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马谡之死真实原因:没勇敢地面对错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4
转发:0
评论:0
揭秘马谡之死真实原因:没勇敢地面对错误?,在国剧《失空斩》这一选段中,讲述的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情节。戏曲中马谡

  在国剧《失空斩》这一选段中,讲述的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情节。戏曲中马谡因布置不当而遭遇滑铁卢,使得街亭据点被司马懿突破,司马懿突破街亭据点后,围困诸葛亮在西城。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巧妙吓退敌军,在率领大军返回汉中后,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斩杀了马谡。但里面疑点重重,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而史书记载了马谡的三种结局,马谡的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一、人物生平

  马谡,字幼常,荆州襄阳人,随刘备入蜀后,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因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他受到诸葛亮的喜爱、器重。但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还需要对他细细考察。诸葛亮听闻刘备的遗言后,通宵达旦和马谡讨论军国大计,由于马谡分析问题见解独到,诸葛亮便对他放下心来。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又献上攻心计,为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指明方向。

  深夜按,刘备、诸葛亮对马谡的不同看法源于两人出身不同,刘备出身贫寒,为人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和马谡的不切实际夸夸其谈大相径庭,说白了刘备看人的角度是马谡能不能办事,而不是光说不做。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出身士族,为人潇洒健谈,对马谡的言论颇为看重,有惺惺相惜的感觉。换种说法马谡提到的军国大计能够切中国家要害,这就是诸葛亮违背刘备意愿重用马谡的原因。

  二、街亭战败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他身边的左膀右臂分别是马谡和杨仪,马谡“好论军计”,能够为诸葛亮出谋划策,而杨仪办事利索,负责行陈规划,所以马谡是诸葛亮的智囊。诸葛亮不顾众将的意见,断然派马谡前往街亭,让王平作为副官,是想以马谡的才智、王平的经验来抵挡张郃大军,从而把马谡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统帅。但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安排布置,被张郃截断水源,最终士卒溃败,使北伐事业功败垂成。

网络配图

  刘备在夺取益州后,将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放在了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逼降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后,凉州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但此时魏主曹睿坐镇长安,并派张郃率领五万精兵先行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扩大战果,达到完全占领凉州的目的,就派马谡阻击张郃。所以说马谡的目的是牵制敌军,而不是歼灭敌军。

  深夜按,马谡其人好论军计,能够把战争局势、敌国心理拿捏得很到位,所以他揣测张郃一定会加速前来,并且急于和蜀军开战,从而把蜀军驱逐出魏境。为了应对张郃的速战,马谡采取了固守险要、与敌军对峙的方案。与敌军对峙的战略方针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马谡经验不足。马谡把大军安置在南山,是想居高临下来威胁敌人,从而达到牵制敌军的目的,但他忽略了大军的饮水问题,蜀军在缺水的情况下很容易溃散,这是马谡始料未及的。如果不把大军安置在南山,把大军安置在路口或者残败的城池,就要面临张郃五万大军的压力。以马谡一万兵力来抵抗魏国五万大军,胜负之数一般人很容易想到。这就是马谡违背诸葛亮安排、举措失宜的原因。总之,马谡是想用最小的伤亡来换取全局胜利,而经验不足给蜀军带来了存亡危机。试想,马谡大军食物饮水能够支撑一个月,照样在南山扎营,那张郃还会这么容易击溃蜀军吗?

  三、马谡结局

  《三国志》对马谡的结局有三种说法。其一,《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回到汉中后“戮谡以谢众”,这个结局被罗贯中引进到了《三国演义》中。其二,《马良传》提到马谡“下狱物故”,物故就是死亡,意思是马谡死在了狱中。其三,《向朗传》则指出“谡逃亡”,也就是马谡在战败后畏罪潜逃。部分学者将这三种说法联系了起来,即马谡畏罪潜逃,后来被捕获入狱,并被诸葛亮判处死刑,但没有行刑就死在了狱中。

