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中国古代被奉为财神爷都有谁 名气最大的是谁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1
转发:0
评论:0
在中国古代被奉为财神爷都有谁名气最大的是谁,在民间,除了赵公明外,另有三位历史人物被尊为财神:一是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他忠

  在民间,除了赵公明外,另有三位历史人物被尊为财神:一是商纣王的叔父比干,他忠耿正直,反对纣王暴虐荒淫,被纣王开膛取心,即着名的“比干剖心”故事。民间传说他没了“私心”,所以办事公道。二是范蠡,他本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使“美人计”,助勾践灭吴复国,完成霸业。但他意识到越王“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于是隐姓埋名,四海经商,最后定居陶邑(今山东定陶县),人称“陶朱公”。他经商发过大财,又尽散其财。三是关羽,本是三国时蜀国大将。  

  古代财神爷的塑像

  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身陷曹营,不为金银、美女、利禄所动,最后“挂印封金”而去;明清时期,他巳被视为忠义千秋、威力无比的“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近代商家,将上述四人分别尊为“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羽)。

  除上述几位外,民间供奉的财神还有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其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还有一些地域色彩很浓的财神,如旧时扬州邗沟大王庙,供奉吴王夫差和汉代吴王刘濞。夫差开邗沟,刘濞“煮盐东海,铸钱铜山”,对扬州历史开发做过贡献,所以也被当地人当财神供奉。五显财神信仰则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财神中名气最大的是赵公明

  在各路财神中,名气最大的是赵公元帅赵公明。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 

  财神爷的庙

  《辞海》上说:“财神,相传姓赵名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坐骑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上说:“俗祀财神为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相传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能驱雷役电,除瘟剪疟,去病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神像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在晋代以前,赵公明和财神一点儿也不沾边,他只不过是天帝手下的一员大将,专司冥间职事,是勾取人命的。到隋唐时期,赵公明的权力增大了一些,成为“瘟神”,如《列仙全传》中就说他为八部鬼神之一,专行下痢,散毒啸祸,暴杀万民,祸害人间。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都把赵公明描绘为五瘟之一。

  刘继兴考证,直至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赵公明为财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封神榜赵公明为何被供奉为财神爷?原因为何
封神榜赵公明赵公明,乍听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我们逢年过节在大门上张贴的门神之一,可就是这位神通广大的大财神。从古至今,关于赵公明的传说很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许就是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形象了。赵公明,字公明,本名原为赵朗,后又被世人称为赵公元帅,或者赵玄坛。他隶属道教仙家代表人物之一,是道教的四大元帅,也是深受大家敬爱的正财神、武财神,保佑人们能够财源广进的神仙。传说赵公明乃是日之精华降落人间转化为人,从此在蜀中一代潜心修行仙道,后遇张道陵张天师炼丹,被其收为护法,因此与道教结下仙缘。武财神的法力无边,依据古籍世人赞颂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他的身材魁梧高壮,黑面浓须,不怒自威。他骑黑虎,手持银鞭与元宝,一身戎装在身,赐予人们滚滚财源与安全感。封神榜姜子牙封神...
· 王昌龄被后世奉为“七绝圣手”,他最后是被谁杀死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昌龄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在让读者瞩目的作者群里,结局最悲惨的诗人莫过于王昌龄了。这个才华横溢,在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排名第一的王昌龄,竟然是因为被军阀嫉妒而杀。在那个以诗为风的国度里,自然是让人嘘唏的。(一)仕途坎坷诗情长王昌龄,由于生前只做过一些低层小官,除了诗歌留传的多,其它见诸史籍的资料很少,连祖籍也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估且以他是太原人来对待吧。这个生前仕途坎坷,屡遭的诗人,死后却因诗歌千年传唱,而被后人钟爱,尤其是七言绝句,大气磅礴,深情别致,只有诗仙李白可与匹敌。于是,后世奉他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幼时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时,已年届不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贬龙标尉。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入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江宁丞。或许是因为自己仕途起步晚,又不被早见用,王昌龄有些沉不住气...
· 关羽为什么会被人奉为财神爷?
武圣关帝爷的成名一战,及关公为何会被奉为财神?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羽只是蜀国时期的一名武将,虽然立过不少战功,但是也没有多么神,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此厉害的武将不止关羽一位。可是只有关羽被奉为武圣,而且关羽的美德忠勇世世代代传颂,在民间,关羽还是人人供奉的财神,被推崇备至,可是关羽被这么神化难道不奇怪吗?关羽号称“万人敌”,声威震天下。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
· 公孙瓒的部下都有谁公孙瓒被谁所灭的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割据北方的重要人物,字伯珪,出身贵族,娶了当地刘太守的女儿候氏为妻,为人英勇善战,自己组建了一个善于骑射的一个轻骑,都骑着白色的马,所以人称白马将军。拥有军兵数十万,声震塞北。公孙瓒公孙瓒的部下中有很多和公孙瓒一样英勇的热血男儿,如公孙范、白马义从、刘备、赵云和一些公孙氏族的子弟都曾长期甚至一生追随公孙瓒。公孙范是公孙瓒的从弟,公孙瓒最初起兵攻打袁绍的时候,公孙瓒是袁绍最惧怕的敌人,所以袁绍将自己的渤海太守印交给了公孙范企图巴结公孙范,但是公孙范带着渤海的士兵去投奔公孙瓒去了,这大大地强盛了公孙瓒的实力。此人在后来和公孙瓒在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中和和公孙瓒一起败走。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早期自己组建的一支小部队,该队伍中的人都善于骑射,因为公孙瓒在多次的战队中深深了解到一支精锐骑兵可以发挥的巨大威力,加上公孙瓒本身特别喜爱白色的马,所以白马义从便统一骑乘白马,并且为了表达部队的忠心,...
· 被梁山逼上梁山的都有谁?
水浒传中有很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么,他们又是被谁逼的?是怎么逼的呢?官逼民反型。如林冲、武松、阮氏三雄。侠义过火型。如鲁智深、史进。战场降将型。如呼延灼、张清、索超。主动投靠型。如孙立、、汤隆。走投无路型。如石秀、雷横、杨雄。这五类哥们虽然各有各的上山理由或苦衷,但总的来讲,他们是心甘情愿,甚至是感恩梁山的。只有另一种类型,他们压根儿就不想上梁山,打死都不想与梁山扯上关系,但他们还是上了梁山。这种类型就是——被梁山逼上梁山。他们是:1.卢俊义并燕青卢俊义是被梁山害得最惨的一个。吴用扮成算命先生,给卢俊义算命,说他不出百天,必有血光之灾,只有往东南方向千里之外走一趟方可免灾。结果,一去就中招。当宋江以让位为诱饵,邀他上山入伙时,他断然拒绝了:“头领差矣!小可身无罪累,颇有些少家私,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宁死实难听从。”可好汉怎敌得过阴招?不怕你不从!吴用随后用计,把他管家李固先放回去,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