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军事天才韩信一生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5
转发:0
评论:0
人生即是选择,尤其在紧要关口,向左,可能大富大贵,向右,也许就穷困潦倒。普通人没这种机会,韩信却有。他一生做过几次重大选择,有对也有错,选择对了,就声名显赫,错了,竟断送了性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只有选对人,才能改变命运早期,他是穷人,也是废人,既不会经商,又不能种田,政府也不肯雇用。因为穷,只能到处蹭饭,先在南昌乡长家混吃食,后又在河边吃漂母的饭,再后来,竟受到街头混混污辱,被迫从人家跨下钻过。所谓穷则思变,辱更思变,他背着嘲笑,提着剑,去寻找战争。此时,秦末战争已经开始,各地反秦武装纷纷举事,遍地都是王侯将军。很多人都在认真闹事,都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块。他很清醒,知道自己的目的,走进战争不难,难的是被人赏识,找到向上的梯子。为此,他开始择人,方法是自我推销,期望能引起注意。起初,他跟了项梁。因为项梁是楚将,他是楚人,有同根而生的意义,也许更便于推销。但他没有机会,和领导说不上话,...

  人生即是选择,尤其在紧要关口,向左,可能大富大贵,向右,也许就穷困潦倒。普通人没这种机会,韩信却有。

  他一生做过几次重大选择,有对也有错,选择对了,就声名显赫,错了,竟断送了性命,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只有选对人,才能改变命运

  早 期,他是穷人,也是废人,既不会经商,又不能种田,政府也不肯雇用。因为穷,只能到处蹭饭,先在南昌乡长家混吃食,后又在河边吃漂母的饭,再后来,竟受到街头混混污辱,被迫从人家跨下钻过。

  所谓穷则思变,辱更思变,他背着嘲笑,提着剑,去寻找战争。此时,秦末战争已经开始,各地反秦武装纷纷举事,遍地都是王侯将军。很多人都在认真闹事,都想在秦的大蛋糕上挖下一块。

  他很清醒,知道自己的目的,走进战争不难,难的是被人赏识,找到向上的梯子。为此,他开始择人,方法是自我推销,期望能引起注意。起初,他跟了项梁。因为项梁是楚将,他是楚人,有同根而生的意义,也许更便于推销。但他没有机会,和领导说不上话, 最终“无所知名”。

  项梁战死后,他跟了项羽,几次献计献策,项羽不理不睬,无奈,只好投奔刘邦。在他看来,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你项羽可以有眼无珠,可天底下有眼有珠的人多了去了,没准就能碰上一个。

  他投刘邦,其实只是想撞撞运气,谈不上有什么把握。毕竟,他不了解刘邦,只知道刘是忠厚长者,有点儿地盘和人马。

网络配图

  韩信投汉初期,仍“未知名”,仍在自我推销。因为犯下死罪,在被砍头之际,他推销成功,说动了滕公夏侯婴,免于一死,还当上了治粟都尉。

  他又抓住了萧何,多次面对萧进行自我宣传。虽费尽口舌,结果却无法期待,韩信只好逃亡。这一次,却因为萧何手疾眼快,外逃未遂。经萧何强烈推荐,刘邦这才以最隆重的礼仪,拜韩信为大将。

  此时,刘邦对韩信一无所知,之所以拜将,既出于对人才的渴望,也源于对萧何的信任。刘邦很精,他的想法是:既拜你为将,你就得是那块料,否则,你还得走人。

  拜将之后,他马上找韩信谈话,进行具体考察。现在已很难确知韩信受教育情况,但该人善于局势分析,精于兵法,却是不争的事实

  谈话中,韩信纵论时局,剖析前景,指出了项羽的弱点和失误,提出了谋求天下的种种构想。“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和刘邦的照面,分明是命运的巧意安排,是历史的歪打正着。因为有了刘邦,韩信才有了大感觉,建了不世之功,由此改变了自家命运。

  也是因为有了韩信,刘邦才得以灭项羽、定天下,成就了丰功伟业。

  选择中的游移,最终还是埋下了祸根

  韩信是军事天才,善于以奇制胜,但也有弱点,一个是太重情义,另一个是不够大气。因为重情义,面对选择时,就会游移,不那么绝决;

  因为不大气,处事就欠周全,不怎么考虑领导的感受。楚汉相争时,刘邦实施了两线战略。自己在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周旋,另派韩信出兵北方,与各诸侯国作战。

