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知耗尽国力 但诸葛亮为什么还坚持六出祁山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6
转发:0
评论:0
明知耗尽国力但诸葛亮为什么还坚持六出祁山,在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例,诸葛亮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

  在整个三国时期,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例,诸葛亮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在赤壁之战中,正是诸葛亮的出现并帮助孙刘联军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自此之后,按照隆中对的方针,刘备益州,占领了两川和汉中的部分地区,从而顺利建立了蜀国。

  但是在整个三国历史的中后期,诸葛亮却一直的在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具体到行动就是“六出祁山”,当然史书记载中,孔明在讨伐曹魏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出兵到祁山的情况。不过,本文并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主要还是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来讲。

网络配图

  对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这是在掏空蜀国的国力,而且北伐中原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国,反倒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下《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上叛汉附魏;第二次时,什么城池也没打下来就回去了;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刘禅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不过还是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总的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仅没有帮助蜀国扩大多少国土和人口。反而因为频繁出兵,征集粮草,战争损耗等原因,导致六出祁山成为了一场“只赔不赚的买卖”。以诸葛亮中国智圣的称号,自然可以看清楚的其中的道理。但是,孔明的坚持也有自己的逼不得已的苦衷。

  翻开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国土范围来说,蜀国可以说是最小的。当然,国土小一点也就算了,但是考虑到蜀国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区,山地多,平原自然没有魏国和吴国那么多。在古代这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没有肥沃的平原,不仅造成经济实力的羸弱,也会导致人口和生产力的下降。

  也就是说,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军队数量,蜀国都是最弱小的。但是,很明显的是,诸葛亮是不允许蜀国一直弱小的,这样他也对不起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之情。于是,他需要用战争来抢夺土地和人口。由于联吴抗魏的总体方针不能破坏,南边和西边不仅土地荒凉,而且也没有什么人口。所以,他只能向着北边的魏国进军。

  除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银外。诸葛亮作为难得的军事天才,是希望通过六出祁山来完成蜀国对魏国的攻势防御。

网络配图

  由于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国之于强大的魏国都应该处于防御的态势。但是,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只是偏安在川蜀一个地区,魏国只需要集合好军队,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推进到成都。但是,正因为诸葛亮的频繁进攻,魏国军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没有觅得攻打蜀国的良好机会。

  最后,不管是六出祁山还是九伐中原,表面上来看确实没有取得多大的功绩。但是在实质上,二者都是在用进攻来延续蜀国的生命。尤其是诸葛亮,真的是耗尽了的毕生的心血,以此来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六出祁山真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是因为什么失败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
· 六出祁山真相: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为什么失败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
·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
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在三国时期,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这个伟大的人物是小说中的主角,是正史中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最出名的就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这个事件使得这个人的军事能力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并因此成为了一代谋略家的代表。那么在历史上,究竟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剧照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经济原因。在经济方面,祁山这个地方的经济基础雄厚,在三国时期,这个地方人口稀少,粮食产量丰富,是提供军队粮食的主要的粮库。而且这里的水草丰茂,是天然的牧场,是战马产出地。甚至说,这里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关口,市场经济十分繁荣,所以这里是必争之地。然后是人文因素,三国时期这里的人生性彪悍,战斗力非常强悍,东汉前这里曾经出过不少的将领,最出名的就是李信、李广等,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招揽军事人才,补充军队的兵源。还有就是自然因素,这里是关中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从地形上分析,由...
·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曾“六出祁山”,然天不遂人愿,诸葛亮最终未能北伐成功,还丢了性命(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古公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而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地处礼县东部,西汉水(河名,嘉陵江支流)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祁山所在地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先秦十二公曾在此扬鞭跃马,驰骋千里,瞰视中原。诸葛亮曾以此地为战略前沿,挥师北上,屯兵伐魏,虽大业未成身先死,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祁县还...
·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相:诸葛亮为什么只出祁山?
这时,魏延献上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自己带5000精兵翻越秦岭出子午谷,10天到达长安。如果能攻克长安,那么关中地区可以一举平定。长安守将是靠父亲是夏侯渊和是曹操的驸马这两个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夏侯懋,未必有真才实料,如果偷袭的话有成功的机会。但是“成功”拿下长安能再“成功”守住吗?首先,以蜀汉成都有4万的防守兵力来看,以魏国的国力长安守兵也不会少于4万。那么即使偷袭,以长途跋涉精疲力尽的5000兵偷袭有坚固防御的8倍于自己的兵力,成功的几率会有多大?即使攻克长安,魏国马上调集部队对长安反包围,来个里应外合,5000兵恐怕要全军覆没了。也就是说:在兵力不占优(但也别差的太离谱),其实是两国综合实力差别太大的情况下,魏延的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里引用的是迷死诸葛亮同志的<<魏延斜出子午谷与邓艾偷渡阴平的比较>>中原文)。而诸葛亮的计划是大军出陇右,沿祁山而进,大家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