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朝代在北方建都而不是南方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0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朝代在北方建都而不是南方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先秦的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城主要在今天的黄河流域。秦汉之后各个朝代的都城也都集中在北方地区,当然,像东晋、南宋这些偏安一隅的朝代,本来都城也是建在北方的,只不过是被打到了南边的南京、杭州等地区。换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基本上都建在了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首先,中国各个朝代选择都城所在地,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存在密切关系。以如今的北京市为例,就集中了我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中华文明而言,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发源地,这可以追溯到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而长江流域乃至更南地区的岭南流域,其文化繁荣阶段则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了。由此,就宣传文化,统一思想等角度考虑,都城当然要建在北方,尤其是长安地区了。当然,在宋朝和明朝,都城南京和杭州也是文化非常繁荣的地方。不过,不管是明朝还是后来的元朝,都将首都再次定在了北方,这就是其他因素的作用了。

    其次,都城作为皇帝及其统治机构的所在地,自然考虑这个地区的军事地理条件。对于我国地形,总体上是西部和北部较高,南部和东部较低。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中,地势高的地区更有利于防守,而难以进攻。比如在战国时期,西北的秦国攻打六国,是从高到低,反之,六国攻打秦国,则由低到高。其中的攻守之势,无疑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地势较高,握有函谷关、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险的长安,成为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网络配图

    再者,自犬戎攻破了镐京后,直到清朝前,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定与发展。本着天子守国门的理念,将都城建在北方,也是为了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入侵。试想一下,如果皇帝都跑到南方过安逸日子了,北方军队的凝聚力必然会涣散,也是再将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与此相对应的南方,虽然也存在防守少数民族的压力,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较强的扩张欲望和入侵动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才促使南方在宋朝时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不过,宋朝以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依然出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将都城定在今天的北京地区。  

网络配图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风水学上,一直有着龙脉的说法。而就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来说,秦朝的龙脉在咸阳,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清朝的龙脉在东北等。也即,大部分朝代都认为自己的龙脉在北方地区。对于非常迷信的古代统治者,出于顺应龙脉的考虑,所以更喜欢建都在北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古代帝王总是建都北方?历史上只有一个朝代建都南方还被灭了!
历史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那个朝代的国都是什么,并没有教我们为什么是这个地方。可是为什么历朝都要把首府放到北方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事儿。安全中原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为屏障很难抵御北方进攻。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常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王朝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边境的花销太巨大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城一般是有山有水,易守难攻,有险可守是很重要的。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应天(今南京)建都,就是认为应天有长江天险,历来都是北方游牧部落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擅长骑兵,南方大山,大河,多不宜攻克,并且皇帝建都,都派朝中最擅长奇门遁甲,天文地理的人,选择有王气,能保帝国永世长存的地方建都。而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发动的战争的成本...
· 为什么南方多宗庙和祠堂,而北方很少?
为什么南方这么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却几乎看不到呢?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朋友,出门遛弯可能就遇见大大小小的宗族祠堂。而北方的朋友来讲,见到祠堂或听说宗族,大多数时候是在屏幕里。为什么南北方不一样?主要还是以下这三点原因。一跟古人南迁有关系一开始我们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在关中中原壮大的时候,南方还没被开发过。而人一多,就容易争地盘争口粮,加上黄河泛滥,各种战乱各种动荡。祠堂在动乱中破的破,拆的拆,自然也就少了。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定都江宁府(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人们为了好好生活,背井离乡迁到南方,为了祭祖怀乡,修祠立宗。还有一点,毕竟古代南方是陌生蛮荒地,宗族家族抱团取暖,也是为了能好好生活。二山高皇帝远需要管治大多数的朝代,都城都在北方或者至少...
· 为什么南方注重宗祠文化,而北方的宗族祠堂却比较少呢?
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记载着家族的文化传承和辉煌发展,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社会,祭祀祖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自周朝起,建立完善的宗祠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集中在天子、诸侯、士大夫群体;五代以来,宗祠文化开始在民间盛行,普及度大大增加。但是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反而形成了南盛北稀的地域差异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由这个大的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为三个要素:一、战乱随之而来的动荡,动摇着宗祠文化的稳定发展。在古代,中国的威胁主要集中在北方,不时受到外族的入侵,战乱四起,百姓疲于奔命、苦于温饱,并没有多余的精力重建宗祠。而且,战争年代,人员伤亡是极普遍的情况,家族群体受到冲击,凝聚力自然随之降低。南方社会的稳定为宗祠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宗祠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胡汉通婚弱化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北方多胡人和汉人通婚,汉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胡人文化冲击...
·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明末清初,认为北方没有因为“剃发令”而引起反抗,那只是一种错觉。比如,山东高苑的谢迁起义;山东榆园军的反清斗争;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在山西的反清运动;延安营参将王永强陕北起兵反清;甘肃回民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的抗清运动,等等,数不胜数。在大顺朝政权统治的短暂时间里,农民没有了沉重的赋税,如释重负,原本到处“土贼蜂起”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一度出现了“太平景象”。清军入关以后,公开宣布维护地主豪绅的利益,为了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的敌对武装势力,恢复征粮征赋,新旧官绅有恃无恐的大搞反攻倒算,因而导致了各地自发性的武装反抗烽火连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明末崇祯时期。清廷的“剃发令”一下达,官绅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忍气吞声乞怜于清廷;一部分由依附于清廷转变为公开,或者是秘密的反清。也正是因为有了北方这些反清武装的斗争,牵制了大量的清军,这才延长了南明政权的生存时间。那为什么北方的反清...
· 小年习俗!北方小年是腊月23,而南方是24
南北方人又开吵了,这次是因为“小年”。小年是过年的开端,有辞旧迎新的意思,一般只要小年一过,基本就跨入过年模式了,从打扫屋子到备年货,反正就是得一直花钱到大年三十。越早过小年,春节临近的紧迫感越重。在北方,腊月二十三就把小年过了,而在南方,二十四才过;也有更不想太早开启过年模式的,一些地方如上海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才过小年。这种差别来自以前的身份,当官儿的要比小老百姓提前一天过小年。宋代有个说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简单点就是宫中、官府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屁民们二十四过,船家还要晚一天,二十五才过。但是明清以来,这种当官的和屁民之间的小年区分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变了南北之争。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很多时候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机构和当官儿的很多,再加上皇家坐镇紫禁城,官气辐射得厉害,所以在二十三过小年的人很多。没有官民区分后,大家干脆都在二十三过了。而天高皇帝远的南方银,有官民区分之前习惯了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