  刘邦的战场,一直都不乐观。他搞不过项羽,但很执著,打了败仗,总能从头再来。项羽却不行,敌人太多,既有正面的刘邦,还有侧翼的黥布和彭越,即使打败了刘邦,也无力扩大战果,撑住局面已属不易。

  韩信这边,进展却相当顺利。他先用疑兵之计,活捉魏王豹,平定魏地;又进兵代国,擒代相夏说。

网络配图

  此后,他率部出井陉,背水一战,全歼赵国部队。紧接着,又降服燕国,攻占齐国。从高帝二年至四年,仅两年多时间,韩信就灭了5国,完全平定了北方。

  他的胜利,有效改变了楚汉争斗格局,项羽受到牵制,力量被严重削弱;刘邦却得到强力支持,兵员得以充分补充。

  最重要的是,北方已经姓汉,刘邦具备了战略反攻的条件。

  是 时,他面临着多种选择。比如,可以独立,让天下三足鼎立;也可以帮楚,或继续助汉,无论楚汉,只要他支持某方,他方肯定完蛋。他左右了时局,意向举足轻重,天下人都在看他的眼色,猜测他的动向。

  有人嗅到了机会,登门造访,试图影响他的选择。首位访者叫武涉,是项羽的说客;继之而至的是蒯徹,属无党派人士。

  两人都强调了他的战略地位,指出刘邦薄情寡义不能继续助汉,都建议他宣布独立。

  两人说辞类似,立场却不相同,武涉为项羽谋求利益,蒯徹却看重独立的价值。其实,用不着说客费口水,韩信对局势早有判断,理性地看,独立最好,南面称孤,人生还有何求!

  但他不能不有所顾及,刘邦于他有知遇大恩,人家发现了你,又给了你前程,关键时你却踹人一脚,做人不能这样不讲情义。

  他对武涉说:我在项王那里,“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而在这里,“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

  他表态说:我死都不会背叛汉王!对于蒯徹的建议,他犹豫过,终究还是“不忍背汉”。犹豫和不忍,表明他心里矛盾,虽不背汉,却心有不甘,感觉有点儿亏。在他看来,不独立,就是报了刘邦的大恩,接下来,就该搞点儿补偿。

  他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申请代理齐王,另一个是拖延合围项羽的时间,以便获取更大利益。事儿做得不够大气,也不很慎重,甚至有要挟的意味。刘邦强压怒火,在满足韩信欲望的同时,也藏下了不满和怨恨。

  错误的时候做出了错误选择

  因为成功过于巨大,也来得太快,韩信有点儿受不了。他没有多大政治野心,也从未想过谋反;他对刘邦不甚了解,对功高震主的说法也没放在心上;他甚至“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战场上,他料事如神,进入官场,却有些弱智,遇事应对有误,最终导致在错误的时候,做出了两大错误选择。

网络配图

  其一是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

  刘邦疑心重,尤其是代理齐王和延迟合围事件后,对韩信已有警觉,待到打掉了项羽,马上采取组织措施,把韩信调到了淮北,转封楚王。

  一年后,刘邦又凭一封可疑的检举信,假借南游云梦,将韩信生擒,不杀,由王直降为侯。刘邦的两步棋,走得精巧,没费事就把拥兵自重的王,成无职无权的侯。

  对此,韩信没有准备,不知如何应对,特别是被擒前,他狼狈极了,甚至杀了正受追捕的朋友钟离昧,以期取悦刘邦。此时的韩信,早没了战场上的睿智和风采,对上头的心思不甚了了。

  实际上,他该知道,仗一旦打完,你非但没了价值,反倒成了负担。你该换个面孔,懂得收敛,学会低调,当个老实听话的臣子,果真如此的话,王位是不成问题的。遗憾的是,他没朝这方面这努力,反倒一如旧日,该干嘛干嘛。

  他很傲,即便受了打击、由王而侯之后,还是傲气不减。他看不起周勃、灌婴及樊哙等人,羞于与之同列为伍。某次,皇帝和他闲聊带兵问题,他断定皇帝只能带兵10万,还自夸“臣多多益善耳”。当然,他也有限地恭维了皇帝,指出:您不能领兵,却善带将,您受命于天,非人力可及。

