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徐达因诚意而活命 刘伯温靠神机得逃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8
转发:0
评论:0
徐达因诚意而活命刘伯温靠神机得逃生,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网络配图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传说,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李善长出谋划策,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的为人,深知他专横跋扈,生性多疑,只能与其打天下,不能与其享天下。同时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也嫉妒他的才干。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得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徐达灵机一动,喊著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着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这事只有李善长和胡惟庸知道底细,因为这是他们献的毒计,而徐达为什么能够知道此事,他们都很纳闷。后来,徐达无意说出了刘伯温临别赠言忠告救己一命之事,并传到李善长和胡惟庸的耳朵里,他们对刘伯温更加恨之入骨。

网络配图

  胡惟庸为加害刘伯温,买通了一些地痞流氓和贪官污吏,捏造罪名,说刘伯温看好一块风水宝地,聚有王气,可出帝王数代!刘伯温让其子刘琏在这里为自己建造墓穴,想夺取朱氏天下,改朝换代。朱元璋一听,立即命胡惟庸带人去刘伯温老家浙江青田捉拿刘伯温归案。不料他们一進青田,就撞见一队出殡的队伍。为首的哭主披麻戴孝,正是刘伯温的儿子刘琏,说刘伯温早已死去七天了。胡惟庸便悻悻地带着人马回京复命。其实,刘伯温料到胡惟庸要陷害自己,半年前就偷偷离开浙江青田。临走,他告诉家人在京中探听消息,一旦皇上宣诏,立即挂出丧幡设祭号哭,躲过一难。传说刘伯温就在峡山隐居并得道成仙。现在峡山顶上有一座玉皇庙,紧挨玉皇庙不远处,有两个洞:一个叫八仙洞,一个叫做刘伯温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伯温传——扭捏出来的“诚意伯”
?1370年的秋天,刘伯温站在紫金山上俯瞰南京城。南京城被秋色所笼罩,苍茫,毫无生气。秋风吹进他宽大的衣服中,他打了个寒战。这段时间,几乎可以用“无所事事”来形容刘伯温的生活。他虽没有隐居,其实已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南京城郊区第一只鸡打鸣时,他就从床上爬起,披一件衣服走到院子里,看那正在一颗一颗消失的星辰。他一动不动,像是一尊用最糟糕的石头雕成的石像。那段时间,总是看不到太阳,在黑暗和光明交接时,秋雨就来了。淫淫秋雨总是到中午才停,刘伯温总是不打伞站在雨中,他对章女士说:“这雨啊,和青田的雨大不一样。青田的雨是不会落在人身上的,它在你周围织成一个圆环雨帘,供你欣赏,绝不淋湿你。而南京城里的雨总是落到身上,雨滴冰冷,直入骨髓。”午饭后,刘伯温会换上布衣,到街上去溜达。街上人来人往,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没有人知道,从他们身边走过去的那个双手颤抖仿佛弄不清东西位置的人,会是这个帝国最出色的一个人。没...
· 刘伯温之死_神机妙算刘伯温虽辞职也难保全终身
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功成之后,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亦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相撞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免遭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祸,随即上书明太祖,要求辞仕过隐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这豪爽刚正、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谏不讳。因此,他想尽早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里,在乡间每日读书吟诗,饮酒奔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来往,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原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禄一事加以佐证。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
· 正心诚意
正心诚意【成语意思】: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用法分析】:正心诚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来源】: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èngxīnchéngyì【成语声母】:ZXCY【近似成语】:意味深长: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意气洋洋:见“意气扬扬”。意气相投:意气:志趣和性格。志趣和性格彼此十分投合。意乱心忙:犹心忙意乱。【成语造句】:1、正心诚意,思无邪,心无私。2、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3、袁穆随即收起两件法宝,拿出紫色绸缎,按照绸缎上的功法开始修炼,正心诚意、神...
· 一统江山刘伯温神机妙算太师刘伯温的传奇人生
刘伯温的传奇人生:评书故事里的刘伯温在中国家喻户晓,叫刘基,字伯温,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里,他常常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并且呼风唤雨,神通十分广大,“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民间传说,浩如烟海,影响广泛,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反而不被人们所熟知,人们只是笼统的知道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关于他的众多故事又是真是假呢?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
·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们渡海来中国靠吃什么活命?
1300多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大概与中国的三国时期相同。国家的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但是由于诸侯割据,中央财政十分贫乏。因此,为了组织一次到中国的“遣唐使”活动,国家需要用3年的时间来筹备财力,因为打造4艘当时是“超级”的遣唐船,和筹划一支船员队伍,很需要花费一大笔国库资金。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打造一艘长33米,宽9.2米的木帆船,实在是太过于简单的事。但是,当时日本科技很落后,尤其是金属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因此要用木板和木栓把一条船全部拼合起来,而且要做到不漏水,还要经得起东海巨浪的袭击,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四艘船组成的遣唐使船队,由于经不起风浪,往往有三艘船沉没或者到不了中国,因此,成为遣唐使船队的船员,是一件拼命的事情。为了征集船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当时属于很优惠的政策,那就是免除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税。这一政策使得至少1万名日本男人在28次的遣唐活动中成了“拼命三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