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自古文人多磨难,为何统治者总爱拿文人开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9
转发:0
评论:0
自古文人多磨难,为何统治者总爱拿文人开刀,张居正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要的自我挽救行为,尽管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成

  张居正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次重要的自我挽救行为,尽管这次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在张居正变法期间,曾对全国各地的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封运动,以至于其间几乎无书院的存在,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普及教育是一件大好事,“宰相之杰”张居正为什么就这么反感呢?与此同时,张居正还杀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何心隐,这又是为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书院的存在已经影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书院所传播的理念与张居正变法的理念背道而驰,张居正作为摄政者,必须采取查封全国书院的行动,以统一改革思想,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铁腕之下,书院荡然无存。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网络配图

  客观的说,明末的思想风气较之唐宋显得比较浮躁,注重于“务虚”,特别是王阳明所宣传的“心学”已经成为了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的思想,至万历以后,空谈之风日盛,提倡心外无物,不假外求,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在学问上下工夫,士大夫们整天热衷于开座谈会,搞辩论赛,形成了完全脱离追求客观真理的氛围,导致书院讲学之风兴起。

  这与张居正变法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而且可以说是对张居正所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考成法的质疑和挑战,这是不允许的,考成法就是用政策和制度约束官员必须做实事,如果士大夫不接受考成法的监督,张居正的改革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注重民生、实事求是的做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必须成改革主旋律,书院讲学的风气显然与此格格不入。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我们知道,张居正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喜欢务虚空谈,更不喜欢讲学座谈,改革需要的是切实的做出政绩,按张居正的做法,就是要必须符合考成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达到KPI考核,绩效标准达不到,你这官恐怕也就当到头了。

  然而,这却引起了广大士大夫的反对,书院是他们讨论学问,交流思想,传播政治理念的重要场所,查封书院,就意味着封闭了言路,用现在的话说叫禁止了“”,甚至包括内阁次辅吕调阳也对张居正的行为表示不满,再大的反对也挡不住权力的力量,万历七年正月,作为摄政者的张居正正式闭锁书院,据说全国有六十四所书院被迫关闭。

  ▍张居正改革指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网络配图

  明末书院林立,非常有名的书院有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龙城书院等,大量的士大夫都非常喜欢在各大书院讲学,而且都是为了宣扬阳明心学,而何心隐便是当时泰州学派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论对于当时的张居正是极为不利的,于是张居正只得利用权力杀了他。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和目的就是富国强兵,而改革初期,多数的士大夫流于空谈,认为富国强兵并非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之道,而是“聚财”“敛财”的借口,对张居正的改革不屑一顾,他们嘲讽张居正说:“吾辈谓张公柄用,当行帝王之道,今观其议论,不过富国强兵而已,殊使人失望。”张居正对此报之一笑说:“过誉我矣! 吾安能使富国强兵哉!”这种议论多了,对改革自然是不利的。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张居正强调:“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这在那个言必称孔孟的时代,提出不体察民情,便是学业不到家的特殊见解,大大突破理学的禁锢,他自憾位居高官,对民间猥俗犹如隔岸观花,不如底层下属了解民间疾苦,要求当官的、做学问的走出衙门和书斋,面向实际,把治学理政与解决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这对陈腐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大触动。

  诸如何心隐这样的人,在书院里讨论了很多政治问题,特别是关于张居正的改革,对朝政指手画脚,又因为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太大,就有不少人依附他们的理念,导致形成“务虚”的社会风气,而要顺利进行改革,这种社会风气是要不得的,必须扭转这种不良风气才行,于是,张居正采取了比较激进的举措,利用封闭书院的行动,无疑是向世人特别是士大夫传达了一个讯息——一切都要按考成法来,不要想着吃大锅饭了!

  ▍张居正五十大寿,宴请朝中大臣,醉翁之意不在酒,乃为惩治贪官。网络配图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执政官员就是书院的成员,比如内阁次辅吕调阳就是比较喜欢讲学的,于是,书院经常集结在野人士,发挥出“遥控时政”般的强大实力,如果说张居正封闭书院的目的,在于不让其干涉朝政,不让其影响变法,这是明面上的,还有一层不可言喻的,那就是避免官员之间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结党。

  如果说在张居正这个年代,书院还只是用来讲学、传道的话,那么从大明王朝以后数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张居正闭锁书院是有先见之明的,书院果然成为了一些政客结党的场所,而且形成了明末著名的党派——东林党。

