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宋帝国宰相们的茶膏:黄金五十两都买不到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2
转发:0
评论:0
大宋帝国宰相们的茶膏:黄金五十两都买不到,宋朝有一种早朝叫“常起居”,参加者除了皇帝,只有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

  宋朝有一种早朝叫“常起居”,参加者除了皇帝,只有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六部尚书、御史中丞等高级官员,人数不超过三十名,刚好可以组成两支球队。

  “常起居”是每天都要搞的。每天一大早,宰相带头,领着二三十个大臣进宫,迈着四方步走到垂拱殿外面,磕三个头,齐呼万岁,然后听旨进殿,跟皇帝聊上几句天。聊什么呢?无非是皇帝说“同志们好”,大臣说“首长好”,皇帝说“同志们辛苦了”,大臣说“为人民服务”,诸如此类的屁话。

网络配图

  聊完这么几句,朝会就结束了,皇帝该干吗干吗,大臣们却要去垂拱殿前面的文德殿,再向空无一人的御座磕三个头,然后才能散朝回家。当他们向御座磕头的时候,旁边还有御史做记录,如果有谁忘了磕头,就会受到弹劾。

网络配图

  有一年,韩琦当宰相,每天凌晨领着副相和枢密使给皇帝请安磕头,磕得头都大了,脑子一溜号,忘了一回。御史当即给皇帝打报告:“韩琦跋扈,不赴文德殿押班。”韩琦倚老卖老,跟皇上请完安就走,竟敢不去文德殿磕头!当时是宋神宗在位,正想换掉老臣,给即将推行的新法扫除障碍,一听韩琦犯了错,就免了他的相位,让他当地方官去了。

