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关于秦王朝的3大误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秦帝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8
转发:0
评论:0
关于秦王朝的3大误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秦帝国,误解1:夏商周是奴隶制社会,秦王朝统一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事实上,封

  误解1:夏商周是奴隶制社会,秦王朝统一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事实上,封建社会是个政治划分。狭义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国家制度,指由中央通过分封的形式,将土地、人口划拨给王族或功臣领主。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终结了西周分封诸侯的国家管理制度,可以说,秦王朝不仅不是封建制的开创者,反而是封建制的终结者。西汉初,为了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中央朝廷又开始大封诸侯,重建了封建制,但七国之乱的发生恰恰证明封建制是阻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到汉武帝时,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国家权力又重新集中到了中央。而广义的封建社会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一种社会形态。

网络配图

   秦统一后,承认全国土地私有,这也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可能。不过,秦王朝的社会形态不仅有别于同一时期的欧洲,甚至与后世的明清也不尽相同。秦自变法以来,奖励耕战,不仅会给黔首分配土地,而且会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教你如何耕种,连什么季节种什么,犁地多深都有着详细的指导,官府还有耕牛可以租用。同样,黔首耕种土地可以换取爵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耕种或参军改变身份,这与完全意义上的剥削有很大的不同。秦末爆发的大规模反秦起义,口号各式各样,但却没有一个以“分田地”为号召的。秦王朝的建立,一定意义上符合了马克思对封建社会的定义,但与西欧国家由封建制演进至联邦制进而建立欧盟不同,秦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所以,完全套用西方的定义并不恰当,我们称秦是帝国制似乎更为合适。

  误解2:秦王朝而亡。

  “暴”这个字包含强烈、暴虐、凶残等意思。秦还是邦国之时,就已推行法治,当时的荀子游历秦国时,曾这样描述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至矣,秦类之矣”。

网络配图

  秦统一后,将原本邦国内的制度推行到了全国,很难想象荀子眼中这样一个“治之至矣”的运行体制会突然变成六国口中的“”。也许秦统一后大规模对外战争和征发数十万黔首修建工程的确留下了口实。但让人不解的是,秦末战乱时,章邯能从70万刑徒当中选出20万人来自愿保卫秦帝国。要知道,陈胜的起义军已经逼近咸阳,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向心力,这20万刑徒完全可以倒戈或做鸟兽散,秦军显然是没有这20万刑徒的实力的,否则也没有必要组织他们去抵抗起义军了。

  根据里耶秦简记载,公元前221年,南郡苍梧县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叛乱平定后,秦王朝并未展开残酷的报复,犯事官员仅被处以刺字之刑。为了让原东方六国接受一统的观念,秦改变了单一的法家行政决策模式,吸纳含儒家在内各派学者,建立了博士议政制度。所以,很难将秦帝国的灭亡解读为“”所导致的。说“苛政”反而更为恰当。“苛”有严苛和繁重之意。秦统一后,并未推行休兵养民的政策,而是南征北讨,修筑大型工程。以陈胜起义为例,根据秦法规定的期限,陈胜日夜兼程赶往渔阳时间极为有限,所以一旦遇到大雨等突发情况,必然导致失期,“失期皆斩”迫使陈胜等人不得不铤而走险,这也是秦法严苛之处。同样,全国的适龄百姓都需要依法服徭役,繁重的徭役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这也是“天下苦秦久矣”的直接表现。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显然已看到了这一点,极力主张休养民生,这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同,以至于陈胜起义时甚至打着扶苏的旗号。显然在陈胜心中,他反的只是严苛的治国理念,而不是秦的暴虐。不过最终继位的胡亥却在“苛政”的道路上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汉朝建立后,沿用秦制,只是对严苛的律令进行了修改,而对于秦所建立的行政体制则是完全继承,故有“汉承秦制”之说。这也说明,秦亡于严苛而非暴虐。