网络配图

  深夜按,诸葛亮对赵云、高翔等将领没有处死,为什么非要处死马谡?原因一,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安排,而其他将领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办事;原因二,马谡兵败潜逃,造成了恶劣影响;原因三,诸葛亮没有用魏延、吴壹来坚守街亭,马谡又失败,如果不杀掉马谡,以后谁还听从将令?至于马谡逃亡,史书记载很少,其逃亡时间的不同,会使事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如果是战败后逃亡,就是说马谡没有回到诸葛亮处,那么马谡就是目无军纪;如果是马谡回到汉中后逃亡,这就属于蜀国法律的管辖范围,就要按照律法来进行惩戒。从马谡造成的影响看来,马谡应该是战败后逃亡,目无军纪性质比较严重,会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影响,这就是马谡死亡的主要原因。

  马谡的事迹告诉我们,做错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视而不见,从而以后还会犯更多的错误,所以说要勇敢地面对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单雄信是怎么死的_揭秘单雄信之死的真实原因
单雄信之死隋唐演义义绝第一:单雄信关于《隋唐演义》中单雄信宁死不投唐的原因,普遍认为其兄被李渊射杀,单雄信为人耿直,一直不忘兄长之仇;认为单雄信过于倔强,唐公杀他大哥,属于误杀,而李氏父子特别是李世民又对他仁至义尽,他再不投降就太不像话了。说的没错,唐公杀他大哥,属于误杀,而李氏父子特别是李世民又对他仁至义尽。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单雄信固然倔强,但绝不是浑人。李渊误杀其兄长,李氏父子又对他仁至义尽,他并不是心中无数。即使不投降,也没必要以死相抗。所以单雄信不降唐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兄弟伤透了他的心,秦琼等兄弟对不起单雄信。当然秦琼的责任较小,主要是徐懋功,特别是罗成,真不亏是“白眼狼”,太不讲义气了。所以让单雄信太寒心了。而以单雄信的性格是决不会把这种感觉说出来的,就把这种感觉转嫁到李氏父子头上。宁可死了也不降你,其实是宁死也不与这群无义之人合流。可以想一想,当初众兄弟谁没有受过单雄信的恩惠...
· 三国吕蒙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吕蒙之死的真实历史真相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孙权夺取荆州之后,斩杀关羽,大摆筵席庆祝,席上,第一功臣吕蒙被关羽附体,大骂孙权,然后七窍流血而死,而事实到底是这样的吗?襄樊之战后,孙权后来居上,夺取了刘备的荆州三郡,擒杀关羽,收降了荆州的数万荆州士兵,全据长江天险,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大赢家,而这话,白衣渡江的吕蒙,是第一功臣。所以,必须要大大的赏赐,而且要立刻封赏,因为有一个征兆,不封赏的话恐怕要来不及了。吕蒙这个人,打仗非常内行,人品也非常的好,他非常谦虚,表示推辞。孙权要给吕蒙举办一个风风光光的授勋大会。可是吕蒙却拒绝参加。事情的真相是,吕蒙病倒了。襄樊大战之后,吕蒙非常的忧郁。症状越来越狠,病得非常严重,仿佛已经听到死神对他的催促。那时候刚刚38岁的孙权,正是男人的黄金时期。他是体会不到吕蒙身体的绝望,和精神上的失落。他以为吕蒙的推辞,是客气的意思。但是,把吕蒙接到公安以后,孙权发现他的病确实非常重。于是...
· 马谡之死:诸葛亮并未挥泪斩马谡
导读:说到马谡之死,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其实,马谡之死并非与诸葛亮有关系,现在,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马谡之死的真正原因,也为大家讲述一言猛于虎的成果。网络配图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在诸列传中,我们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看史书上的“斩马谡”真相。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间“优游无事”达数十年!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
· 解密真实的马谡之死:并未死于诸葛亮的斩杀令
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所以有这种印象,其实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后来裴松之为其作的注释中,对此事的描写散落在诸列传中,我们不妨将其综合起来,看看史书上的“斩马谡”真相。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间“优游无事”达数十年!第二个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
· 华佗之死责任不在曹操揭秘华佗被杀真实真相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网络配图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