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河北“狐仙洞”发现史前文化遗迹
考古专家:河北“狐仙洞”发现史前文化遗迹,中国科学院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对涉县“狐仙洞”进行考察发掘后,初步断定
中国科学院著名史前考古学家黄万波教授对涉县“狐仙洞”进行考察发掘后,初步断定“狐仙洞”为史前文化遗迹。
去年春节期间,涉县龙虎乡三里交村村民在村对面半山腰上发现一神秘溶洞,里面掩埋有大量骨骸和陶瓷碎片。据村里老人介绍,村里祖辈人都称该溶洞为“狐仙洞”,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到这里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
网络配图
当时发现这个溶洞时,洞内有大量的土和碎骨,里洞内向下挖有一个3米多深的大坑,坑壁上密密匝匝的骨头与泥土夹杂在一起。一些骨头骨质已疏松,一些大块平整的骨头类似动物面骨,完整的较大的径骨细长,较人的腿、臂骨头短,初步判定为动物骨头。
此次考察,黄万波对挖掘出的骨头进行了仔细鉴别,发现上层骨头和土掺在一块,下层骨头密密匝匝,几乎不见土。所见化石,有食肉目中的虎、鬣狗、獾,偶蹄目中的纳呼尔绵羊和麂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绵羊。目前,鬣狗仅在非洲生存,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灭绝。这些物种化石在涉县发现,对研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网络配图
从地层分析,黄万波认为,“狐仙洞”可能有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时代属全新世,即新石器时代;下文化层时代为晚更新世,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于堆积物的年代,等铀系法测定后才能揭晓。从动物群对比看,“狐仙洞”下层堆积为晚更新世,或者说,不会晚于10000年。
黄万波说,考察的种种迹象表明,“狐仙洞”是一个史前人类栖息过的地点,很有可能发现涉县最早居民的遗骸。目前,他正在对化石进行进一步测定,更多发现有望陆续揭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考古发现史前洞穴手指画或为幼童作品
来自史前幼儿园的手指画。(图片提供:JessicaCooney,LeslieVanGelder)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在墙上乱涂乱画都会遭到斥责,然而生活在13000年前的孩子的这种涂鸦行为却可能会得到表扬,至少在山洞里是这样。在位于法国[注:法国(LaFrance),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现在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西南部的8公里长的Rouffignac洞穴系统中充斥着大量的绘画和其他艺术作品,其中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标记,被称为手指沟槽。它们是由人的手指在柔软的淤泥上滑过而在洞穴的墙壁上留下的线条。通过对现代[注: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AD)-公元后1968年(1968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
· 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再次发现史前岩画考古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
图为此次发现的松岭壮志林场岩画。3月初,大兴安岭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大兴安岭南麓腹地的松岭林业局壮志林场1.6公里处新发现1处彩绘岩画地点,发现彩绘岩画近300幅,经省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为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据介绍,此次发现是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发现单幅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颜色最鲜艳的彩绘岩画群。连同早前发现的古源苗圃岩画、天台山岩画,截至目前在松岭境内已发现3处岩画地点。据了解,近两年,经考古调查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内已发现岩画38处、2000余幅。考古专家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地点约16.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30多处岩画点。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初步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填补了黑龙江省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空白。
· 河北文物考古发现了40余公里明代长城遗迹
河北武安市文物保护所30日透露,文物工作者在该市发现3处明长城遗迹,总长40余公里。河北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表示,在太行山脉发现大规模长城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据武安市文保所所长李智慧介绍:“3处明长城遗址中,发现保存完好墙体遗存6段,总长约2000余米。”李智慧说,此外还有关隘2座,烽火台15座,山神庙2座,城堡1座,房基址4处,重修碑4通,匾额1块。李智慧称,武安古长城大多修建于明代,主要分布在境内太行山各支脉,依据山势走势及关口分布,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分支。东支以太行山摩天岭主峰为起点,起点处建有峻极关口,经老爷山、和尚山等至炮台岩为终点,此间山势险峻,分布众多关口。中支由摩天岭主峰沿馆陶川至活水乡的后柏山。西支由摩天岭主峰向南至小摩天岭最高峰青崖寨。河北邯郸市文物局局长王兴表示,此次发现众多关隘、烽火台等明代长城“配套设施”,对研究长城修建及功能提供了难得实物。(马继前)
· 贵州瓮安洞穴内发现早期人类活动遗迹
12月3日,贵州省文物考古队在瓮安县松坪乡境内的一洞穴内发现早期人类活动遗迹,并试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及陶器、骨头残片。从试掘出土的东西看,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一遗迹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而旧石器时期距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据考古专家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注: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有很多的山洞和溶洞,是古代人类躲避豺狼虎豹和风雨的理想之地。目前,专家已将这些残片送上级作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如果能够得以证实,这一遗址将成为旧石器时期的又一个历史见证。■
· 专家:考古发现尼安德特人可能没有消失
据媒体报道,尼安德特人是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欧洲以及亚洲中西部地区的一类已灭绝的人种,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可追溯至距今大约10~15万年前。许多人类学家都认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现代人祖先所导致的,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C.MichaelBarton教授则认为:尼安德特人实际上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晚更新世时期因文化和气候的压力导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祖先聚集到一起,尼安德特人基因也被融合到了现代人类基因库中。网络配图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所造成Barton和丹佛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Denver)的JulienRiel-Salvatore教授在最新的研究进展中表示: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归因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文化的转变。Barton介绍说:“对于人类进化来说,知识的传递与生物信息(基因)的遗传一样重要。有观点认为更新世时期人类的生物进化决定了当时的文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