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古代“武将单挑”决定战争胜败的情况真有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6
转发:0
评论:0
中古代“武将单挑”决定战争胜败的情况真有吗,在三国、隋唐演义中,有无数的战争,但是每场战争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两方军队

  在三国、隋唐演义中,有无数的战争,但是每场战争都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两方军队对阵,然后中间空出来一片地方,两边领头的将军先相互通报一下姓名,然后一方将领开始亮出武器,恶狠狠的指着对面的将军“尔等鼠辈,还不快下马投降”。

网络配图

  这个时候对方的将军会很不服气,立马拿上兵器,骑马直接冲了上去,这个时候两方的将军开打,而两边的士兵却在呐喊助威。

  如果此时,对方的将军被一刀斩于马下,那么士气开始低落,此时为了挽回局面,又会有另外的将军飞奔出去接战,直到对方的将军被斩杀光了。这个时候赢了的一方拿起令旗,或者举起兵器,大喊一声,“冲”,此时敌人只有被杀的份了,而且是迅速获胜,而且没有例外的。其实,这个两方打仗,将军的胜败其实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败。

  如在三国演义中都是如此,每场战争,只要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上前一刀把对方的将领杀了,那么对方的士兵立刻就不行了,战争就胜利结束了。那么古时候的战争真的是如此么?这里面隐含了大秘密。

  这里面其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战争的2点问题。一是,礼仪之邦。中国自古打仗是讲究礼仪的,最大的礼仪就是先礼后兵,也就是不搞偷袭之类的不义之战,打你之前还要通知你。

网络配图

  如古代战争仗还没打,就要下战书,约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们开打。最后就是两方将帅先通报姓名,死了也留个名字,然后一方说服不了一方,不能让对方投降,那么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打。

  二是,擒贼先擒王,这是中国自古战争最核心的东西。俗话说蛇无头不行,将军是一只军队的核心,关乎整个战局,因此将军开打就被杀了,那谁来指挥战争,那还打什么仗?当然只能失败了,因此,将军直接冲杀,那也是也有道理的。

  但是其实,这种打法明显不符合实际,一方面,古代的人哪有那么强的武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大政,国家存亡,就放在几个将军的对打上,简直是儿戏。因此,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打法在正史里面看不到的,真正的战争不会这么打,这种只是出现在演义之中,主要还是为了突出英雄个人的本事,塑造英雄的形象,而且有更多的观赏性。否则每场战争都是两方对砍,多没劲啊。

网络配图

  因此,传统的中国古代战争,将帅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和武艺的,打的好的名将,基本上都是学习兵法比较牛的,而且古代真实的战争那是阵法与阵法的较量。打的是智力、谋略而不是将帅的武功,勇猛。如果真的像这些演义电视剧中说的这样,那么谁要掌握了武功高强的武功,那还不得打遍天下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史真相:古代的战争究竟有没有武将单挑?
曾经有个笑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那时候日军中有个将领,读三国演义发了疯,非常崇拜三国中单挑的武将们,跳出来大喊:“谁和我‘一骑打’(单挑)”,明军以为他神经病,一顿火枪把他打成了筛子。看来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啊,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网络配图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
· 古代两军交战前武将阵前单挑的情况真的存在吗?
以前读三国演义,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武将间的打斗场景,以至于“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成为一段时期内的口头禅。小说中那种以斗将决成败的战争模式构成了笔者对古代战争的基本认识。长大后,自然知道错得离谱,将领的勇武虽有用,但并不起重大作用,名将如韩信、卫青、霍去病等人也并不以盖世武功著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中阵前的武将交锋纯属虚构,若是从鼓舞士气的角度来看,则其历史原型或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致师。致师的起源不可考,但商周时期便已存在则毋庸置疑,《周礼·夏官》上记载有“环人”一职,其首要工作便是“掌致师”。何谓致师?东汉的郑玄注解说,“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根据这一理解,致师是鼓舞士气,展示必战之心的一种手段。具体如何做呢?《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邲之战对此有着较为清晰的描述。公元前597年,为了称霸中原,楚国北上攻打郑国,老牌霸主晋国随后前来救援,晋、楚大战眼看一触即...
· 历史的真相:古代战争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
曾经有个笑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那时候日军中有个将领,读三国演义发了疯,非常崇拜三国中单挑的武将们,跳出来大喊:“谁和我‘一骑打’(单挑)”,明军以为他神经病,一顿火枪把他打成了筛子。看来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啊,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
· 中国古代战争中真的有两军武将先PK吗?
很多人,一直对这个问题很疑惑,为啥武将单挑赢了这场仗就赢了?不是还要拼兵力的么?《逸周书·克殷》:“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孔晁注:“挑战也。”很多人,都把挑战与致师看作是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挑战一词的内涵,从战国以后发生了变化,其词义已不再广含表示欲战意图的各种形式,而缩小为指独身赴敌阵前作武装挑衅这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则与战国前的致师形式比较接近。在古代,有单挑,但是很少了,史书只会记载战役胜败,很少写战场细节,你是无法从《三国志》里边找到“一回而斩之”“三英战吕布”这样的内容的,而各种通俗小说演义则不然,如果像史书里边那么写,估计就没人看了,在三国志中关张马黄赵总共一章,小说作者和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会对史料内容进行加工,所以问题中古代打仗大多采取将领单挑式的说法其实是不合适的。《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项王谓汉王...
· 解密历史真相:古代战争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
曾经有个笑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那时候日军中有个将领,读三国演义发了疯,非常崇拜三国中单挑的武将们,跳出来大喊:“谁和我‘一骑打’(单挑)”,明军以为他神经病,一顿火枪把他打成了筛子。看来三国演义害人不浅啊,读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