经与金兵浴血奋战,尤其是儿子左骁卫上将军威名远扬。史书载,“金虏认其旗帜即避之”。这就是毕进和毕再遇父子。毕家祖籍山东兖州。毕进在建炎年间跟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于江淮之间,屡立战功,官至武义大夫。毕再遇从小就喜读兵书将略,而且膂力超群,武艺高强。史说记载,他能拉开二石七斗的硬弓,反手还能拉开一石八斗的弓,徒步能射二石,骑马能射二石五斗。要知道,北宋武举比试时所设的“绝伦”科,武考加试“步射”所开的仅是二石力的硬弓,所以宋孝宗听说之后,特意召见赏赐于他。有关毕再遇在开禧北伐中手挥双刀冲锋陷阵的故事,以及他收复盱眙、激战六合、解围楚州的事也不在这里赘述,本文要讲的是他的战马的传奇故事...
· 解密:中国哪位杰出皇帝挥手间改写了欧洲历史?
两汉相继对匈奴进行决定性打击,迫使北匈奴被迫西迁进入欧洲,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已为许多人所熟悉。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对北匈奴的最后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逃亡不知所在”,这六个字是中国史籍对北匈奴的最后一次记载。在古罗马史籍记载中,公元374年左右,一支来自亚洲、从来没有见过的游牧部落,自东向西渡过伏尔加河和顿河,进入欧洲东部,并且带动、裹挟、逼迫许多其他野蛮民族一起向罗马帝国边界涌去,“一路扫荡破坏所遇到的一切”。公元5世纪,这些蛮族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公元476年,经历了蛮族长期沉重打击的西罗马帝国灭亡。渡过伏尔加河的这批凶狠、奇特的游牧民族是什么人呢?长期以来,欧洲人只称他们为Huns,读音既像汉语的“匈奴”,也像汉语的“胡”。中国学界根据如下假设,将其译为“匈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