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千古之谜解开:司马懿为啥坚决不杀诸葛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9
转发:0
评论:0
千古之谜解开:司马懿为啥坚决不杀诸葛亮,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桥段,诸葛亮的智慧在此得到最高表现。司马懿带领大军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桥段,诸葛亮的智慧在此得到最高表现。

  司马懿带领大军,遇到了纸上谈兵的马谡。

  本来诸葛亮对马谡“千叮咛万嘱咐”,军队一定要扎住在街亭的十字要道,阻住司马懿大军。

网络配图

  但是马谡熟读兵法,认为军队扎住在山上,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天而降,势如破竹,一举击败魏军。

  不料马谡是个书呆子,司马懿根本就不与他接触,把马谡团团围住,切断水源,马谡军心打乱,不战自败。

  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只剩下一座空城。无奈,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大开城门,派几名老兵打扫卫生,自己走到城楼,身后站立两名童子,独自抚琴。

  司马懿大惊,以为诸葛亮肯定设下了伏兵,连忙撤退,且是一路狂奔,惊慌失措。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司马懿不仅胆小而且愚蠢,一座空城而已何至于如此?就算有埋伏,派少量人马进城试探侦查一番或者用大军将城池团团围住,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网络配图

  曹操一直认为司马懿有“反意”,将来早晚有一天会篡夺曹氏江山。但是手下无人可用,只有司马懿可以对抗诸葛亮,所以把司马懿从监狱释放出来带兵实属无奈之举。

  对此,司马懿也心知肚明。他之所以还活着,还能够带兵打仗,是因为需要他对抗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被自己杀死,那么,他自己距离死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只要诸葛亮被杀,司马懿就“瞬间贬值”!

  狡兔死,走狗烹;鸟兽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在职场,你也要从长远考虑,不要让自己“瞬间贬值”。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还是有道理的----当然,只要不是让自己“瞬间贬值”,带队伍还是应该的。

网络配图

  如果你是司马懿,假设公司有一个诸葛亮那样的对手(任务,难题等),千万不要轻易杀死(解决)他,他的价值就是你的价值,否则,你就会“瞬间贬值”。

  黑客帝国中救世主尼奥与特工斯密斯就是“互为相反的部分”----只有尼奥才能消灭(其实是同归于尽)超级病毒斯密斯,设计师才对尼奥网开一面。

  “瞬间贬值”的例子很多,如一个在婚前得到百般宠爱的女孩,如果遇到不珍惜她的男人,则一旦结婚,就意味着“瞬间贬值”----该洗衣做饭去了!从公举“瞬间贬值”成主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宋当朝为啥有:不杀国士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在太庙“誓碑”中,指示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一直为后人称道的知识分子政策,宋代究竟执行得如何,宋代士大夫在这把保护伞之下又是怎么做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先生治宋史多年,他认为,宋代士大夫之所以风骨最盛,与当时基本国策的保护伞、健全的制度程序以及士大夫阶层自觉意识的崛起是分不开的。宋太祖立“誓碑”不杀士大夫,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条国策与我们所说的唐宋之际社会变化也有关系吗?虞云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称为士或士大夫。宋太祖誓碑的内容,实质性的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优待赵宋所禅代的后周柴氏后人;第二条要求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第三条告诫他的子孙后代遵守前两条,否则“天必殛之”,将受到老天的惩罚。第一条针对他所接收旧政权的后人,对象颇有局限;第二条针对参与新政权的知识分子,则具有全局性意义。首先,从中唐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天下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按宋太祖说法...
· 千古之谜已解开;曹操的头痛药方重见天日
古代丧礼中,墓主人的随葬物品,包括死者生前所用、吊丧者所赠、家属陪葬所备等器物都要登记造册,写在竹木简编联而成的“遣策”上,随同死者一同入葬。安阳高陵发掘的文物中,有十几块写有“刀尺一具”等铭文的石牌就是所谓的“遣策”,虽然它由竹木变成了石块,但其“随葬物品登记册”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在曹操墓出土的“遣策”上,赫然写着“胡粉二斤”、“黄豆三升”,这两样古怪的东西究竟作何用途呢?网络配图胡粉实际就是古人眼中的铅粉,主要用于傅面或绘画。《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后汉书·李固传》:“固独胡粉饰貌,搔首弄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胡粉、白石灰等,以水和之,涂鬓须不白。”从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判断,胡粉是古代美容霜和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如果真是这样,高陵的“遣策”似乎告诉人们一个信息:生前的曹操其实是一个爱讲究、喜打扮的纯爷们儿。然而,这个判断与曹操生前的个性格格不入...
· 分明是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不杀诸葛亮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桥段,诸葛亮的智慧在此得到最高表现。司马懿带领大军,遇到了纸上谈兵的马谡。本来诸葛亮对马谡“千叮咛万嘱咐”,军队一定要扎住在街亭的十字要道,阻住司马懿大军。但是马谡熟读兵法,认为军队扎住在山上,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天而降,势如破竹,一举击败魏军。空城计不料马谡是个书呆子,司马懿根本就不与他接触,把马谡团团围住,切断水源,马谡军心打乱,不战自败。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只剩下一座空城。无奈,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大开城门,派几名老兵打扫卫生,自己走到城楼,身后站立两名童子,独自抚琴。司马懿大惊,以为诸葛亮肯定设下了伏兵,连忙撤退,且是一路狂奔,惊慌失措。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司马懿不仅胆小而且愚蠢,一座空城而已何至于如此?就算有埋伏,派少量人马进城试探侦查一番或者用大军将城池团团围住,不就可以了吗?其实,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曹操一直认为司马懿有“反意”,将来早晚...
· 解开秦王负剑之谜[图](1)
荆轲刺秦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典故,这个秦王,当然指的是秦始皇,那时候他还没有称帝,事情的起因与过程大家想必都已知道,笔者就不再叙述,荆轲没有刺成秦王,不过,却留下了一个谜,那就是秦王是怎样拔出宝剑的?当时荆轲绕着柱子追秦王,而秦王情急之下却拔不出剑,旁边的大臣都在喊:“王负剑!王负剑!”这时候,一个御医用药囊掷向荆轲,秦王趁机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反败为胜。看来秦王确实是负了剑,而且很管用,秦王负剑说在古时一直不存在争议,近代却对此争论的很厉害,广为大众认同的观点是秦王配带的剑过长,所以急切间拔不出来,这是很容易想到的,同时也是合乎逻辑的想法,但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从专业的角度论证了秦王即使用再长的剑,只要负起来,一样可以拔出,以下是该文的节选:“秦俑坑迄今共出土22把青铜剑,长短不一,最长的95厘米,最短的81厘米,工艺虽然工整,并非长度一致。即使秦始皇佩带了长达100厘米的长剑,在...
· 诸葛亮精囊妙计之空城计:司马懿为啥中计?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军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网络配图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魏军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了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20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