  韩琦是三朝元老,在仁宗新政时出过力,还在边防上立过功,现在突然把他赶出中央,宋神宗有些不忍,为了安抚人心,他赐给韩琦一斤茶膏。

网络配图

  茶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用茶芽里的茶汁熬成的胶状物。惊蛰前后,福建凤凰山上的茶芽刚刚萌发出来,细如针,嫩如舌,晶莹如翡翠,黎明时分采摘下来,用山泉养着。摘够一斤,漂洗干净,剔除病芽,搌干水分,上笼蒸熟,压去苦汁,再漂洗一次,再搌干水分,团成团,放到茶榨里面,使劲榨上三遍,尽可能把所有的茶汁都榨出来。把刚才榨出的茶汁搜集到一口特制的双层砂锅里,温火慢熬,边熬边搅,越搅越稠,直到稀薄的茶汁变成浓稠的茶胶,取出风干,即成茶膏。据韩琦的老朋友文彦博说,一亩茶园出产的茶芽最多只能加工一两茶膏,而这一两茶膏用黄金五十两也买不到,可见是极其贵重的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宋帝国宰相们的茶膏:黄金五十两也买不到
宋朝有一种早朝叫“常起居”,参加者除了皇帝,只有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六部尚书、御史中丞等高级官员,人数不超过三十名,刚好可以组成两支球队。“常起居”是每天都要搞的。每天一大早,宰相带头,领着二三十个大臣进宫,迈着四方步走到垂拱殿外面,磕三个头,齐呼万岁,然后听旨进殿,跟皇帝聊上几句天。聊什么呢?无非是皇帝说“同志们好”,大臣说“首长好”,皇帝说“同志们辛苦了”,大臣说“为人民服务”,诸如此类的屁话。聊完这么几句,朝会就结束了,皇帝该干吗干吗,大臣们却要去垂拱殿前面的文德殿,再向空无一人的御座磕三个头,然后才能散朝回家。当他们向御座磕头的时候,旁边还有御史做记录,如果有谁忘了磕头,就会受到弹劾。有一年,我的河南老乡韩琦当宰相,每天凌晨领着副相和枢密使给皇帝请安磕头,磕得头都大了,脑子一溜号,忘了一回。御史当即给皇帝打报告:“韩琦跋扈,不赴文德殿押班。”韩琦倚老卖老,跟皇上请完安就走...
· 揭秘宋朝史上的宦官们为何都怕宰相怕得要命
作为皇帝身边人,被宰相当龟孙子一样的吓唬,连屁也不敢放一个,简直窝囊透了。仁宗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但宦官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仁宗皇帝是个烂好人,经常想给身边的宦官谋个出身,可宰相们就是不给面子,让宦官们顿感“跟错人了”。赵炎评曰:“老大”不是万能的。至和元年(1054)正月,宦官王守忠依恃着他是仁宗的“东宫旧恩”,在病危之际,“求为节度使”。仁宗“欲予之”,宰相梁适反对:“宦官无除真刺史者,况真节度使乎!”仁宗劝解:“朕盖尝许守忠矣。”梁适坚持己见:“臣今备位宰相,明日除一内臣为节度使,臣虽死有余责。”御史中丞“亦奏疏力争谏”,仁宗无奈,王守忠“乃罢节度使不除”。网络配图宦官朱颖士更憋屈,犯了错,被贬了官(以内降监),纪检干部(御史台)还是不依不饶,向宰相告状说“枢密院不治颖士求内降罪”,属渎职行为。在宋代,枢密院的头头是副宰相兼国防部长。你看,连副宰相也被他给连累得罪了,以后这日子还怎...
· 大宋帝国犯罪嫌疑人们的福利:即可重审
如今,看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常可看到这么一幕:犯人被判斩刑,在公堂上高枉,可主审官大喝一声,拖下去!于是,犯人一边喊着冤,一边被拖往刑场……其实,这多半是现代人想当然的场景。这一幕,在宋代就不太可能出现。宋代有这么一条法律,被判斩刑的人,只要行刑之前,这斩刑就得立刻停止。接着,换其他官员重审此案,原来的主审官必须回避。有人不禁得问了,若是每次斩首前都喊一下冤,是不是就不用死了?一拖再拖,得拖到什么时候?当然,朝廷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北宋规定,斩刑犯人可以3次,有3次的重审机会。也就是说,临刑前,只要张张嘴,一声“冤枉呀,大人”,就可以让铡刀立刻停下,这小命暂时就保住了。古代审案效率低,时间长,3次重审下来,为自己争取个一年半载的,不是问题。到了南宋,可以的次数增加到了5次。当然,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法令的执行程度,关键还得看当时的情况。比如,一些衰朝末代,庸官当道,碰到一个无能的,直...
· 细说宋朝19:宋太宗和他的宰相们
?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过九人为相,他们是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和吕端,其中赵普、李昉和吕蒙正两次任相。薛居正与沈伦是太祖朝的旧相,太宗前期忙于巩固帝位,留用他们有利于消除舆论的非议。不过,太宗一即位还是增补了卢多逊为相,他协助太宗夺位有功,太宗既要酬谢他,还要让他在相权中发挥关键作用。薛居正五年后死于任上,沈伦和卢多逊都任相达六年之久。他俩因为与赵廷美关系过于密切,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终于招致太宗的疑忌而罢去相位。其后,太宗在任相问题上采取了三项办法,来加强皇权地位,防止宰相专权。其一,控制宰相任期。其后六位九人次的宰相,一般多在两年左右,最长的是李昉首次入相,为四年略多;最短的是吕蒙正第二次入相,仅一年半。席不暇暖的频繁易相,其目的正如王夫之所说“摇荡其且前且却之心,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这是太宗维护独裁专制的一着妙子。其二,削夺...
· 黄金有价钧瓷无价:揭秘大宋帝国历史上的钧瓷
清明上河园里有一家店铺,名字叫得气派:大宋官窑,似乎里面展示的都是北宋皇家的窑瓷。门脸上一副对联是:青琼紫玉鳝红奇,丽质纹衣麟釉俏。真个就将大宋钧瓷的特点说个明了。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其名贵在于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更主要的是,釉色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描绘。海棠红、梅子青、茄皮紫、天云蓝等色彩大气而夸张,令人想象无穷。宋徽宗时钧瓷是御用珍品,封为“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三十六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甚为稀少。虽世界著名博物馆有收藏,但为数寥寥。“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即从此出。到了后来,即使钧瓷在民间流传,也都是至上宝物。所谓“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那时的官窑是个神圣的场所,皇上要指派专人负责督造。离开封不远的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四十余处,大多集中在神垕镇大刘山下。神垕有秉承天地之灵气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