  其二是不该谋反的时候偏要谋反。

  当齐王时,他有权有人,造反轻而易举,做楚王时,也有条件与朝廷为敌。唯独当淮阴侯的时候,他不该动歪心思。

  道理是明摆着的,此时的他,已两手空空,想也是白想。但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他策划了一次政变。他曾和陈豨相约共同举事。陈时任相国,在赵和代地监军。

  高帝十年,陈自立为代王,宣布造反。韩信在京城也做了部署,但被人告发,吕后采用萧何之计,把韩信诱到宫中,杀死于长乐宫钟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康熙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是什么?流放了一个军事天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康熙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清朝史上,康熙绝对是一个成就最高的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可以说,他真的用了全部的心血去治理这个国家,他晚年对自己的评价里也引用了诸葛亮的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度概括了这一生对清朝的贡献。但是,即使康熙生前英明神武,治理国家不遗余力,但是他曾经做过的一个决定,却在一百多年后,影响了清朝的气数,这件事虽然不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西方列强之所以攻打开中国的国门,除了清廷自身的腐朽,西方的强大,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的兵器。当清政府还在用弓箭盾牌作战的时候,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用上了炮火这些先进武器。清政府用落后的武器去和西方国家对打,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其实,早在康熙时期,清朝就已经出现了研究先进武器的天才,这个人就是戴梓。戴梓出生于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对机械制造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也很有才...
· 诸葛亮一生中犯下最致命的八大错误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不一样,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但是再高明的人都会犯一些错误,诸葛亮也未能避免,那诸葛亮都有哪些败笔呢?下面小编为你罗列诸葛亮的八大败笔!网络配图一、没能直言劝诫刘备,导致刘备一意孤行当时刘备决定让关羽留守荆州,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不可当此大任,却也没坚决让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从而导致了后来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对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虽然出言相劝,也没能拦住刘备,而且本可以跟刘备一同前往,但却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一败涂地。二、没能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五虎上将在世时,确实...
· 韩信:最会打仗的军事天才
韩信(公元前231年-196年)江苏省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最初投奔项梁、项羽,效命刘邦后终于发挥其军事天才般极致的用兵艺术,被认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1、胸怀大志,高地葬母,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虽然读过几年书也练过武,但是性格有点孤傲,看不起身边其他同龄人,人缘比较差。古代做村里和县里的小官是需要上头领导的举荐,比如刘邦的亭长,据说就是萧何的保荐。韩信人缘不好,决定了不能当官,而且韩信还看不起做生意的,古代商人地位很低。这就注定了韩信年轻时,生活过的很拮据,经常到别人家蹭饭,有了上顿没下顿,母亲死后没有钱办丧事,于是韩信将老母亲埋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主要是墓地够高、够大,等自己发达了,庞大的家族都可以住得下。网络配图性格决定命运,从韩信年少时的为人,可以看出来,韩信对自己要求很高,坚信日后必定会飞黄腾达。同时,有点目中无人,觉得所有人都不如他,几乎没...
· 诸葛亮所犯的这些错误其实个个都是致命的!
人无完人,诸葛亮虽多智而近妖,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得其一,但始终没有一统三国。除了无天时无地利外,与他本身所犯的几大错误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错误对蜀汉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错误之一:占荆州诸葛亮坚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这两个方针看上去并无冲突,实际上却不切实际。毕竟荆州是东吴的兵力打下来的,诸葛亮明为暂借,实则一借永不还。自家西边有个门被人占着,孙权是睡觉都睡不踏实,只要荆州还在西蜀手上(尤其是靠长江的三郡),东吴迟早会在背后捅他一刀子。孙权派人摧了几次,诸葛亮一再忽悠,孙权终于恼了,决定捅他一刀。这一刀不仅把荆州抢了回去,还把关羽送去跟玉帝报道了。(据说关羽成了武神,深受江南百姓崇敬)最后,诸葛亮本人也觉得,既要连吴抗魏又要占据荆州不切实际,于是放弃了荆州。网络配图错误之二:事必躬亲诸葛亮虽然人很有本事,但绝对是管理上的白痴。他事必躬亲,什麽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不但使刘禅无事可做,更让...
· 王莽曾犯下一个致命错误,最丢掉江山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王莽字巨君,他出生于魏郡元城,即现在的河北省大名县东。王莽是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为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在王莽少年时,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王氏家族中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王莽在三十岁时,他被封为了新都侯。身居高位的王莽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彻底掌控了朝廷大权,位居大司马之位。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