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吭,这才是失街亭的真相!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吭,这才是失街亭的真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一直以来,众多三国爱好者对此却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一直以来,众多三国爱好者对此却一直争论不休。争论集中在两点:

  1.马谡能力到底如何?失街亭责任是不是全在他一人?

  2.马谡是不是必须死?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网络配图


  失街亭简史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对外扬言从斜谷进军攻取郿县,并以赵云为疑兵,占据箕谷。魏明帝曹睿于是派曹真驻守郿。岂料,诸葛亮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陇右出兵,一举攻占了武都、天水、安定等地,魏国朝野一时震动。

  为了保证对尚在对峙的广魏、上邽 、陇西等地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领王平等抢先占领街亭进行布防,阻止曹军对西面的支援,给正面战场争取时间。然而,马谡到了街亭以后,却放弃了驻守城池的命令,派兵驻扎在一旁的南坪山上。裨将王平一再规劝,马谡均置之不理。

  张郃率军赶到街亭之后,发现马谡驻扎在山上,便四面围住南山,并切断了通往山上的水道。当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山上又没有水源。不到两三天,蜀军就军心大乱,被张郃乘势击败。街亭就此丢失。

  街亭的丢失,使得蜀军陷入双面夹击的危险局面中,诸葛亮只得放弃到手的陇右等地,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事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马谡=赵括?

  街亭为什么会失守?一般都归结于马谡一人身上。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擅自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不说,还听不进下属的建议。只知道照搬兵书所云,从不考虑实际的情形,最终才有此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还会举出另一个史料来佐证。《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刘备死前曾特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名不副实,爱夸夸奇谈,不要重用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结论很明显:马谡只是能说会道,不过是三国版的赵括罢了。诸葛亮重用马谡,纯粹是一种失误,甚至可以说是任人唯亲的表现。然而,马谡真的这么弱鸡吗?

网络配图


  我们不妨看这么几则材料。其一,诸葛亮北伐前,曾南征蛮族来平定后方局势,三国演义里的七擒孟获便是对这段历史的加工演绎。《襄阳记》记载,南征之前,诸葛亮曾问计马谡。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成了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

  其二,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下令处死马谡。安汉将军、丞相参军李邈立刻跳出了为马谡求情,”秦国赦免了孟明,于是得以称霸西戎。楚国诛杀了子玉,于是二世便灭亡了。”可见,在李邈的心中,马谡乃是与孟明、子玉一类的绝世人才,杀之会动摇国本。

  这并不是李邈一个人的想法。《襄阳记》里记载,失街亭后蒋琬到达汉中,曾对诸葛亮说,"当年楚国杀了子玉,秦国大喜过望。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就杀死才智过人的名士,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处死马谡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好,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哪一方才是对的吗?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马谡确有能力。首先,正如之前所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蜀汉的官员如李邈,都承认马谡的才能。而且,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的献计,也确实证明了他的才华。

  其次,刘备所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遗言本身就很可疑。一则,马谡当时虽然有一定名气,但是也仅限于此。刘备临终前,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证年幼的刘禅平稳地继承权力以及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他为什么会突然交代了这么无关当时大局的一句话呢?根本说不通。除非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二则,诸葛亮这个人性格特点是谨慎,如果刘备当真说了这句话,诸葛亮应该会对马谡仔细观察。然而,《三国志·马良传》在记述了刘备的遗言后,来了一句,“亮尤谓不然”,根本没听进刘备的告诫,依旧与马谡高谈阔论,有时甚至一直从白天谈到晚上。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失街亭责任完全在于马谡嘛?

  既然我们承认马谡确实有能力,那么如何解释失街亭一事呢?通常认为,马谡由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放弃了坚守城池,把军队移到了山上,才导致这场失败。然而,有两点需要再次说明:

  其一,虽然都说军人的职责是服从,然而还有一句俗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因为将领面临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地形、天气以及各种突发情况都是事前不可能预料到的 ,所以将领都会被授予相应的指挥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时决策。

  因此,马谡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诸葛亮的事前决策,这点无可厚非。至于当时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才让马谡做出了这种更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的失败就断定更改诸葛亮的命令是错误的。

  其二,孙子兵法有云: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地无登,此处山之军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按照兵法的一般原则,行军作战,本来就应该占领制高点,以便前面视线开阔,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具体到街亭而言,它地势并不险峻,无险可守。马谡到达街亭后,登上南坪山,抢占制高点,从军事上并没有错误。当初定军山一役,老将黄忠就是凭借地势从高往下一举斩杀了夏侯渊。