网络配图

  误解3:秦亡时秦军主力没有调回。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不过并不准确。秦统一后有三大主力军团,一为戍守长城的边军,二为南征岭南的远征军,三是戍守都城的中尉军。秦末战乱时,秦军大部分野战主力都不在中原,岭南的赵佗甚至封闭了南北通道,断绝了这部分秦军北上救援的可能。战争初期,少府章邯不得不用刑徒组建了一支军队平叛。不过随着战争的深入,秦长城边军有20万人由王离率领参加了巨鹿之战,秦中尉军也参与了守卫关中的战役。与此同时,秦军还有一只的力量,那就是极具战斗力的关中老秦人。战争后期,章邯数次大败于项羽,投降时兵力仍有20万之众,显然,这20万秦军并非都是刑徒了,而是补充了关中秦人的军队。《史记》当中即有增援记载:“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章邯投降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秦军降卒担心在关中的父母妻子,足见这支秦军当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关中秦人,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刑徒。否则项羽也没必要将20万人全部坑杀了。所以,认为秦军主力并有参与平叛的观点并不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有关他刘罗锅的故事虽已家喻户晓,但史传中其实语焉不详,《清史稿》中仅有388字的简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御赐“海岱高门第”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诸城(今高密逄戈庄)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刘墉曾祖父刘必显中进士起,至侄孙刘喜海止,一门出了35名举人,11位进士,两个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称。
· 秦国和秦帝国——王朝权力的崩溃
?使得汉王朝走向末日的那些比较复杂的事件,可以概要地说明如下。最主要的大家族和大官们屠杀了宦官,但丢掉了皇帝。董卓那时操纵着皇位继承权,但在东部则形成了一个反对他的联盟。由于这个压力,汉帝和董卓被迫西迁,但是,东方的联盟成员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了七人。与此同时,董卓死了之后,汉帝漂泊无家,直到后来被曹操收留。曹操以后削平群雄,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对手,后来他的儿子取代汉帝,自立为魏帝。他的两个对手也起而效尤称帝,从此中国有40年之久成为三国鼎峙之局。何氏掌权灵帝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化的时期,因此当他在公元189年5月死的时候,他留给他的继任者的是一个本质上不稳定的政府。不论由谁来继位,他都会成为各种权势利害冲突的焦点:这些利害关系包括宦官的方面、皇后的外戚、统兵的州牧、职业官僚以及灵帝的生母。在这同时,人民中间对王朝的合法性疑虑丛生,因为这在宗教叛乱里面,特别是在黄巾叛乱之中是可以看得...
· 秦始皇大秦王朝崩溃的真实原因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似乎早有定论,当人们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秦朝不得人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而且汉朝的贾谊更是因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著名论断而闻名于世,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众多开明君王的治国信条。历史记载似乎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我却认为秦朝的灭亡另有原因。网络配图秦能从西北的一个西戎诸侯,扫六合,并天下,气吞山河,从各方面来看秦自有其过人之处。诚然到了六国故土,当地百姓也许不能适应具有秦国特色的律令。但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万雄师,这支军队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曾经让人闻风丧胆,谈之色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战场上的秦军个个赤膊上阵,掖下夹俘虏,手提敌军首级(这跟秦国的军事奖励制度有关,秦军领赏以脑袋为凭,因此脑袋是最重要的),勇猛无比,正因为如此,秦国三万科头大军才能大败魏国十万甲兵,从而奠定秦国强国之基。而且当时秦军的军事经验是最高的。秦国兵器的...
· 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三国人物,蜀汉丞相之诸葛亮对我们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精通天文地理,占卜星象,五行八卦,就像神人一样。大家知道的是电视剧中的诸葛亮,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民间文学从各个角度有意无意的在神话诸葛亮,民间给诸葛亮盖了一个庙,庙的两旁贴了一副对子,这幅对子的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一生的事基本上都在这里,每件事都是惊天地、泣鬼神,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有没有这么神呢?诸葛亮有能耐主要是指它在军事上的战绩,诸葛亮确实未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这在《三国志》隆中对里面说的很清楚的,诸葛亮没出茅庐的时候,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刘备把他挖出来主要是看上诸葛亮是个战略家。三国演义里说他一出山就是军师,拿着令箭,调动各路军队大将。其实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子的。诸葛亮...
· 秦国和秦帝国——汉代的中兴
?世界上保存的最早人口数字是在公元2年阴历八月(9月至10月)进行统计的。《汉书》中的地理志根据那次调查列出了每个郡和国的户口数,然后记载了各该单位所辖的全部的县。由于汉代县的地点和大小除了少数外都已知道,这样就有可能相当准确地绘制一张表示居住人口的圆点图(见地图10)。在公元140年进行统计的第二份保存下来的人口数字见于《后汉书》的地理志,也可以据此绘制一张地图(见地图11)。两张地图经过比较产生了重要的结果,公元2年中国的人口数为5770万,而公元140年只记载了4800万。后一个统计数中缺三个郡的报表,因此全国的总人数略为超过4800万。可以说在公元2年至14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减少了800万或900万人。地图10中国的人口,公元2年根据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地图11中国的人口,公元140年根据毕汉斯:《公元2至742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此外,在此期间,人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