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永乐大典究竟是毁于明清战火还是深埋陵墓之中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6
转发:0
评论:0
永乐大典究竟是毁于明清战火还是深埋陵墓之中,关于正本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

  关于正本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乾清宫并不是建成于这个年代,而是在1797年嘉庆二年之后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的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是否象缪荃孙所说,在当时藏于乾清宫,而且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有史学家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

  无独有偶,史书中关于乾隆时期曾经大规模查访《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也质疑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真实性。 

  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裒辑佚书,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永乐大典》。当时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阅此书,有可能取走查阅未能交回。于是乾隆下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两家查访。特别讲明《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取,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并不追究,但一本也没有找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假如当时正本存放在乾清宫,何必舍近求远,去江苏、浙江寻查副本呢?

  这样看来,既然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说法站不住脚,那么正本的会不会早在清朝以前呢? 

  关于正本的第二种说法是毁于明亡之际说,说穿了,就是被李自成焚毁了。崇祯十七年的3月,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可是这种辉煌只维持了短短40天,吴三桂、多尔衮的满汉联军便击败了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北京。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已经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的全部化为灰烬了呢?

  也有人认为它被嘉靖帝“带到”了他的陵墓——定陵里去欣赏了,传闻嘉靖帝酷爱永乐大典,睡前都要翻阅才能就寝,这也难怪有人怀疑永乐大典被深埋陵墓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永乐大典到底去了哪里是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还是陪葬了
永乐大典到底去了哪里,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编纂《永乐大典》。高僧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带领3000多文臣接手这项任务,前后耗时四年。按照朱棣的要求,大典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中国古代典籍尽量收集齐全,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就算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惊人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永乐大典》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然而,在痛心之余,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 永乐大典
修书过程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
·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
解缙(xièjìn,1369-1415),著名学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典总纂修。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他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
· 清凉山公园确定为古清凉寺遗址遭战火深埋地下
“为什么清凉山公园的清凉寺后,一直都用围挡挡着?好久啦!”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他住在公园附近,经常来逛逛,但这片一直用围挡挡着的地方,让人总忍不住琢磨何时能有变化。记者了解到,考古结果已证实此处确是古清凉寺遗址,年代为明清。但保护方案还在制定。现场:考古工地还是静悄悄,市民希望早点见真容清凉山公园内、清凉寺后兰苑所在地发现了古建筑遗址,该消息在2014年曾经被媒体过。记者了解到,其考古是在2013年、2014年各进行了一次,距离最后一次考古结束,也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记者近日来到现场,考古工地还是静悄悄的。在清凉寺后、原兰苑花房的地方,现在被园林绿化围挡得严严实实,上面写着“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等字样。记者顺着工地旁的山坡上去,便能俯瞰工地的情况。工地经过整理,露出了清晰的清水砖路面和石柱础。清凉山公园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他们很希望此处早点儿开始动工做保护工程,“不少市民向我们反映过...
· 永乐大典纹饰丝巾
永乐大典纹饰丝巾则以《永乐大典》中的“万字纹”为元素进行设计,并结合了阿里巴巴AR技术。科技元素与书画文物的创新结合,仿佛看到文质彬彬的国家图书馆推了推眼镜说,“谁说文学和科学不能兼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