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不敢挖掘帝王陵墓?挥剑木人竟秘密保护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3
转发:0
评论:0
为何不敢挖掘帝王陵墓?挥剑木人竟秘密保护,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为了对抗自然,对抗敌人,克服困难等等都会利用自己的智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为了对抗自然,对抗敌人,克服困难等等都会利用自己的智慧造物以用之。火的出现、四大发明、几次工业革命等等无不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机械运用于防盗墓之中也是毫不逊色。物质文明发展而兴厚葬,厚葬而兴盗墓,盗墓兴而使得众帝王将相费尽心思以反盗墓。关于古代的陵墓,大多有脂烛长明,弩戎不虞的传说,这些传说为本来就阴森神秘的陵墓又增添了一些恐怖。而对于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地宫,人们对这样的传说更是深信不疑。

  据《录异记》记载:唐僖宗末年,一个盗墓贼被凤翔府官差抓获,当府曹李道审问时,盗墓贼说他“为盗三十年,咸阳之北,岐山之东,陵城之外,古冢皆发”。但有一次,在掘一古冢时,“石门刚启,箭出如雨,射杀数人。……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复进,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积,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惊恐走。比出,门已塞矣。后人复为沙埋死。”

网络配图

  这个盗墓贼死里逃生,无怪乎他对府曹李道说:此次不被捉捕,也打算今生“誓不发冢”了。由此可以推断出,秦始皇陵若真是机关重重也是合乎情理的,但真正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

  秦陵地宫机关密布,种种机关都让盗墓贼们望而却步,但如果说墓门两侧的“自动暗弩”就已是神物,那么第二重门的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岂不令人怀疑科学?

  一、挥剑巨人

  一重门以“自动暗弩”防卫,二重门则是巨大木人。据《史记》记载:“木人对面站于门旁两侧,手执巨剑,相对两人以巨剑相撑,数十木人排于通道两侧,已成威武阵势。”但此威武之势并非用于装饰只用,真正的杀伤作用在头顶两个相撑的巨剑,其锋利和重量可达到剑落人亡的效果。

网络配图

  二、木人的动能

  据《录异记》记载:“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可知,木人不仅能够简单的执剑自上而落下伤人,更可以具有运剑的能力。那么此番运剑的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呢?此动能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一方面:根据现如今的推测,以木头而制成的巨大木人不可能能够获得足够的动能而完成繁杂的运剑动作。另一方面,从木人胳膊关节连接处的槽道下功夫也只是自上而下简单的直劈或者是斜劈的效果,以此由众多木人同时落剑而形成运剑的效果。考古发现已经证实秦朝时期有过大规模炼铁。也有人猜测是否巨大木人身上装有大型铁质发卡提供动力?可事实是虽然秦朝已出现铁器,但当时炼铁技术比较粗糙,而且炉温也达不到炼高质铁的温度,铁的杂质很多,甚至比青铜还脆,所以秦朝时铁主要是用在农具上,连列装军队都不能使用。

  三、自动引发巨人出击

  由于当时的机械技术有限,所以还无法做到激光或声控感应,所以包括“自动暗弩”等都是触发性武器。这些挥剑木人也是如此,一旦有盗墓贼进入第二重门的通道,就会碰到连接巨剑的绊索,而致使木人启动,巨剑落下,以遭到巨剑挥动而形成的足够杀伤性的打击。这种能够通过机械的联动作用而实现的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效果也是古代机械方面的一大奇迹。

网络配图

  四、自毁通道以落入水银池

  当然,巨大木人的简单打击不足以阻挡每一个盗墓贼,但是其巨大重量却可以摧毁连接墓门和棺材的通道,当巨人倒下和巨剑挥下,极有可能将通道摧毁,以使得盗墓贼们落入环卫秦陵地宫的水银池中。

