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间皇帝朱元璋如何养兵百万不废民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4
转发:0
评论:0
民间皇帝朱元璋如何养兵百万不废民粮?,朱元璋是为从农民走上权利巅峰的民间皇帝,他深谙民间疾苦。他曾养兵百万且不征收

  朱元璋是为从农民走上权利巅峰的民间皇帝,他深谙民间疾苦。他曾养兵百万且不征收一粒民粮,这与那些作威作福的皇帝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的作法鲜明的对比。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呢?

  为农民起义军,面对着周边十数个敌对势力,更有着当时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元朝,底盘小、人数少的朱元璋除了在所占地区的正规收粮以外,如果军粮不够会怎样?答案只能是抢。要不然,人家给你当兵为什么?不就为了吃饱喝饱为了肚皮嘛。所以,这很正常。

网络配图

  大凡农民起义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因此,只要理性的人就不会反感。朱元璋政权随着地盘和被统治地区越来越大、精英人物地逐渐加入等,纵兵掠夺的行为越来越少。特别是渡江之后于1364年在南京建立了吴政权(史称西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吴政权,史称东吴),朱元璋开始在军事经济上主推:税收与屯田。对于过去的纵兵掠夺百姓粮食的行为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主动约束。

  1.朱元璋纵兵抢掠的历史记录

  1355年6月,朱元璋命徐达渡江多去金陵(南京)等地后,其势力逐渐增大,为了使其最终成功,徽州儒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其实在这背后就是将占领区整体变成了军事管制区,其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军需,政府的职责一方面是保证军需正常供给、一方面保持和平稳定安心生活为吴政权做事。

  1356年,朱元璋设立“营田司”希望用军屯的形式,尽早地能够军粮自给自足。同时,开始着手进行人口普查、田地勘查和登记等,这些我们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评点。

  然而,即使如此,因为自然灾害、战役大小等原因,军需供给仍然会出现问题。为此,“寨粮”“检刮”“增租”“借粮”等形式仍然采用。

  刘辰的《国初事迹》就如此记载:

  针对自己的百姓: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粮,出征军事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纳粮草供给。

  针对不肯投降的百姓:凡入敌境,听从捎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

  随着,朱元璋的地盘逐渐广阔,为了更好地让敌方势力屈从,更好地收拢人心。1359年闰五月,朱元璋正式宣布“罢各郡县寨粮”。

网络配图

  军队除了吴政权给予的正规配给外,军队自身也会有更高的需求,统兵将领为了军心问题、齐心协力更好地杀敌,也会“增租”就是要求百姓多给一些粮食,也会以“借粮”的名义要求没有余粮的地区用银两替补。

  所以,1362年,胡深就像丽水等七县大户征科银两;1365年,李文忠夺取福建时,在屯浦强征百姓纳粮。

  2.朱元璋

  军屯是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时期最重要的解决的途径。对百姓,无论是自己阵营还是敌对阵营的巧取豪夺乃至强行摊派,无论如何都会伤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自然不愿意去做。但1370年以前的一些行为,也是情非得已。所以,我们在此主要介绍一下军屯的管理。

  (1)军屯属于多头管理。

  军屯的土地、屯田粮食作物上交给官府的粮食归户部管理;军屯人员归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军屯所需要的种子、牛、耕种工具等归属工部;军屯的管理更是政出多门,例如军队方面的中央兵部、地方提督总兵等;监察系统的御史;行政系统的中央户部、地方的布政使等。

  因为,本身是多头管理,屯田的军粮储备,也是户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粮库,例如明朝管理的内库有十个,户部六个、工部三个、兵部一个。同样,中央南京也要有自己的军储仓、地方也要有。在1370年时,全国各地共有军储仓、屯田仓22。屯田仓更多,由此,保证了军事供给,纵兵抢掠的事情已经并不多见,对其处罚也越来越大。

网络配图

  (2)朱元璋对于屯田的支持

  1376年,宋纳根据历史上的军屯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政权的实际操作经验写出了《守边策略》,边军军屯和营吞两种形式形成了制度。边军军屯就是边防要地的屯田、营屯就是各地区卫所的屯田。营屯在前,卫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经有屯田了。所以,凡卫所附近,有官田必有军屯。

