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李侍尧?有何隐情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9
转发:0
评论:0
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李侍尧?有何隐情,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

  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帝不想让他这么死掉。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它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

网络配图

  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这块金字招牌,同时又需要装出倾听“众议”的姿态,没完没了召开商讨会议便是持有权力者爱用的一招。没完没了的讨论,会使人精神懈怠、崩溃,最后顺从权力的意志,使权力者满意。

  不满意的乾隆,又命令“各省督抚议”,而督抚依然是“咸请如大学士九卿议”,主张从重处理,判斩立决。就在乾隆有点伤脑筋的时候,江苏巡抚闵鄂元(当时他还在安徽巡抚任上)主张给李侍尧一条活路。据《清史稿》云,闵鄂元是窥得了皇上的真实意图--“宽侍尧”,所以,他才别出手眼,与众不同地认为:“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中外推服。请用议勤、议能例,稍宽一线。”闵鄂元做这样的表态,并不是毫无所据的乱说,而是有《大清律例》的“八议”做理论依据。

  所谓“八议”,包括“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等内容。《大清律例》的“八议”对象,实际说来都是统治集团的“亲贤勋旧”,他们即使犯了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也与芸芸众生不同,法理上获得特殊待遇。

  “八议”的好处究竟有哪些,害处又如何理解,为什么自从它在三国曹魏时期入律以来,直到清朝都成为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只简单否定或苍白肯定,未免显得稚嫩和空洞。

  但就李侍尧一事来讲,“八议”使铁案迅速软化,最后乾隆皇帝下诏:“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改斩监候。也就是说,李侍尧判了个死缓。至于那个闵鄂元,因为此事做得合于圣意,而被调任到富庶的江苏做巡抚。

网络配图

  大约半年之后,乾隆寻了一个机会,李侍尧便走出监狱。乾隆皇帝授予他三品顶戴,命他赴甘肃“总办军务”,接着又任陕甘总督。自此李侍尧不仅获得了生命,仕途也相当坦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侍尧又转任闽浙总督一职。

  《清史稿》称李侍尧虽“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又曰:“侍尧眷遇尤厚,屡坐赃败,屡屈法贷之。盖特怜其才,非以其工进献也。”李侍尧病逝后,乾隆帝赐银祭葬,并赐谥号“恭毅”。李侍尧生前的所为所行,与死后备极哀荣的现实,如巨石投进湖里,荡起的涟漪由近及远,深刻影响着人心。

  乾隆对李侍尧的所作所为,粗看和他的治国理念有矛盾之处,因为这位皇帝一直认为:“劣员多留一日,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实际上,他对官员是有所区分的,并不认为李侍尧这类能臣之贪之腐和蠹国害虫有关联。

  乾隆时代,重能轻贤的倾向明显。乾隆中后期,士大夫的道德操守日益懈怠,官员不以清廉品节相尚,出于能员的贪官倒不乏其人。帝王的这种理念直接源于专制的皇权思想。

网络配图

  因为专制体制下,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官员,哪怕他是一个贪官,但只要奴性十足,效忠主子,也会得到恩宠。这些贪官,喜爱的只是财色酒,根本不会公然挑衅皇权,不会导致皇权不稳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也是皇帝思考的,但与权力的垄断和独占比较起来,永远处于第二位,甚至是末位。这种逻辑,虽然没有一位帝王肯明确加以表述,但观其行为,却大多如此。而且愈到皇朝末期,那些皇帝秉持这种逻辑的痕迹愈明显,直至新王朝建立。

  缘何立国皇帝重反贪甚于重臣子个人的能力?皆因他们亲眼见到腐败对国家的侵噬,亲眼看到官员的怎样激起民愤,亲眼见到怎样把老百姓逼上梁山,亲眼见到敌手如何摧枯拉朽。所谓能臣创造的价值,与巨大的负效应比较起来,不仅不如九牛一毛,而且连皇朝的基础都敢于吞噬的人,哪里谈得上贡献?但第一代帝王耳闻目睹的事情,后代帝王则是仅有耳闻无缘目睹,久而久之也就有一搭没一搭了。以后新王朝循环往复,重走前朝路。

  败与忍让腐败,实际总在纠缠乾隆的心智。究竟哪一个更可怕?是腐败可怕,还是将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可怕?是宽恕李侍尧这样者可怕,还是将其一网打尽可怕?

  置腐败于何地,粗看是反贪坚决不坚决的问题,其实与如何治国相关。《清史稿》曰:“人君驭群臣,既知其不肖,乃以一日之爱憎喜怒,屈法以从之,此非细故也。”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宠臣李侍尧?有何隐情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网络配图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帝不想让他这么死掉。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它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
· 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宠臣李侍尧?有何隐情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帝不想让他这么死掉。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它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这块金字...
· 揭秘:乾隆为何不杀贪污索贿的奸臣李侍尧?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从重,改为即行斩决。覆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网络配图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帝不想让他这么死掉。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它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
· 乾隆朝重臣李侍尧简介李侍尧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侍尧是乾隆朝重臣,出身名门,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父亲是户部尚书李元亮,隶属汉军镶黄旗。人物档案姓名:李侍尧别名:李钦斋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旗籍:汉军镶黄旗所处时代:清朝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公元1788年职业:太子太保、闽浙总督爵位:二等昭信伯谥号:恭毅和大部分功勋世家的子弟一样,李侍尧最开始凭借祖上的功绩荫蔽入仕。但是他却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酒囊饭袋。相反他十分的聪慧,才华卓著,能力出众,因此受到乾隆帝的重用。史记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李侍尧不仅有过不忘的本事,而且在接见下属的时候,观察入微。只需要凭借下属的几句话,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才能。下属们在他面前,犹如毫无遮掩,因此都很惧怕他。这样的上司,对于部下来说是一个悲剧。但是对于上层统治者而言,却是十分难得的人才,只有重用的份,没有闲置不用的。所...
· 李侍尧数次犯法,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名臣李侍尧数次犯法,乾隆为何不忍杀他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李侍尧出身名门,其先祖是清朝开国功臣李永芳,李侍尧凭借父祖功勋,以荫生身份步入官场,初入仕途便受到乾隆帝赏识,先后担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广州将军等,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军政事务经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后署理两广总督,整饬当地吏治,整顿铸钱及经济,均得到乾隆的支持,工作很见成效,在朝野颇有声望。乾隆二十三年即改为实授。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授湖广总督,改革湖广地区盐政,乾隆很是满意,清廷决定对其加封太子太保。可以见得,李侍尧入仕前十年,由于其年轻气盛心怀正义,在中央和地方任上都颇有作为,破除了不少弊政,可谓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可是古代社会风气恶浊的官场,为官一久,也难免会被侵蚀变质。李侍尧为官生涯的第一个挫折发生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这一年李侍尧调任为两广总督。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