  所以,一则,马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事前规划并非擅自违反军令。二则,占据高地的有利地形,符合兵法所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这仅仅是主观判断。

  因此,我的推测是,街亭之所以失守,违背命令、擅自驻扎山上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问题出在其他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赵云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网络配图


  在第一次北伐时,除了马谡的兵败失街亭,驻扎在箕谷的赵云也被曹真所败,事后,赵云被贬。作为叱咤多年的大将,赵云的领军作战能力不容置疑。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志·赵云传》的说法是,赵云“兵弱敌强”,所以失利。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赵云的兵力少,进而寡不敌众。实际上,赵云所率的兵力是超过曹真的。《汉晋春秋》记载,第一次北伐结束没多久,就有人建议再次发兵,诸葛亮拒绝了。他这样解释,“大军在祁山、箕谷时,兵力都多过曹贼,然而不能破敌反被敌破,原因并不在于兵力,而是在于人。”

  据诸葛亮自己反思,此次失败根源不在于兵少,而是在于士兵战斗力太弱。诸葛亮的这番话应该是可信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街亭的失败,便有了另外的视角。无论是坚守城池还是占据高地,从理论上讲,都有自己的道理。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军队战斗力太弱,使得蜀军虽然占据有利地形,却最终仍被张郃所败。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络配图


  马谡是不是必须死?

  马谡该不该死呢?有人说该死,违背军令又丧失街亭,依律可以杀。也有人说不该死,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能因为一次军事失败就杀人。不然的话,多少人也不杀啊。又有人说,马谡属于可杀可不杀的情况。之所以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是为了给魏延等人一个交代,甚至还有人说这是给北伐失败找一个替罪羊。

  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马谡并不是只有战败这一条罪状。如果只有这条罪状,他确实可杀可不杀。然而,实际上,他还犯了另一条不可饶恕的罪名:临阵逃亡。

  《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向朗因为与马谡交情好,在他逃亡后知情不报,因此被诸葛亮免官。马谡逃亡的事实,在这里清楚无疑。

  此外,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马谡打败后,“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如果马谡没有逃亡,应该是他收拾残兵,稳定军心,而不是裨将王平。这条史料,是马谡逃亡的另一个侧面证明。

  一次战斗的失败,处罚有大有小,当然可以不杀。然而,马谡身为最高统帅,战败后却独自逃亡,性质立马不同了。此罪就不得不杀了,纵使再不情愿,再有人请求,也只能痛下狠手。这应当才是马谡不得不死的主因。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仅仅是为失街亭吗?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网络配图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最后竟葬生囚牢!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网络配图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但除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以外,还有两种值得一看的说法: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网络配图2、马谡在失街亭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与马谡关系很好的...
· 拊背扼吭
拊背扼吭拊背扼吭拊背扼吭的意思拊背扼吭是什么意思拊背扼吭什么意思拊背扼吭的近义词拊背扼吭的反义词拊背扼吭的拼音【成语意思】: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用法分析】:拊背扼吭作谓语、定语;指控制要害。【成语来源】: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ǔbèièkēng【英语翻译】:holdthebeststrategicpositionandrendertheenemyhelpless【成语声母】:FBEH【拊背扼吭的近义词】:抚背扼喉【成语接龙】:拊背扼吭→肥遁鸣高→高举远蹈→蹈仁履义→义无反顾→顾而言他→他山攻错错节盘根→根据盘互→互相...
· 批吭捣虚
【成语】批吭捣虚【成语】批吭捣虚【读音】pīhángdǎoxū【释义】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亦指有缝便钻,从中取利。同“批亢捣虚”。【出自】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凡为元帅须要机谋,批吭捣虚,为头说谎,调皮无赛。”
· 历史真相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挥泪斩马谡”?
当刘备发现马谡时,他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的话,可谓一针见血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侍中马良之弟。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取蜀入川,之后曾经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等职务。因为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并被用为参军。但马谡却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作战失利而失守街亭,导致蜀国兵败撤军,因而被诸葛亮挥泪所斩。马谡失街亭,是在蜀国北伐最好时机下的失利,从此,蜀国之后数次北伐,在没有出现这样好的机会,只能是积年无为,徒劳无功,马谡也在历史上落得个“徒有虚名”的称号。网络配图马谡,是荆州人氏,是当时的名士,其家族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各有才华。后来,马谡以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川,并被先后任命为地方长官。马谡因为其才华出众,特别是喜欢讨论军事问题,引起了诸葛亮的重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