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邦成功之道:敢于冒险、勇于担当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7
转发:0
评论:0
刘邦成功之道:敢于冒险、勇于担当,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之身登上帝位,开创了延续四百余年的汉室江山基业,其所取得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之身登上帝位,开创了延续四百余年的汉室江山基业,其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前无古人。那么,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他的成功之道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呢?刘邦的成功之道太多,我们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就能说完道尽。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刘邦的敢于冒险与勇于担当。

  1、勇当沛公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陈胜、吴广等人在蕲县大泽乡起义,并迅速攻下陈地,陈胜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感召下,天下许多郡县的豪杰纷纷杀了他们的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因此非常惊恐,心想与其被人斩了头颅去祭旗,不如率领沛县的人加入反秦队伍、保住自己的头颅。

  沛县县令与狱椽曹参、主吏萧何商议此事,曹参、萧何建议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沛县县令认为曹参、萧何的建议有道理,于是派樊哙去请逃亡在外的刘邦。

网络配图

  此时,刘邦正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刘邦之前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在半路上就逃走大半。刘邦估计如此下去,等到了郦山,这些徒役差不多也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时,干脆停下来好吃好喝地让徒役饱餐一顿,然后趁夜把他们都放了。

  刘邦放走徒役,既有无奈,也有担当。刘邦的过人之处是:他把无奈压在心里,把担当说给众人知。徒役之中的某些人以及沛县的一些年轻人因此觉得刘邦是可依赖的人,有近百人自愿跟随刘邦。

  樊哙是刘邦的铁哥们儿,他得了沛县县令的指示,自然欢天喜地地去找刘邦。但樊哙走后,沛县县令却后悔了。他担心刘邦回来会发生什么变故,于是下令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刘邦等人进城,并准备杀掉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得知消息,翻越城池逃出沛县,也投靠了刘邦,刘邦的队伍因此更加强大。

  刘邦率众人回到沛县城下,见城门紧闭,进去不得,便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里,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们还为沛令守城,但各地诸侯全都起来反秦,很快就要杀到沛县。如果现在沛县父老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还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到,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沛县父老于是率领县中子弟一起干掉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想要让他当沛县县令。刘邦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

  在当时,无论是从官阶上看,还是从理论水平上看,更适合当沛县县令的应该是萧何或曹参。但萧何、曹参都是文官,又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极力推让。城中父老又说:“平素听说刘季(即刘邦)那么多奇异之事,必当显贵,而且占卜也是以你刘季最吉利。”刘邦再三推让,众人中还是没有人敢当沛县县令,于是最终立刘邦为沛公。

网络配图

  2、西入秦关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见项梁军已被章邯打败,心里害怕,于是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任命刘邦为砀郡太守,封武安侯,统率砀郡的部队。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怀王之约”。

  在当时,秦军依然强大,特别是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刑徒军和王离率领的十多万戍边军,把各路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诸多将领中,除了刘邦和项羽,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谁都不愿意去当这个急先锋、出头鸟。

  项羽愿意当急先锋,是因为他痛恨秦军打败了他叔叔项梁的军队,杀了项梁,所以很激愤,想要进入关中替项梁报仇。那么刘邦为何愿意当急先锋、出头鸟呢?

  史料给出的理由是: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认为,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派一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讲道理,讲讲仁义,秦地的父老兄弟才会降服。而项羽虽然勇猛,但太残暴,不适合去,刘邦则是“宽厚长者”,适合担当西入秦关的任务。

  史料给出的这个理由其实并不充分。原因有二:其一、刘邦不太可能因为别人一句“宽厚长者”而忘乎所以,冒然答应;其二、刘邦并非是楚怀王手下众老将手中的提线木偶,如果刘邦自己不愿意去,他有千万条理由拒绝。

  那么,刘邦为何要在秦军依然强大、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答应西入秦关呢?我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刘邦的政治智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促使刘邦作出如此选择。

  刘邦的政治智慧表现在,当大家都认为秦军依然强大、率先进入关中不利时,他能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借机独立、裂土封王的机会。

