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猪八戒:一朵盛开在晚明的伪奇葩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60
转发:0
评论:0
猪八戒:一朵盛开在晚明的伪奇葩,猪八戒,又名猪刚鬣,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当中唐僧的三个徒弟之一,排行第二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当中唐僧的三个徒弟之一,排行第二,法号“悟能”。他前身本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管理天河水府,也就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用金钗划成的银河。职位相当于现代的水军最高长官。后来因为在工作期间喝酒误事,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贬下界。因为错投了母猪胎,成了一只黑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

  然而凡是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会有原型。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家不可能在真空条件下去创造一个人物角色,那么好吃懒做、贪图美色的猪八戒的原型会是谁呢?

  网络配图

  有人认为猪八戒的原型是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第三次化身野猪瓦拉哈。

  因为,瓦拉哈和猪八戒,不仅在外貌上一样,他们都是黑野猪,也都有着“猪头人身”的形象,都是跟水相关的神。瓦拉哈是印度神话中的力大无比、将大地从海底拯救上来的水神。而猪八戒是玉皇大帝身边水军最高长官。

  另外,佛教在汉朝时就传入中国,到魏晋的时候,各种佛经的翻译活动变多,译本里面传入的一些印度故事,因为非常富有异国色彩,新奇有趣,而中国文人又特别喜欢这些故事中的异域色彩,于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把它拿来用。那么,从中国古代文学受印度神话的影响方面讲,《西游记》的作者有没有可能是根据瓦拉哈的形象艺术加工成猪八戒呢? 毕竟,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综上所述,可以推论出,猪八戒的原型是瓦拉哈。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虽然以上这种思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印度猪神的外貌身份,并有文化传播的历史确实存在,就说猪八戒这个形象是从印度那边传过来的,这种推论有没有可能是忽略了本土文化原创的能力,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情感上,我们中国人都会表示不服,难道猪八戒就没可能是受我们中国古代神话的影响下产生吗?

  于是,去扒一扒我国古代神话,似乎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证明猪八戒有可能是“国产”的。比如说《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猪神,他们虽然是猪的身体人的脑袋,和猪八戒的猪头人身完全相反,有一些差异,但是原型并不是要说完全一样才是原型。

  网络配图

  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猪八戒的原型是三国时僧人朱士行。因为朱士行是最早到西天取经的和尚,法号八戒,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朱是国姓,为了避讳,朱八戒而被改为了“猪八戒”,名字完全一样,难道不是是猪八戒的原型吗?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探寻猪八戒的原型,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一些具体的细枝末节上,他的外形外貌等等,还要从它这个形象的内在精神方面进行考察。因为内在形象比外壳更加核心。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一谈到猪八戒形象大家是不是就会想到好吃懒做、贪图美色这些标签。如果有人说你和猪八戒一样,你就知道他是在骂你,还是在夸你。但其实仔细思考一下猪八戒,尽管他懒惰贪睡,好占宜,还喜欢吃东西,似乎总没有吃饱的时候,有着类似诸多的缺点,可是我们并不觉得他很讨厌,相反,觉得他有点可爱,也很亲切。因为,作者在总体上把猪八戒写得本分而老实,取经途中的脏活、重活都是他干的,他在小说中也没有干什么坏事。还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者其实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写的,有普通人的优点、也有普通人的欲望和缺点。如果扒掉猪八戒身上披着的天蓬元帅的外衣和那猪一样的长相,他实际上就是一个类似于平凡而善良的小市民的人物。

  也就是说,作者是把猪八戒当作普通人来写,尽管给他的外貌能力添上了一些奇幻的色彩,我们要探寻的就是这个普通人,晚明普通人身上的特征。而这个普通人身上的特征又巧妙地呼应了晚明的时代精神,那么晚明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简单粗暴来讲就是物欲横流。

  明代从中期以后,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勃兴,阳明心学的主要含义就是强调人的主观的精神,强调人主观的意志和能动性,也就是说,我想干嘛就干嘛。晚明人因为长期以来遭受程朱理学的压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一旦打破精神上的束缚,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追求的就不是王阳明一开始所阐明的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把它推向极致,表现为对于金钱和色情的追求,对于物质和欲望的追求。

  而猪八戒在小说中恰好表现了对于物质和欲望的追求,可以说猪八戒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好吃、懒做、好色。他对食物永远有着极大的热情;也喜欢偷懒,能坐就不会站,能躺就不会坐;遇到危险就想散伙回家,看到美女就会走不动路。同时,追求物欲也是晚明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西游记》成书于明中晚期,那么它必然会和明代中后期的一些现实扯上关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作者写的就是晚明人,猪八戒的原型就是追求物欲的晚明人。