  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晚明史,东林党人为拯救大明江山,以书生之力披肝沥胆,奋发图强,诸如前期的顾宪成、左光斗、高攀龙,后期的黄宗羲等人,必须肯定,在道德层面上,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人的高尚气节是值得学习的,然而,继续“务虚”的作风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其实通过东林党人自己所编写的书籍可以看出,在后期部分士大夫已经明白了求真务实的道理,比如陈子龙曾编写过《明经世文编》,顾炎武编写《天下郡国利弊书》,黄宗羲编写《明夷待访录》,就是总结明末的经验教训,希望后人能做到经世致用。

  随着党争的复杂化,东林党、浙党、楚党、阉党等相互攻击,东林党中也有一些政客丧失节操,毫无廉耻,只顾及自己的政治利益得失,而抛弃国家民族大义,导致整个朝廷政局混乱不堪,这实非江山社稷之幸!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古代皇帝们为何总爱拿功臣开刀?
导读:皇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刘邦如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赵匡胤还好点,杯酒释兵权放了这班老部下。那么他们为何要拿功臣开刀呢?仅仅只是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吗?“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网络配图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
· 从自恋到互虐: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
没有认真考察过外国文人的命运,不太好说外国文人有没有什么宿命。不过对于中国的文人的命来说,凡翻上过几页中国的书,便会发现中国文人一些有趣的东西。譬如,互虐与自恋。关于互虐,早在若干若干年前,就由那个魏文帝说了——大约就是那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吧。文人相轻,上古的不好说(据说上古还没有发明“相轻”一词),但是从“焚书令”的制作、颁发、实施开始就有了吧。与秦始皇比,李斯恐怕应算是一个文人吧,只是与普通的文人比,李斯当上了始皇的谋士罢了。不正是有了李斯的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建议,当时的中国轻而易举地将百家争鸣变成了。这样,才有了与此相关的两千多年历史的斑斓多姿的画面。譬如蔡邕与王允的故事,不过是这一历史长卷中有点起眼的画面而已。董卓用蔡邕,是蔡于董的朝廷里有用,而且蔡已经对董缴械投降。关键还在于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已不太可能对董的当政提出什么有力的挑战了。但蔡邕对王允就不一样了。蔡的名气与才...
· 自古文人多风流,纪晓岚也不例外
《铁齿铜牙纪晓岚》一剧让大家认识了一个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时常弄一些诙趣小手段玩弄权臣和|的纪晓岚。在电视里他是一个光棍,但是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自古文人多风流,纪晓岚也不另外。历史上的纪晓岚作为大学士,也是妻妾成群的一位风流人物,根据考古发现,纪晓岚有一妻七妾,纪晓岚的妻子并不姓杜,而是姓马,所以杜小月只是纪晓岚的一个小妾而已。很难想象电视里的单身汉和现实有这么大的差距,其实想纪晓岚这样的才子,风流不羁往往是他们的天性。战国时的宋玉、汉朝的东方朔、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刘永,这些都是经常出入烟花场所的人,所以纪晓岚的妻子为了避免纪晓岚出入烟花之地,为他找了这么多小妾,在当时也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最小的妾只有13岁而已,这放到今天就连初中都没读完,不过在当时这个年龄正是豆蔻年华,有可能是这些文人的最爱吧。
· 文人
概念文人是指儒家文化圈中传统的知识分子,是具备一定文学修养的作家、诗人,又称为墨客、读书人、书生、雅士等,当中“文人墨客”两个称谓常合并在一起。除了知识、学问外,文人还兼有艺术修养,如琴棋书画等。价值观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故此文人的理想是当官(士大夫);而“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出自宋代范仲淹,意思是即使不能救国,至少也能救人。负面评价清初顾炎武厌恶“文人”,常引宋人刘挚之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参见名士儒生书生(朝鲜)士大夫文人画
· 为何赵匡胤最看不起文人,却又为何让文人生活精彩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朝的社会是进步的,它将封建社会向前狠狠地拉动了一步。但是,它在军事上面的保守,又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保护这么先进的文明,所以,宋朝被野蛮的金、蒙灭亡了。宋朝的这一现象是由它们的特殊国策——“右文抑武”决定了的。抑武,并不是轻武,轻武是不重视,而抑武是打压,所以宋朝的军人是很悲催的。然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却是军人出身,他也是靠武力发动政变夺得天下的,从他的内心来说,他是很看不起文人的,因为在五代乱世,都是拳头说了算,没有人能通过嘴巴就能让别人臣服,所以,赵匡胤是一个很铁血的君主。然而,赵匡胤又为何要制定“右文抑武”的国策,放纵那些他讨厌的文人呢?这得从赵匡胤的人生经历说起。赵匡胤从小在乱世中长大,接触的都是些在刀口上舔血的粗人,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军人,赵匡胤就是凭借着能打被郭威看中的。后来赵匡胤又同样凭借着能打被柴荣看中,才在柴荣手下一步步打出一片天地。在赵匡胤心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