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看见火灾不扑救竟然也要治罪 唐朝的冷漠罪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6
转发:0
评论:0
看见火灾不扑救竟然也要治罪唐朝的冷漠罪,如今有一些人,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面对邪恶势力及危害社会安全的现象不敢挺身而

  如今有一些人,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面对势力及危害社会安全的现象不敢挺身而出,而是无动于衷或缩手缩脚。现今法律,无法将这些冷漠的旁观者绳之以法,人们只能在道义和良心上对他们进行谴责。但在唐代,这些冷漠的旁观者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网络配图

  《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发生强盗及杀人案件时,被害之家及邻舍,“同伍”(五户为一伍)及“比伍”(邻近的五户)都必须立即向官府报告,“当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若是盗窃罪,则比照这一刑罚,减刑二等。当罪犯劫持人质时,“部司及邻伍知见,避质不格者,徒二年”。意思是说:当看见有犯罪分子劫持人质时,“警察”及邻居不冲上前去搏斗捉拿犯罪嫌疑人者,判刑两年。

网络配图

  《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公安人员”在道路上追捕罪犯,当追捕者因势单力薄而无法制服擒拿罪犯,因而求助于道路上的行人时,“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邻居之间也有挺身而出犯罪分子的义务,“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

网络配图

  如果看见发生火灾,却不报告不扑救,也要治罪。《唐律疏议杂律》载:“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二等执行。假如说失火罪徒刑两年,那么发现火灾不报告或不扑救者则要判一年徒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的冷漠罪看见火灾不扑救竟然也要治罪
如今有一些人,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面对势力及危害社会安全的现象不敢挺身而出,而是无动于衷或缩手缩脚。现今法律,无法将这些冷漠的旁观者绳之以法,人们只能在道义和良心上对他们进行谴责。但在唐代,这些冷漠的旁观者则要受到法律制裁。网络配图《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发生强盗及杀人案件时,被害之家及邻舍,“同伍”(五户为一伍)及“比伍”(邻近的五户)都必须立即向官府报告,“当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若是盗窃罪,则比照这一刑罚,减刑二等。当罪犯劫持人质时,“部司及邻伍知见,避质不格者,徒二年”。意思是说:当看见有犯罪分子劫持人质时,“警察”及邻居不冲上前去搏斗捉拿犯罪嫌疑人者,判刑两年。网络配图《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公安人员”在道路上追捕罪犯,当追捕者因势单力薄而无法制服擒拿罪犯,因而求助于道路上的行人时,“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邻居之间也有挺身而出犯罪分子的义务,“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
· 唐朝曾有冷漠罪:发现火灾告要判刑?
如果看见发生火灾,却不报告不扑救,也要治罪。《唐律疏议·杂律》载:“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假如说失火罪徒刑两年,那么发现火灾不报告或不扑救者则要判一年徒刑。如今有些人,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面对势力及危害社会安全的现象不敢挺身而出,而是无动于衷或缩手缩脚。现今法律,无法将这些冷漠的旁观者绳之以法,人们只能在道义和良心上对他们进行谴责。但在唐代,这些冷漠的旁观者则要受到法律制裁。《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发生强盗及杀人案件时,被害之家及邻舍,“同伍”(五户为一伍)及“比伍”(邻近的五户)都必须立即向官府报告,“当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若是盗窃罪,则比照这一刑罚,减刑二等。当罪犯劫持人质时,“部司及邻伍知见,避质不格者,徒二年。”意思是说,当看见有犯罪分子劫持人质时,“警察”及邻居不冲上前去搏斗捉拿犯罪嫌疑人者,判刑两年。擒拿罪犯,因而求助于道路上的行人时,“其行人力能...
· 清朝的补子文化是怎样的?穿错了衣服会被治罪吗
在清朝官员朝服胸前位置有一方补子,其上用彩丝银线绣着各类珍禽猛兽图案。其实补子文化并非是清朝的首创,唐代官员的朝服上就已经出现了用珍禽猛兽图案做装饰,以区分官员等级的习惯。到了清朝不仅延续此制度,更将其与满汉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而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系。图1:清代官服古人有“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习俗,清朝官场尤甚。一位官员是何品级,在朝中有何背景,家境是否优渥,从朝服上便能体现。比如清朝文官补子上绣珍禽,武官补子绣猛兽。从仙鹤、麒麟到蓝鹊、海马,哪一品级的官员只能穿哪一品级的补子服,不能有丝毫差错。一件朝服从选材到刺绣都有严明规定,无论刺绣还是布料均属上等,价格十分昂贵,而官员一旦入朝为官则必须花钱购买相应的朝服。这对于家资丰厚的人家自然不算什么,但对于寒门书生而言,初入官场也只能去租借一些旧朝服。于是看到官员身上朝服新旧,胸前补子图案,自然便知晓其身后背景。图2:二品文官锦鸡补子清朝时,自...
· 他敢拆诸葛亮的庙,看见牌匾上刻有12个字,竟然让他连忙磕头赔罪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可以称为智者,但是相比之下,诸葛亮更胜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早些时候在刘伯温的心里,他是很不服气诸葛亮的,因为他曾经说诸葛亮辅佐刘备只分到三分之一的天下,而他辅佐朱元璋,却能够统一整个中原大地,所以刘伯温自认为比诸葛亮强百倍!而后世也确实有神机妙算刘伯温这个说法,但是通过一个事情,却让刘伯温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一次刘伯温带着他的随从去武侯庙祭拜,之后他就想诸葛亮是个能人,有没有可能留下一些兵法兵书之类的,于是他就派人翻了一遍,但是在找兵书的过程中,刘伯温发现了诸葛亮留下的几个字。“我之后世有你,你之后世何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诸葛亮说:我知道后世会出现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就是你刘伯温,但是刘伯温你虽然神机妙算,你又能算到身后有何能人呢?刘伯温看到这里如梦初醒,然后跪地叩拜诸葛亮之后就辞官回家了。也有人说是刘伯温去诸葛亮的墓之后,回家拜祭诸葛亮,看到案桌上有一碗水,...
· 兔死狗烹:刘邦为何将功臣萧何下狱治罪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他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于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推举沛公,首倡起义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