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棣起兵造反了 但为何当初朱元璋放心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5
转发:0
评论:0
朱棣起兵造反了但为何当初朱元璋放心他?,在众多史料里,朱棣被形容为一个常年来处心积虑,企图谋夺皇位的野心家。但是不容

  在众多史料里,朱棣被形容为一个常年来处心积虑,企图谋夺皇位的野心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当时,他却是诸藩王中令朱元璋最放心的人。

  朱棣篡位成功后,为其篡位寻找“合法性”,对史料大加篡改,比如加上了如“皇太孙”陷害燕王,“燕王”屡受“太祖褒奖”之类的虚假情节。但有一条是可信的,朱元璋生前确对朱棣之器重,皇子中仅次于太子朱标,比如朱元璋那句知名的赞誉朱棣的话语“棣儿类我”,实出自洪武朝末期兵部尚书鲁思俊的个人笔记。

  具体情节是洪武二十一年明军北征蒙古,朱棣率燕军深入不毛之地,大破蒙古军,迫降北元大将乃尔不花,招降五万人。捷报传到京城,朱元璋喜不自胜,对兵部尚书鲁思俊赞道:“棣儿类我”。这段典故也就被鲁思俊收录在其个人文集《西子丛话》中。靖难之役时,鲁思俊已然作古。联想到其曾身为太子朱标以及皇太孙朱允文讲师的身份,可见这段记录的可信性是极高的。而朱棣也再接再厉,两年后的三月,朱棣再次受命出师北征,先破元将索林帖木儿的大军,再乘胜追击,打败当时北元“柱石”哈刺兀。在彼时明朝功勋宿将纷纷遭到屠戮的情形下,横空出世的朱棣,实为大明九边最卓越的“将星”。时人“燕王善战”的评语,诚为实情。

  而战功冠绝诸兄弟之上的朱棣,在当时的诸藩王里,却是个口碑甚好的人,既无秦王的骄横,更无晋王的奢靡腐化,早在洪武九年随朱元璋巡视老家凤阳时,就留心民间疾苦,史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网络配图

  自就藩以来,在其属地爱惜民力,巩固军屯,协助地方官员发展生产,在洪武十八年,二十年两次调拨军队,协助地方府衙兴修白沟河,滦河水利,多次亲临工地“带头示范”,终使当地“灌溉千里”。营建北平城时,动民夫数万,“补恤甚厚”。边境操练演军时,但凡有践踏民田,毁坏百姓财物的行为,一律重金补偿。划定军队屯田范围时,强调“不与民争利”,曾将怀来附近千亩良田让与附近农户,“另择低洼贫瘠之地屯耕”。对待麾下兵将以及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也毫不手软,多次接受乡民诉状,上书朱元璋揭发当地府衙的不法行为,惩治多名贪官污吏。对其军中兵将的扰民行为也毫不姑息,先后重办数名曾追随其出生入死的亲兵。

  特别是洪武二十二年,掌管北平军械钱粮的司谷刘通贪墨事发,朱棣令刘通持刀,与麾下遭克扣的三十名士兵相搏,顷刻间刘通就被剁成肉酱。甚至就在多年后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派大军征缴前,国公徐辉祖就建言:燕王“深得民望,军纪严明,冠于九边,不可轻视也。”

  在洪武朝时代,不仅朱棣属地的官民对朱棣称誉有加,甚至连当时朝中以“忠直敢言”著称的几位“直臣”,对他也赞不绝口。敢于纠劾权贵的监察御史韩宜可,一生揭发权贵重臣无数,却惟独对朱棣推崇不已,其弹劾晋王的奏章里写道:“若诸王以燕王为楷模,凡事以安民俭省为首任,实为大明之福”。太子朱标巡视北方,归来后在位晋王,秦王开脱的同时,也称赞朱棣“四弟安民营边,仁勇兼有,为边陲柱石也”。对于素来痛恨贪官污吏,崇尚简朴,重农爱民的朱元璋来说,这一切自然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网络配图

  但朱棣的目标显然不是做“柱石”,而心怀大志的他,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的,却是他的“不争”。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三年,朱棣两次北征得胜,卓越战功,却只得到朱元璋“宝钞十万贯”的封赏,与他的那位临阵脱逃的三哥晋王无二,然而晋王得赏后却尤嫌不足,时常牢骚满腹,朱棣却毫无怨言,相反屡屡上书,坦言自己“功不及赏”。如此“谦虚谨慎”,自然让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倾斜。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之子朱允文被立为皇太孙,朱棣侦得朱元璋对蓝玉日生不满,遂向朱元璋进言:蓝玉是“跋扈将军,日久将尾大不掉,恐祸及太孙”。终令朱元璋杀心顿起,次年大兴“蓝玉案”,株连数万人。而朱棣却凭此举,既向朱元璋表明了“立场”,彻底打消了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又除掉了日后自己起兵夺权的最主要对手可谓一举多得。

  但纵使朱棣巧妙“表现”,朱元璋也对他器重有加,但在朱元璋眼里,朱棣最终只是个“柱石”,却做不得“天子”,原因正在“棣儿类我”的一句话上,朱元璋对接班人的要求,是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不是自己“刚猛治天下”的翻版。“类我”的朱棣自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而就实力而言,朱棣尽管权镇一方,在当地“深得民望”,其军队也“骁勇冠九边”。但若对照一下孟森在前文关于朱元璋中央与藩王的关系论述,我们不难看到,朱棣的边上,是两个已被“治服帖”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且不说中央以全国治一隅的优势,单是这两个已对朝廷忠心耿耿的藩镇对他的牵制,就令他难有动作。这个“权力的平衡”,若无意外,朱棣是无法打破的。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纲病逝,在令朱棣这个中央的“最大威胁”扶出水面的同时,却也扫清了朱棣起兵的障碍。秦,晋两王的继任者朱尚炳和朱延喜年纪尚轻,防卫蒙古勉强可以胜任,出兵与朱棣争锋却并非对手。两大藩镇对朱棣的牵制不复存在,最终有了“靖难之役”三年的战火连天。清赵翼就曾为此感慨:天佑燕王,祸及苍生。

