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臣为何最后竟然被诛十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他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臣为何最后竟然被诛十族?,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一般都把犯了罪的大臣诛九族,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不少,但是明朝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一般都把犯了罪的大臣诛九族,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不少,但是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却被诛了十族。他就是方孝孺,也是史上唯一一位。

方孝孺,字希直,号“缑城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后拜宋濂为师,颇受宋濂器重。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后升任文学博士。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

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其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之处。

网络配图

方孝孺的仕途始于洪武皇帝朱元璋,他的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

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

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呵呵,好在朱元璋还一个好记性。否则,那里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辉煌,又何来其被“株十族”的下场?人生之祸福,真说不清。

建文初,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又“值文渊阁”。无疑是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朱棣“靖难”之时,方孝孺自然愤慨,“诏檄皆出其手”,以他之文采,写这种文章,一定是非常好看的。

网络配图

但是,他在处理朱棣叛乱的过程中,却有着极大的失误。具体表现有三件事情

1、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时,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背上杀叔父的名头,所以朱棣一路高歌,从来没有受过伤。

2、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已有人向建文帝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3、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就是李景隆开门迎接朱棣,建文帝大火中不知所踪。

网络配图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文武百官都投降,唯有方孝孺不降,燕王命他写榜文诏告天下说:“燕王为保护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方孝孺写的却是“燕贼篡位。”燕王大怒问:“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答:“灭十族又如何?”燕王听罢大怒说:“好!我就灭你十族。”但转念一想,只有九族,哪有十族,想来想去,他有老师学生,就算上一族吧!结果牵连无数,共杀八百人,是历史上最大的惨案之一。

方孝儒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受到人们的尊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臣为何最后竟被诛十族?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一般都把犯了罪的大臣诛九族,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不少,但是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却被诛了十族。他就是方孝孺,也是史上唯一一位。方孝孺,字希直,号“缑城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后拜宋濂为师,颇受宋濂器重。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后升任文学博士。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其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之处。网络配图方孝孺的仕途始于洪武皇帝朱元璋,他的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
· 溥仪身边的忠臣竟然是这个洋人
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曾经对他的宫廷生活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那些在溥仪眼中顽固不化的满清遗老们,都被溥仪一一记叙评价,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人就是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和那个与日本人关系极好的郑孝胥,这两个人是最典型的对立派,也是新旧思潮最为典型的人物。陈宝琛恪守康雍乾盛世的辉煌,而郑孝胥则是个典型的投机分子和现实派,利用日本恢复大清,但是这个人就是因为脑子太活络,所以最终才吃了亏。但是总体来讲,这两个人都是溥仪的左膀右臂,但是却算不上溥仪的忠臣,为什么呢?因为陈宝琛这个人的原则性很强,虽然对于皇帝的权威他极力的维护,对于大清怀着一颗耿耿忠心。但是他很有民族意识,对于日本他始终是排斥的态度,所以当郑孝胥鼓动溥仪到东北依靠日本人的力量图谋再起的时候,陈宝琛极力反对,乃至于溥仪几次宣召请陈宝琛到东北,都被陈宝琛婉言拒绝。从这一点来说,陈宝琛并不是一个是非不分的愚忠分子,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
· 历史上谁被诛九族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丞相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掌握在李善长手中。之后,他的儿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为驸马,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淮西集团势力的日益膨胀,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对他颇存顾忌,于是在洪武四年,以年高有病为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年五十八岁。其实,朱元璋早就有意撤换李善长,还曾经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朱元璋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朕将令卿为右相。”刘基连忙顿首道:“臣实小材,何能任相?”可能刘基预料到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必然会受到排挤,故而坚决不肯任相职。朱元璋又问:“杨宪...
· 谁被诛九族?中国历史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丞相
历史上谁被诛九族?中国历史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丞相,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族诛的一种,从古代族诛的实际情况看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那历史上谁被诛九族了呢?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中国历史最后一个被诛九族的丞相。网络配图云奇身为内使,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严峻,多讳言此事...
· 白起竟然是芈月的弟弟最后为何被迫自杀?
芈月在救下白起后,白起就一直追随芈月,以至于后来白起为芈月争天下打下基础,甚至白起更是为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打仗,而白起和芈月就以姐弟相称。网络配图白起一生功勋赫赫,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从而决定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分水岭。这样一位非凡的将领为何也是和诸多后世功臣一样为何却是没能善终呢?将白起留下最有名的一战是在公元前261年开始的长平之战,这一战秦国赵国倾国而出,历经数月前后都更换了主将。不过赵国是换的赵括,秦国换上的名将白起,结局是白起战胜赵括,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岁小的兵士回赵国报信。网络配图史学家做出过统计白起一生几次重大的战争中: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攻韩魏歼灭30万。白起终身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在整个战国时期,这一数字占秦国对六国战争杀人的一半之多。在最辉煌的时刻长平之战结束的第二年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