  因为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的珍宝奇物,所以在防盗方面也是做足了工夫。在墓门内两侧、通道两侧等地方安置上这种触发性杀伤武器,一旦有人进入墓穴,就会碰到地上哪个连接着巨剑的绊索而遭到猛烈的打击或落入水银池。这种巨大木人一方面给秦陵地宫增加威严之势,还为地宫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不仅体现了秦陵地宫的严密和危险,更加体现了古代机械工匠的才能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始皇陵墓入口已找到为何不敢挖掘?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一统中国的皇帝,其功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统一中国后,便开始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座秦始皇为自己准备的的骊山陵墓,骊山陵墓从公元前259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210前才修建完成,耗时39年,负责设计这座陵墓的是秦朝丞相李斯,而大将章邯负责监控,动用的劳动力更是历史罕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到:秦始皇为了修建骊山陵墓动用数十万的劳力,里面埋葬着富可敌国的陪葬品。网络配图骊山陵墓建成后,秦始皇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将所有参与建设的工匠全部杀害了,从此陵墓入口也成为了一个谜,项羽灭掉秦国后,就曾动用大量的人力寻找秦皇陵,但找了几个月仍然一无所获,也就放弃了。在此后的2000多年间,秦皇陵引无数盗墓贼竞折腰,无数人想打开秦皇陵获得里面的宝藏,但结果都和项羽一样,以失败告终。近代社会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消失了2000多年的秦皇陵也早已被找到,而且...
· 秦始皇陵墓有多神秘?为何到现在都不敢挖掘它?
在上古时代,三皇五帝这样得伟人多半都是部落首领,管辖的人口也许只有几千户。在秦始皇之前,能够管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且能一管到底的,不可想象。秦始皇有了这样的权力,自然会产生国家意志就是朕的意志,朕的意志无往不胜的错觉。秦始皇在营建大帝国时,难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干些劳民伤财的事。在秦始皇的负面功绩中,就有一些这样负面的东西,愈演愈烈,后患无穷,足可给后世统治者以刻骨铭心的教训。他最大的“负面功绩”,就是修建阿房宫:秦始皇是喜欢豪华建筑的人,在灭六国其间,没灭一国,就要把该国的王宫复制下来,在咸阳原样在造一个,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建筑世博会”了吧。这些宫殿群,在咸阳一带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连绵不断。就算是有人走上一年,也不能逐个看遍。但这些建筑,仍不能让他满足,就在秦始皇亲政后不久,即在丰镐【今西安】开始营建规模空前的超级皇宫——阿房宫。这阿房宫,有多大?说不清楚,因为它修建了将近10年也没...
· 专家找到一座帝王墓竟因机关太多不敢挖掘!
古代皇帝一共有五百多个,很多皇帝的陵墓都已经被打开了,那些经过挖掘的陵墓,有很多被保护地很好,但是唯独秦始皇陵,已经找到了位置,但是专家和考古人员迟迟不敢打开。这座皇陵作为历史上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陵墓,内外有两道城桓。陵墓呈现的状态是覆斗型,这座陵墓的南边是层层叠叠的山脉,北边挨近渭水。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里面埋葬了很多的珍宝,还有神奇的机关,防止盗墓者进入。网络配图很多人对于考古学家不打开陵墓的行为产生了疑问,其实并不是专家不想打开,是因为现在的技术还不发达,根本都无法保护这些文物。墓室内的气候和现在的环境相差很大,很多文物一经拿出就迅速氧化,变成了灰烬。像一些丝绸,竹简之类,拿出来之后就会碳化萎缩,完全失去了研究的价值。而且这座皇陵上还有巨大的封土,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封土最大的陵墓,如果要打开陵墓的门,就需要先将上面的封土移走。网络配图在这座陵墓中传说还有巨量的水银存在,如果这种情况...
· 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为何总是被盗?
在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不管多么隐蔽,设置多么厉害的机关,几乎都会被盗,这是为什么呢?一、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帝王将相和贵族的陵墓里通常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等各类价值不菲的陪葬品,为了这些财富,盗墓贼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偷,即使可能丧命。这些盗墓贼各个身怀绝技,潜入王宫贵胄的陵墓,避开各类机关,盗取里面的陪葬品,然后卖了换钱。二、对权力的挑战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不仅是他们的安息之地,也是他们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盗墓贼盗窃墓葬物品,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些权力象征的破坏,满足了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欲望。三、社会动荡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法律制度往往不够健全,监管力度较弱,这也为盗墓贼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些时期,盗墓活动往往更加猖獗。四、技术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盗墓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简单挖掘到后来的精细探测,盗墓贼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手段,使得盗墓变得更加容易。五、文化观念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死后世...
· 千古之谜: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敢挖掘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秦始皇陵墓里是否存在水银女尸?秦始皇陵曾经封住了外星人?带着这些疑问,考古学家们对秦始皇陵墓进行着非常细致的考古挖掘,但是仍然有人问,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敢挖掘?是不是在其中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未解之谜?今天,我们就对这些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进行深入探讨。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网络配图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