  总结来说,探寻猪八戒的原型,无论是印度猪神也罢,中国猪神也罢,还是三国时僧人朱士行,或者是某一个晚明普通人也罢,因为都不能回到过去,因此很难找到确证,证明那种说法是对的。因此,以上几种说法都能作为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大胆假设,但仅仅于此,不能再多。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说韩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朵奇葩?
韩国初期,从韩武侯开始就出兵攻击郑国,春秋初期郑庄公可是春秋小霸,但到了战国后郑国早已不复当年之盛,被新兴的韩国瞄上了。到韩哀侯时期,灭郑时机成熟,于是韩哀侯出兵一举攻灭了郑国,将韩国都城迁移到了郑国都城,灭郑是战国时韩国唯一一次值得称道的军事行动。在战国这个变法强国风起云涌的年代,韩国地处魏、楚、秦、齐、赵五强中间,国势最弱,魏文候时三晋同盟尚存,没有强敌入侵,魏武候即位,毁三晋盟约,三晋相攻,秦齐楚燕也进入中原混战,韩国兵弱,国势日衰,眼看韩国一天天贫弱,遭受列国欺凌,韩昭侯大胆任用法家术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实施变法,申不害变法整肃吏治,让韩国官吏肃穆,诸侯不敢相攻,为韩国赢得了劲韩的美誉。韩国自从申不害变法之后,举国上下崇拜阴术,干了很多然人啼笑皆非的时事情,比如“祸水东移”,将上党山地抛给赵国,诱发长平大战,让赵国差点灭国,韩国自己也有许多损失;“水工疲秦”,让水利工程大师去为秦国建设...
· 藏文化—医学艺术—藏医药的一朵奇葩
浴身保健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吐蕃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中,就有“熏香沐浴”的说法,而在藏医药典藉中,对于沐浴的健身治病功能更有详尽的分类和描述。《四部医典》中说,沐浴“除垢去臭息体热,壮阳增力并延年”,还将传统的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日光浴合称为“健康五浴”。每年的藏历7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沐浴时节,此时雨季刚过,河水转清,水温回暖,大部分植物停止了生长,到处是一派成熟景象。据说这个时候天上的药神要到大地来采药,一颗名为“噶玛堆巴”的星星就是药神的化身,这颗星一年中仅出现在初秋的7个夜晚,凡经这颗星光照耀的水皆成甘露。此时入水,能祛除疾病和罪孽,故而也称药水浴,的沐浴节即由此而来。高原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江河湖畔随处可见戏水之人,尤其是当夜暮来临,“噶玛堆巴”星悬挂夜空之时,水边更是热闹非凡,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和着清亮的击水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心情,给宁静的高原夜空凭添了几分欢快。...
· 隋唐为何“伪娘”盛行?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畸形审美情趣:男女着装佩饰以“阴阳颠倒”为美。女子常着男人装,而男子则“为妇人之饰”,尤其是上层社会的一些名流,过分注重其仪容的修饰与化妆,用面脂、唇膏、簪花等女用化妆品粉头饰面,一度成为一种时尚。身为男子却爱化女性妆、佩女性饰。从史书上不难发现,隋唐五代时期的男子中多“小白脸”。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便是典型的“小白脸”。《旧唐书》上说张氏兄弟是“傅粉施朱,衣锦绣服”,那张昌宗更是被美誉为“人言六郎(张昌宗排行老六)面似桃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男子弄得油头粉面,扮装得像一个现代“人妖”,大概跟武则天、太平公主等大唐权贵妇人喜好“小白脸”有很大关系。武则天挑选陪侍美少男的标准就是“洁白美须眉”。既然上层权贵妇人喜欢“小白脸”,朝野上下就竞相仿效之,男子做美容、化女妆,装饰打扮标新立异,日渐成为一大时髦。《新唐书》记载唐朝末年的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
· 石城灯彩异彩纷呈舞翩跹赣南客家的一朵奇葩
“武夷姑岭秀,石笋插遥天。琴水流呀流不尽,宋塔入云天……荷花别样红,灯彩舞翩跹。”一曲《魅力赣江源》,唱出了石城县丰饶物产和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说到石城的客家文化,就不得不提起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石城灯彩。如今,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革新,石城灯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小灯彩大名片灯彩虽小,却是石城文化的一张“大名片”。石城灯彩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无论是灯彩表演,还是道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不同的灯彩寓意也不同:有祈求丰年的“秆龙灯”“荷叶灯”;喜庆丰产丰收的“五谷灯”;驱凶辟邪的“蛇灯”“板桥灯”;庆团圆的“走马灯”“嫦娥奔月灯”等,其神、魂、韵、艺、灯、曲、歌、饰、乐也各不相同。在石城,“迎灯接福”是每年春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龙灯、茶篮灯、狮灯、蚌壳灯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石城城乡,敲锣打鼓、舞...
· 晚明清初的名节思潮
晚明,朝政昏暗,并进而引起社会风气的败坏。不仅吏胥凶残如虎狼,而且世风日下,斯文扫地,所谓“上下否隔,体统颓驰,威严日陵替,几不复知有朝廷之尊”,[1]“士习日下,奔竞成风”,[2]“民不聊生,大乱将作矣。”[3]刘宗周揭露士习败坏情形道:自科举之学兴,士习日坏,明经取青紫,读《易》规利禄,自古而然矣。父兄之教,子弟之学,非是不出焉。士童而习之,几与性成。未能操觚,先熟钻刺。一入学校,闯行公庭,等而上之,势分难殊,行径一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