  为了支持军屯,朱元璋要求国家不征收军屯的田赋。如果遇到大仗、天灾等,国家财政还会对军屯进行补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87年),军屯才开始被征收田赋。标准是田五百亩,一年纳粮五十石。税率是十而税一。

  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帝四年)的标准统一:军队自己的军饷十二石,上交国家的余粮为十二石。税率是百分之二十四。

  朱元璋时期对于屯田的支持,保证了军队给养出于军队而不劳民,为此,朱元璋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朱元璋如何养兵百万不废民粮
朱元璋是为从农民走上权利巅峰的民间皇帝,他深谙民间疾苦。他曾养兵百万且不征收一粒民粮,这与那些作威作福的皇帝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的作法鲜明的对比。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呢?为农民起义军,面对着周边十数个敌对势力,更有着当时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元朝,底盘小、人数少的朱元璋除了在所占地区的正规收粮以外,如果军粮不够会怎样?答案只能是抢。要不然,人家给你当兵为什么?不就为了吃饱喝饱为了肚皮嘛。所以,这很正常。大凡农民起义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因此,只要理性的人就不会反感。朱元璋政权随着地盘和被统治地区越来越大、精英人物地逐渐加入等,纵兵掠夺的行为越来越少。特别是渡江之后于1364年在南京建立了吴政权(史称西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吴政权,史称东吴),朱元璋开始在军事经济上主推:税收与屯田。对于过去的纵兵掠夺百姓粮食的行为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主动约束。1.朱元璋纵兵抢掠的历史记录1355年6月,朱元璋...
·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崇祯却没钱发军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斑驳的战场上剩下无数难以抚平的伤疤,城外那一棵古老的槐树静静地不曾言语。就是在这里,崇祯帝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结束了曾经辉煌无比的大明皇朝。纵观明史,不禁让人疑惑,崇祯何以落至这个地步?当初朱元璋豪言"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的场景还犹在眼前。怎到了最后,崇祯帝却走到了无钱派发军饷的境地?朱元璋时期,明朝刚刚建立。那时候明朝地域辽阔,但是也因此面临着周边其他势力的不断侵扰,所以便需要在边界尤其是北方驻扎大批的军队。据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军队数量甚至达到了191万,名副其实的马背上的皇帝,以武力夺取天下。新建皇朝时期出于内部、外部稳定的需要,当然不敢直接马放南山,让兵士解甲归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终于得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卫所制度。这样的想法得益于元朝留给明朝最大的政治遗产——"诸色户制度",这一制...
· 朱元璋以卫所制度为荣: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代从京师到府州,都设立了卫、所。按照明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都是世袭的。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明代山东以其连接两京的重要形势,成为朝廷最为关注的地区,设卫之多、设卫之早,尤其不同他省。明政府为了巩固大运河这一朝廷经济大命脉,加强山东境内运河沿岸卫所的军事力量,有的扩充卫所军员,有的则增设卫所。而山东之内又以鲁西北与沿海地区最为要害,山东多数卫所和主要兵源皆布局于此。而位于鲁西的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河道上。元为东昌路,明初改为东昌府。东昌府南接济南...
· 朱元璋以卫所制度为荣: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历史明代从京师到府州,都设立了卫、所。按照明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都是世袭的。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网络配图明代山东以其连接两京的重要形势,成为朝廷最为关注的地区,设卫之多、设卫之早,尤其不同他省。明政府为了巩固大运河这一朝廷经济大命脉,加强山东境内运河沿岸卫所的军事力量,有的扩充卫所军员,有的则增设卫所。而山东之内又以鲁西北与沿海地区最为要害,山东多数卫所和主要兵源皆布局于此。而位于鲁西的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河道上。元为东昌路,明初改为东昌府。东...
· 朱元璋高明的卫所制度: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吸取了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明太祖曾深以创设这一军制为荣,他曾夸口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明代从京师到府州,都设立了卫、所。按照明制,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都是世袭的。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网络配图明代山东以其连接两京的重要形势,成为朝廷最为关注的地区,设卫之多、设卫之早,尤其不同他省。明政府为了巩固大运河这一朝廷经济大命脉,加强山东境内运河沿岸卫所的军事力量,有的扩充卫所军员,有的则增设卫所。而山东之内又以鲁西北与沿海地区最为要害,山东多数卫所和主要兵源皆布局于此。而位于鲁西的东昌,位于京杭大运河河道上。元为东昌路,明初改为东昌府。东昌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