网络配图

  当然,这个机会极为渺茫,至少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么认为的。的确,要实现先入定关中谈何容易,搞不好甚至可能连小命都要赔进去。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率先西入关中困难重重、危险系数极高,所以才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楚怀王手下的那些大小将领们,谁不想当关中王?但他们为何又把率先西入秦关的机会让给了刘邦?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率先西入秦关的困难和危险,是因为他们缺乏刘邦那种“富贵险中求”的冒险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总之,刘邦由一介草民变成沛公,再由沛公变成汉王,是他的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而促使刘邦实现人生两次重大转折的,恰恰是刘邦的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精神。他在大家都退却的情况下,激流勇进,扛下重任,终于实现了自身的蜕变。这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勇于冒险
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的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护荫之下,难怪永远都限制自己的发展。温馨提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请不要划地自限,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一定会发展得比想像中更好。
· 中华传统美德之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就是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朝末期,民族英雄林则徐,于列强横行之时,万里销烟,雄壮虎门,壮我国人,是他担当起了“开眼看世界”的责任。当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的国家处在危难之时,是他仍心念强国图存的责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他拥有一种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才成就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担当就是勇于承担责任,把自己的力量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在担当中让生命的脉搏与祖国的血脉一起跳动。回溯历史,烛之武退秦师,触龙用智慧和巧言说服赵太后,勇于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忍辱负重,用《史记》勇于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由此可见,唯有勇于担当,才能蜕变出华美的自己。真正的勇于担当是舍身取义,成全大工。纵论人生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卑贱还是尊贵,都有自己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夫妻双方不但要负起上孝父母...
· 廉颇“负荆请罪”:敢于担当之典范
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担负义务责任等,出自《朱子语类》。敢于担当意味着真心地付出和无私地奉献。从本质上讲,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责任,一种能力。如果说人生就是履行责任的话,那么生而为人就要敢于担当。华夏民族自古就是这样一个勇于担当、铁骨铮铮、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敢于担当,是对正义的伸张与坚守,是对人间大义的担负与执行。明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出任南京兵部员外郎,他笃实刚正,不畏权势,勇敢弹劾奸臣严嵩,曾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种敢于担当民族大义的气节之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从来都不曾缺少,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敢于担当,也体现在有了错误或者失败的时候,不强调客观,勇于责己,不推脱责任。如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使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敢于担当,也意味着要担待人的软弱。在家庭中,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义务,努力撑起一片蓝天,共享天伦之乐;在...
· 王安石变法始末:勇于任事敢于创新虽败犹荣
王安石变法:纵观王安石改革变法的始末,深感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强烈的改革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既极于有为,又能尽于无为。的确,他具有推进改革的高超领导智慧,是一位智商、情商、财商俱高的改革家。他推进改革的领导智慧和改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全面深化改革颇有启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以择术为始”,从改革创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创新学理、政理、事理做起,打破思想桎梏,选择和确立体用合一、经世务实的新经术为改革变法的指导思想。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2月,48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自此正式参与政事,成为变法改革的主持人。据《长编拾补》记载,王安石与宋神宗论治国之道,神宗问治国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以择术为始,当以尧舜为法。王安石劝神宗以尧舜为法,行之道。神宗对王安石说,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王安石对神宗明确地...
· 毛氏名人:毛遂自荐勇于担当的典范人物
毛遂原是战国时期的薜国人,后在赵国的平原君门下为食客。此时,秦国与赵国正在征战,秦军大胜之下,将赵国都城邯郸一举围困。赵国处境危若临渊,平原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援助。临行前,他将自己的门客都召集到面前,要从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与自己同行,选到最后还缺一人。此时一个叫毛遂的人排众而出,来到平原君的面前自荐道:“毛遂不才,愿与先生同往。平原君见是自己门客中毫不起眼的毛遂,于是淡然道:“有才能的人在人世间就如同囊中的锥子,他的锋芒有如锥尖,难以掩藏,而你身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我从未听到过有谁对你,说过只言片语的赞美,这自然是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我今日带去的人都是能够有助于我的人,你还是留在家中吧。”毛遂听完平原君的话从容地答道:“在下之所以未见锋芒,是因为始终身在囊外,今日若是进入囊中,何止会如同锥子一般只露出尖梢,必会将整个锋芒尽显出来的。”平原君听后微露惊讶,只觉毛遂的气度非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