网络配图

  但对苍生来说,这样的“天意”究竟是“福”还是“祸”,清大儒谷应泰对此却有另类的看法:“靖难三载,虽杀戮甚重,藩镇之患却终消解,倘无此役,任诸侯尾大不掉,唐末割据恐重演也。”此言确有道理,因洪武末年的夺嫡之争而造成的“靖难之役”,其结局虽令建文帝丢失宝座,但篡逆成功的朱棣此后厉行“削藩”,不断解除藩镇的权力,终建成了大明朝的“中央集权”,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否则,若干年之后,明朝很可能演变出唐末五代十国的乱象。靖难之祸的结局,确实是“福所依”。

  但这场变乱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靖难之役后,登上龙位的朱棣为防诸藩王“有样学样”,下诏将九边“藩王”逐一内迁,导致北方防务大损,长城以南明朝防卫蒙古的各类“缓冲地带”逐渐沦陷,蒙古部落日益南下,肆虐大明边关。“土木堡之败”的伏笔即由此而种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将驻扎在开原的韩王朱松及其属下“三万精兵护卫”,尽数南迁至福建,在当地任命部落首领猛哥帖木儿为大明“建州卫指挥使”,世袭镇守。二百多年后,这个世袭镇守的家族,崛起了一个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福兮,实为祸所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皇帝举办头鱼宴命他跳舞助兴他气得起兵造反了
这几天,查干湖的“头鱼”捕捞很火爆,一条特大号的鱼王据说拍卖到了78万!想起来,真是馋死个人。说起“头鱼”,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至少从辽代就有捕捞头鱼的习俗。当然,此头鱼非捕捞的第一条鱼,而是第一网鱼。每年开春不久,便是辽国一年一度的头鱼盛会。打上鱼来后,辽国皇帝往往会举办“头鱼宴”,一则让妃嫔、臣子、使者们尝尝鲜,二则操练一下歌舞,灯红酒绿,其乐融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对头鱼就非常痴迷。天庆二年(1112年),天祚帝再次举办头鱼盛会,二月,“上幸混同江(松花江)钩鱼。故事,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皆朝行在。适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谕之再三,终不从”。这段史料中提到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天祚帝,一个是阿骨打。阿骨打(1068年—1123年)是女真族人。女真族长期生活在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麓的“白山黑水”地区。辽国建立后,国势强盛,在对女真族采取分化(生...
· 卢绾当初义无反顾的跟随刘邦为何最后还是造反了呢
还不知道:卢绾为何要背叛刘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家有时候在纵观历史之后,总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几个人一起打江山的时候,总会拥立其中一个,可能是因为能力也好,实力也罢,总是对那个人心悦诚服。可是等到即将成功之后,却总是纷纷造反。毕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汉高祖刘邦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刘邦称帝之后,时局不稳,八个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竟然超过了汉郡,这让刘邦心生不安。于是也不知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是确有其事,几个异姓王纷纷被冠上造反的罪名。其中,却有一个人安然无恙,他就是刘邦的发小,卢绾。如果说卢绾为什么能逃过一劫,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和其他几个异姓王半路出家不同,卢绾自小就和刘邦结识。甚至,卢绾的和刘邦父亲也都是好友。在刘邦造反以后,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跟随刘邦,自然被刘邦倾心以待。不过到了后来,卢绾还是造反了。但当时刘邦与他的关系好到何种地步...
· 朱元璋也曾犯大错?当初他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根据其死前的遗诏,其孙子朱允炆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可惜的是朱允炆上位后仅仅四年,其皇叔燕王朱棣就以靖难的名义攻打入皇宫,最后他在战乱时于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网络配图史学家大多认为,如果当初明太祖不是一意孤行地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是给朱棣,那么明朝百姓可免于遭受4年战乱之苦,朱允炆可能也可以在某一封地过上平静安稳的一生。朱元璋对原配马皇后情深意切,连带着喜欢她所生的嫡长子朱标。朱标被立为太子时只有13岁。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在位的时间太长了,加上朱标身体不好,他最终未能顺利以储君身份即位,于1392年病逝离去。他抱病期间,儿子朱允炆伺候左右,十分尽心,让朱元璋开始注意到这个孙儿。网络配图太子死后,储君位置虚空,朝廷里大臣纷纷进言要早日立储君,朱元璋也知道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但迟迟下不了决心。当时,朱元璋的在世的...
· 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
导读: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紫禁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故宫,它坐落于我们首都北京,可是你知道吗?明朝之前我们的首都并不在北京,而是明朝皇帝朱棣把首都改迁于北京的,他在北京建立了紫禁城。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建文帝四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网络配图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
· 朱元璋若不杀此人,朱棣绝不敢起兵造反更没机会称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为了能够让大明江山更加稳固,子孙后代省点心,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平均每天处理几百件国事,他病逝前曾说道:“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奈何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在37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相当伤心,就将朱标的长子,及皇太孙朱允炆立为继承人。考虑到其他藩王可能会威胁新皇帝的地位,朱元璋死前留下遗诏,在新皇帝登基的三年内,各藩王不许进京,只能留守在自己的封地。另外,因害怕孙子朱允炆以后镇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朱元璋就除掉了不少人。然而,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仅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四子四子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且建文帝从此就了,如同人间蒸发一样,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朱元璋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从某方面来说,朱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