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蒙恬的造笔传说是什么?他的造筝传说指的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3
转发:0
评论:0
蒙恬的造笔传说是什么?他的造筝传说指的什么?,提到蒙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威武的将军的模样,但是传说毛笔就是这位舞刀弄

  提到蒙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威武的将军的模样,但是传说毛笔就是这位舞刀弄枪的将军发明的,还有乐器筝,也是蒙恬发明的,这是真的吗?

  相传在公元前223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在外领兵作战,但是定期向秦始皇写战争的情况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可是,当时人们是写字用的是竹签,真的很不方便,刚蘸了墨汁,还没写几下呢,就又要重新蘸了,这令蒙恬感觉十分的恼火。想他一个武将,本来就不喜文人的东西,要他定期写作文已经够难为他的了,现在这“笔”还这么难写,不是折磨是什么?

  有一天外出,蒙恬看到一只兔子尾巴在地上拖着,它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串血迹,顿时灵光大现。他剪下一些兔子尾巴上的毛,插到竹管里,留了一小节在外面。蒙恬就用这支自己做的“兔毛笔”来写字,可是这兔毛太油了,光滑得很,一点也不吸墨水,字根本就写不上去。反反复复了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于是随手一扔,这支“兔毛笔”就给扔到了门前的石坑里了。几天后,蒙恬经过门边,发现这支笔上的兔毛竟然变白了。他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不死心的又试了一次,这一次兔毛竟然很吸墨,字一下子就写上去了,用起来也很顺手,中国的毛笔就是这么来的。

  而那支石坑里的兔毛笔之所以变白和能吸墨完全是因为坑中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的油脂和水产生化学反应,被洗掉了,所以变得柔顺。

  相传蒙恬曾经在善琏村用羊毫制笔,被当地人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是善琏西堡人,精通制笔,被大家称为“笔娘娘”。蒙恬和夫人就将制笔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的村民,当地学习了制笔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了一座蒙公祠,将村边的河流命名为蒙溪,蒙溪于是就成了善琏的一个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敬神庙会,来纪念他们的笔祖。

  历史上有关于蒙恬造笔的说法。《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蒙恬造笔。崔豹的《古今注》中: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可是事实上,早在蒙恬造笔之前,这种毛笔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蒙恬的确对毛笔做了很大的改进。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关于蒙恬造筝的传说,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中就提到: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于是后人就说: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但是对于蒙恬造筝这种说法,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恬的造笔传说是什么?他的造筝传说指的什么?
提到蒙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威武的将军的模样,但是传说毛笔就是这位舞刀弄枪的将军发明的,还有乐器筝,也是蒙恬发明的,这是真的吗?相传在公元前223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在外领兵作战,但是定期向秦始皇写战争的情况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可是,当时人们是写字用的是竹签,真的很不方便,刚蘸了墨汁,还没写几下呢,就又要重新蘸了,这令蒙恬感觉十分的恼火。想他一个武将,本来就不喜文人的东西,要他定期写作文已经够难为他的了,现在这“笔”还这么难写,不是折磨是什么?有一天外出,蒙恬看到一只兔子尾巴在地上拖着,它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串血迹,顿时灵光大现。他剪下一些兔子尾巴上的毛,插到竹管里,留了一小节在外面。蒙恬就用这支自己做的“兔毛笔”来写字,可是这兔毛太油了,光滑得很,一点也不吸墨水,字根本就写不上去。反反复复了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于是随手一扔,这支“兔毛笔”就给扔到了门前的石坑里了。几天后,蒙恬经过门边,...
· 秦朝的笔是蒙恬制造出来的吗?蒙恬的造笔传说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
· “蒙恬造笔”是真?是假?
笔由何人发明?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蒙恬像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
· 鲁班师娘造伞的传说
鲁班师娘造伞的传说(苗族覃氏传说做事)从前没有伞,人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鲁班师娘看了,心里很难过,对鲁班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鲁班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鲁班师娘摇了摇头说:“歇歇脚是不错,出门的人不能老坐在亭子里不走啊!”鲁班本来特别高兴,听她这么一说,倒没主意了。“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难不成要一步一个亭子吗?”“一步一个亭子!”鲁班师娘一听,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点也不生气:“好,我去试试看。”鲁班师娘又仔细看看亭子,回到家里,用竹子做骨架,扎成个小亭子样子,再糊上油纸。这东西轻轻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用时就撑开,不用时就收起来,这就是伞。鲁班师娘撑着伞走到鲁班面前:“你看。这不是一步一个亭子吗!”...
· 善琏“笔娘娘”的传说
秦时名将蒙恬在善琏河埠看见一位容颜美丽的洗衣姑娘落入溪中,便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后来,这位名叫卜香莲的姑娘又在她落水的地方,蒙恬的毛笔……善琏距湖州东南七十里,河湖纵横,桑茂翠。《归安杂录》载:“善琏古称蒙溪。相传秦始皇东巡稽(今绍兴)、邮拳(今嘉兴),命护驾大将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字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慰皆颂其才。后蒙恬遇难,夫人携幼子颖,由门卜迁,沈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于是,千百年间,难以胜数的湖笔从善琏被装入小船,“吱呀”一声,离开蒙溪,走向远方。汉字落在纸上是书,烙在石上是碑,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由毛笔写成的。湖州人称呼卜香莲为笔娘娘,湖笔不就如一个带有几分文秀之气且又知书懂礼的女子吗?宋以前,书画只能使用以“线”为主的工笔,写在绫绢上,它要求笔锋刚硬。但随着历史上文化繁荣时代的到来,书画向纸上转移,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