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人流行"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2
转发:0
评论:0
宋朝人流行"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贡品,宋朝人每逢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摆的供品非常丰富,有酒有肉有果盘,祭奠完

  宋朝人每逢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摆的供品非常丰富,有酒有肉有果盘,祭奠完了就当场大吃大喝,他们称之为“饮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给活人带来福气。

  十月初一那天,我回老家上坟,在祖坟前面摆上一溜供品,放了一挂鞭炮,烧了一堆黄纸,磕了几个头,站起来,把供品装入后备厢,驱车而去。

网络配图

  本来摆供是为了让祖宗享用,我应该把供品埋到坟地里,不应该带回去,可是现在规矩就是这样,不光我,所有上坟的人临走都会把供品带回去,以便下回重复利用,只把那些不能重复利用的东西留下来,例如花圈。古人上坟倒不把供品带走,但是他们会在坟地里把供品吃掉,深埋地下的祖宗照样尝不到一星半点儿。

  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人质问过:“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欤?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意思是你带着供品来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来?吃不完怎么还打包?你这不是故意跟祖宗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哥们儿没见过国君宴请外宾吗?宴席结束了,国君必定把没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宾的下榻之处,让他们继续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带走,就等于把自己当成了外宾,把祖宗当成了国君,这是在表明阴阳相隔比两国的距离还要遥远,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啊!

网络配图

  曾子的解释牵强到了极点,说明他是个笨蛋,如果让他的老师孔子来解释,一定靠谱得多。孔子可以这样说:人死万事空,死人根本不会吃供品,摆供只是为了表达思念,而把供品吃掉和打包则是为了避免浪费。

  我觉得宋朝人的做法非常科学。宋朝人每逢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祭奠祖宗,摆的供品非常丰富,有酒有肉有果盘,祭奠完了就当场大吃大喝,他们称之为“饮福”,意思是吃了供品和喝了供酒能给活人带来福气。

  宋朝以前祭奠祖宗,惯用“三牲之首”,即猪头、羊头和牛头,这三样都是生的,祭奠以后带回家,如果天气太热,祭奠仪式又太长,中途容易臭掉。宋朝人做了改进,一边祭祀,一边“烟燔牲首”:把猪头、羊头和牛头统统烤熟,仪式结束,直接切开,分给大家饮福。

网络配图

  遥想当年,宋朝人十月初一上坟,坟前摆着供桌,供桌旁边放着碳烤炉,炉火熊熊,烤着“三牲之首”,烤得坟地里阵阵香气,那场面一定十分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宋朝的“饮福”:上坟祭奠后吃掉供品
所谓的供品就是摆供在让坟前供祖宗享用的,上坟的人临走都会把供品带回去,古人上坟倒不把供品带走,但是他们会在坟地里把供品吃掉,深埋地下的祖宗照样尝不到一星半点儿。孔子的高足曾子当年被人质问过:“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欤?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意思是你带着供品来祭奠祖宗,怎么祭奠完了自己大吃起来?吃不完怎么还打包?你这不是故意跟祖宗过不去吗?曾子回答说:“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哥们儿没见过国君宴请外宾吗?宴席结束了,国君必定把没有吃完的大菜送到外宾的下榻之处,让他们继续享用,我把供品打包带走,就等于把自己当成了外宾,把祖宗当成了国君,这是在表明阴阳相隔比两国的距离还要遥远,并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思啊!曾子的解释牵强到了极点,说明他是个笨蛋,如果让他的老师孔子来解释,一定靠谱得多。孔子可以这样说:人死万事空,死人根本不会吃供品,摆供只...
· 带10后后辈上坟
上坟祭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而对于10后小辈,学会祭祀先祖是他们必须学会的一课。在一个温柔的秋日下午,阳光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洒在静谧的小村庄上。赵小刚和他的家人,手捧鲜花与祭品,踏上了前往家族墓地的路。这一天,是他们每年一度上坟祭祖的日子,对赵小刚而言,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更是家族情感的传承与延续。沿途,柳丝轻拂水面,菊花笑秋风,稻田一片金黄。赵小刚的心情却随着脚步的接近而渐渐变得庄重起来。他想着那些已经远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昨日,但岁月的长河已将他们带向了另一个世界。到达墓地时,家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是细心地清理着墓碑周围的杂草,擦拭着碑文,让这片小小的土地重新焕发出整洁与肃穆。随后,赵小刚将一束束鲜花轻轻放在墓碑前,那鲜艳的色彩与周围的绿意相映成趣,仿佛在为沉睡在此的亲人带来告慰。接着,全家人围坐在墓碑旁,开始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赵小刚作为家族中的年轻一代,代表全家...
· 上坟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拜山,上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年轻的一代并不是很理解,还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而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呢?上坟,作为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其意义深远且多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缅怀先人:上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缅怀逝去的先人。通过扫墓、献花、焚香、祭拜等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让后人不忘先人的恩德与教诲。通过这种缅怀,把家族之间的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家族更加的拥有凝聚力。2,传承文化:上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推崇“孝道”,以孝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而通过上坟,让年轻的一代更清楚的了解孝道文化,对祖宗的敬仰之情。3,感恩教育:在上坟的过程中,家人往往会讲述先人的事迹和品德,这实际上是一种生动的感恩教育。4,心灵寄托: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上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在墓地前,可以更直观的面对已经逝去的亲人,在这里释放内心的痛...
· 祭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捧白菊祭亡父,网络奠下悼念情!
· 宋朝人流行二男一女生育观:是否重男轻女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中,涉及南宋历史的只有射雕与神雕,遗憾的是,历史的大背景,老先生是把握了,但民风民俗描写则稍显疏漏,比如财富观、生育观等等。要知道,江湖人物虽属社会边缘群体,然则未必就能剥夺他们的社民身份,他们也未必就能将自己完全放逐于社会主流风俗之外,而不着任何痕迹。网络配图南宋人的生育观比较特别,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北民南迁,主要城市人口空前膨胀,以至于形成了市民、乡民自发进行计划生育的奇怪现象,并日久成俗,其代表生育风俗之一,就是“二男一女”的理想子女数。这在元人修的《宋史》、当时宋人笔记和《马可波罗游记》中多有提及。比如“生子不举”条目中,就有“(育)二子一女寻常,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的明确记载。“生子不举”又叫做“洗儿”,就是父母遗弃或虐杀婴儿来控制子女数量。到第四个孩子时,无论男孩女孩都是一样要被“洗”的,没有性别歧视。此风俗的形成,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对于社会中下层家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