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被盗案告破:为何之前一直未被盗?
明十三陵被盗案告破:为何之前一直未被盗?,最近,明十三陵被盗案轰动整个社会。战狼今天带大家进一步了解明十三陵的被盗史。
最近,明十三陵被盗案轰动整个社会。战狼今天带大家进一步了解明十三陵的被盗史。
网络配图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网络配图
除去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大多数陵墓都没有被盗墓。真实的原因是,到了民国年间,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明代帝陵的地宫基本构造了,拿清代陵墓对比可知,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共性是主要建筑都在同一中轴线,但是区别是明代帝陵的宝城远较清代的高大,另外虽然明代帝陵和清代帝陵的地宫也都在宝城中轴线上,不同的是,清代的墓道也在这一轴线上,从明楼过洞地表向下只需要拆下一些砖石就可以直接打开金刚墙进入地宫,而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宝城一侧的,且几十米长的墓道完全用土夯实,这样在庞大的宝城上寻找地宫入口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明代的妃嫔墓(包括十三陵陵区内的)还有藩王墓大多被盗,而帝陵独存的主要原因。
网络配图
关于定陵的挖掘有这样的说法,原准备挖长陵的,但没得手,改为选明后期皇陵练手,算万历倒霉,在位时间最长,国家经济最繁荣,于是选定他了。但发掘后因政治运动和保管技术原因,大量文物被毁,造成不可估量损失。于是我国以后非必要抢救性挖掘,不再主动挖掘皇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的群墓被盗案为何这皇帝的陵墓幸免于难
埋葬于清东陵的清朝皇帝,包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慈安,慈禧等皇妃。在历史上,除了大盗孙殿英对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进行过盗抢意外,发生在1945年的一次浩劫,规模却更大,除了一座陵墓为被盗以外,其余的的陵墓竟无一幸免,而为何偏偏就那一座陵墓未被盗呢?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网络配图未被盗的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清代著名的皇帝,顺治皇帝。顺治,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并且也是第一位埋葬在清东陵的皇帝。据说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帝生前打猎时亲自选定的,风水极佳。而孝陵处于这块形胜之地上最为尊贵的位置,它“背靠昌瑞山,近前有影壁山,远对金星山。”网络配图而对于顺治帝来说,至今仍有一个未接之谜。顺治帝到底是因何而死。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众多妃子的相继离去,给顺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又惹上了天花,最终不治身亡。还有民间说法是在董鄂妃逝去以后,顺治伤心欲绝,便去出家,但这种说法已经被史学家基本否定了...
· 探秘:“张献忠沉银”被盗案引出金印谜团
“张献忠部队中,没有人用过‘大元帅’这个称号,为何推断金印是张献忠所有?”10月18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清史专家周远廉,在看过华西都市报江口沉银系列报道后,发出疑问。同样发出疑问的,还有周远廉师弟、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永昌’不是张献忠的年号,而是李自成的。这个永昌大元帅到底是谁?”专家们提出疑问的金印,正是在本次“张献忠沉银”被盗挖倒卖案中,被警方追缴回的国家一级文物“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据犯罪嫌疑人供述,此印确是从彭山江口沉银遗址附近摸出。同时,参与本次文物鉴定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专家也向记者表示,金印几经鉴定,推断应是张献忠所有,对其加大研究,可填补明史空白。学界发问永昌大元帅到底是谁?张献忠部队中,没有人用过“大元帅”这个称号,为何推断金印是张献忠所有?“永昌”不是张献忠的年号,而是李自成的。这个永昌大元帅到底是谁?86岁高龄的文史学者周远廉,就住在张献忠...
· 清代有几个珍妃?故宫“珍妃之印”被盗案始末
孙国范在故宫盗宝被枪毙后,一下子就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江洋大盗们,随后的18年中,珍宝馆养性殿变得比较平静。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发生了第三起盗案。图片来源于网络1980年2月1日上午,在观览故宫胜景的人群里,混进来一个居心叵测的家伙,他就是25岁的陈银华。他曾因在湖北应山县西花商店偷了2700元现金,被判了4年刑。半年后,他找机会越狱出来后,一路偷到了北京。陈银华是到故宫来寻找盗窃目标的,他决心到香港去。到香港去需要钱,于是他想到了故宫里的那些值钱的国宝。他随着游客进了珍宝馆,养性殿展柜里的那枚硕大的“珍妃之印”让他垂涎欲滴。“珍妃之印”,是目前遗存的清代妃印仅有的一件。印台为正方形,高3.4厘米,每边长11厘米,重达6800克。印文为朱文“珍妃之印”四个汉字,还有对应的满文。印纽为龟纽,头尾均与龙相似,是比较标准的贵妃等级金印。不过这个“珍妃”不是光绪皇帝的珍妃,而是是道光朝的赫舍里氏...
· 多尔衮墓被盗案:为家族后人所为曾轰动京城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重葺墓地,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据史料记载,多尔衮死后,被苏克萨哈、詹岱告发多谋逆,惨遭掘墓鞭尸。当时在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记载称:“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直到乾隆时期,多尔衮墓才得以重修,暂得安宁;未曾想,仅仅过了150余年,多尔衮墓又遭盗墓,且为家族后人所为,一时轰动京城,众说纷纭。1931年3月10日,北平《世界日报》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盗”为题,报...
· 道光年间爆出惊天国库被盗案:户部亏空达925万两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库丁张诚保之兄张亨智想为其子张利鸿报捐知州。农历十一月初二,张家人将银子共11474两分装11袋送至户部。由于捐官的人太多,直到傍晚才轮到张家交银。张诚保在银子上秤、验色等过程中,先是将第2袋误报成了第3袋,见没其他人注意,便继续蒙混。在收第7袋时,他便报为第10袋。等全部手续完成后,便少收了4袋银子。当张家人想将银子悄悄带出库门时被库丁们发现,大家先是上前索分,继而哄抢。赃银分完后,当天没上班的库丁以及银号相关人等便到张亨智处,以举报相要挟,意图敲诈,但被张喝骂而出。于是这帮人联名到衙门,最终引发了道光年间国库被盗大案(或称户部亏空大案)的导火线。由于案情重大,此案直接上报了道光皇帝。道光帝不笨,立马想到“此等积惯舞弊之人恐盗用已不止此一次”,于是“钦派大臣将库项全数盘查”,多年捂着的盖子终于被揭开,史载“道光二十三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