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人性的善恶论:佛教中是否主张人性本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9
转发:0
评论:0
人性的善恶论:佛教中是否主张人性本善,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

  众生皆有佛性

  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善恶乃世间法中的观念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观世音金身佛像

  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

  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读:自古以来佛教的释义是否是主张人性本善?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
· 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
一中国佛教对人性的善恶规定,与中土佛性论相联,又与中土传统的人性论相联,中国佛教对人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的看法,与中土人性论对人性善恶的理解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土佛性论就是从佛教的视角谈人性,是中土人性论的宗教形态。由于受中土人性论的影响,所以中土佛性论对人性善恶的看法几乎无多大分别。从道生说法,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到荆溪湛然的“无情有性”,及禅门张扬众生平等、生佛无别,皆以“心性本净”、“人性本善”为前提来认识人性。从佛教的思想渊源来看,中国佛教心性本净、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承继了大乘佛教的有关人性善恶的总体思路。《大乘义章》将善恶分为三大类。(注:《大乘义章》是这样划分的:一、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二、以顺理为善,以违理为恶。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第一类是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认为所作所行能够得到人天以上果报的都属于善行,而众生今世能成人,即是前世行善的结果,因此每个人本身就是...
· 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
俞吾金(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我们正在迈向廿一世纪。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深入反思人类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谁也不会否认,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然而,如果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当代文明所包含的消极因素上,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案,那是不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劳作(work
· 善恶
概论在各种语言中,善,通常是指具备正确而让人想拥有的正面属性。恶是善的反面,指具备错误,让人不想拥有的负面属性。善与恶,涉及到一种道德判断,区分正确与错误、良善与,是所有人类文化中都具备的共同命题。
· 二程人性论的道家思想渊源
内容摘要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关键词二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老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