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5
转发:0
评论:0
揭秘清朝的“顶戴花翎”到底是什么玩意?,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

  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齐如山晚年写有一本《齐如山回忆录》,该书根据自己的亲身所历记录了许多属于那个独特年代的见闻,今天读来,让人大长见识。

  原来,清朝有规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须穿官衣、戴官帽。由于参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没那么多官衣官帽。怎么办呢?朝廷就放宽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官帽容易做,大家都用旧式宽边毡帽,顶上糊一层红纸,作为帽缨子,将就着就这么蒙混过去了。

网络配图

  “到时仍将毡帽替,糊层红纸替红缨”,用红纸糊制官帽的做法着实让人啼笑皆非。

  清朝入关定鼎中原,特别看重“华夷之辨”,统治者强令汉族士遮剃头易服,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颁行《服色肩舆条例》,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刀剑推行满族服饰,统一要求男子全部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尽管清朝对服饰的要求和考究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繁琐、最丰富,但从审美的角度上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比如上面提到的官帽,就很难看。

  清朝的官帽分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圆锥型,呈斗笠状,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篾席制成;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宝型,蒸笼状,宛如骚鼠,材料为缎布及动物皮毛。

  这两种帽,无论哪一种,戴在头上都让人看上去觉得不伦不类,显得滑稽古怪。

网络配图

  为了加强其美感,清朝统治者也曾经在做工和用料上猛下心思,并层层增加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比如说,用藤和篾席制成的凉帽,就精心地在帽表裹以罗绢,外罩白布,帽身覆上织网,红纱绸里,黑地织金包缘,缘上装上黑带圆边,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以红线缝在帽冠上,帽前缘缝饰配上东珠一颗,帽顶缀红缨顶珠。顶珠按照官员品级高低配用红宝石、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等物;而暖帽则取材于貂鼠、海獭、狐狼等等,中间装上以红丝织成朱纬,外罩黑布及围上青绒,帽胎两侧缝上系带,帽前缘同样缝饰配上东珠一颗,帽顶同样装上红、蓝、白、金等色宝石顶珠。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这两种帽子,都在顶珠下面吊上一根由白玉或翡翠制作成的空心翎管。这根空心翎用来干嘛的呢?

  安插翎枝。

  翎枝又分花翎、蓝翎两种。顶珠加花翎,就称“顶戴花翎”。

  花翎为孔雀羽所做,分一眼,二眼,三眼。这“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官员所戴花翎上翎眼的多寡标志着官员的等级高低,其中三眼等级最高。

网络配图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的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标志。

  而且,即使在宗藩内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可以享戴的,他们要在十岁时参加必须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顶戴(不过,后来随着花翎赏赐渐多,这项制度就渐渐取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清朝的“顶戴”与“花翎”有何区别?
导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清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官职的大小在品质、颜色、数量上都有严格的区分。那么清朝官员所戴的“顶戴”“花翎”有什么区别呢?在等级观念森严的清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官职的大小在品质、颜色、数量上都有严格的区分。“顶戴”即是官员戴的帽顶。一、二品分别为纯红和杂红;三、四品分别为亮蓝和暗蓝。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具体戴的东西是: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官品的自然无顶珠。在清朝,花翎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因此不是一般官员都能戴用的。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鹖羽做蓝翎,孔雀羽做花翎。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在清朝初期,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的便是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
· 把吴钩看了?吴钩到底是什么玩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古代吴地(今苏州一带)所造的—种弯形的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圆》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径路刀古代兵器。汉代匈奴人使用的一种青铜刀。有人认为它来源于西周初年,周人使用的一种叫做“轻吕”的短剑。汉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呼韩邪单于与汉使臣韩昌、张猛立盟,就曾用径路刀搅酒。所谓“吴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因其...
· 清朝花翎总兵武功将军罗得升
清朝花翎总兵武功将军罗得升作者:更新时间:2015-8-2215:40:47
· 探索清朝的花翎制度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清朝看重花翎,如同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是不能戴花翎的,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有“纡尊”之嫌。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的“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
· 历史揭秘:为何明朝官员戴乌纱清朝官员插花翎?
在有关明清两朝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中,人们看到,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除了服装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员头戴有两个翅子的乌纱帽,而清朝官员的红顶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的装饰呢?其实,明清两朝虽然都是坐镇北京,手握乾坤,掌控天下,但是这两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身为不同的民族,因此,各级官员的服饰也大不相同。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主流。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明朝的官员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清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清时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