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红楼梦里的葬礼反应出我过古代的葬礼习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0
转发:0
评论:0
红楼梦里的葬礼反应出我过古代的葬礼习俗,红楼梦葬礼也是红楼梦的一大景观,其中有贾母、贾敬、秦可卿的大丧仪和尤三姐的小

  红楼梦葬礼也是红楼梦的一大景观,其中有贾母、贾敬、秦可卿的大丧仪和尤三姐的小丧仪。贾母、贾敬、秦可卿三人都属于有威势的主子的范畴,尤三姐,虽然也是主子,但属于被排挤的对象,丧仪简单,而金钏儿、晴雯、司棋和鸳鸯,都是丫鬟,属于死而无仪,因此也就可以省略不谈。红楼梦中葬礼民俗颇多讲究。

  先说贾母。贾母故世以后,立即:“从荣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时竖起,上下人等登时成服。”而贾敬在玄真观故世以后,贾珍将他的灵柩移到宁府之前,贾蓉骑马飞至其家,“忙命前庭收拾桌椅,下隔扇,挂孝幔子,门前起鼓手棚,牌楼等事。”把门打开,糊上白纸(见注),可以理解,其余的“下隔扇”之类蕴含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人故以后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不可以接受日、月、星三光,因此或者将灵柩停于室内,或者将灵柩遮盖起来。在清代,北京的规矩是,在这个时候,丧家往往要请棚铺搭棚——白棚,即办白事用的棚子,以别于办喜事的红棚。贾母去世以后“孝棚高起”便是这个意思。搭棚的目的,当然还有实用性,以便接待前来吊唁之人。

网络配图

  白棚的材料主要是杉篙与席箔。季节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冬季是暖棚,夏季是凉棚。在形状上,有起脊和平顶两种形式。起脊者可以是一殿一卷,将前后两院遮罩起来,即灵堂的院子处于殿的位置,前面的院落则处于卷下。如果丧居是三层院子,则是一殿两卷,如果是四层院子,便可以搭出一殿三卷的形式。这样的棚不仅遮风避雨,而且状如殿宇,宏伟壮观,非一般人家可用。荣府从大门到正堂,至少有两进院落,因此贾母的孝棚应该是一殿两卷,但此时的荣府已经势弱钱微,为了节约很可能是起脊无卷的形式吧!

  当然,如同贾敬身后的丧仪那样,鼓手棚与牌楼还是要搭的。牌楼位于大门之外,采取过街牌楼的形式。也就是说,大门之外是过街棚,棚的两侧是牌楼。牌楼或为一门,或为三门。而鼓手棚一般设于大门外,秦可卿故后,“会芳园的临街大门洞开,旋在两边其了鼓乐厅”,便是此意。

  而这三样——白棚、鼓手棚与牌楼,在起灵之后,都要立即拆掉,贾政将贾母的灵柩请到铁槛寺时,家人“林之孝带领拆了棚,将门窗上好,打扫了院子”,便是这个习俗的反映。然而,“拆棚”,可理解,为什么还要“将门窗上好”,这二者是什么关系?联系贾珍为其父贾敬请灵“下隔扇,挂孝幔子”便好理解了。

  我国的传统民居,明间外部的隔扇均是一樘四扇。贾母所住的五间上房明间也应该是这样。平时两扇固定不开,只开启中间两扇。但是门洞仍然嫌大,不仅开启不便,也不利于防热保暖。为此在中间两扇隔扇门的外侧贴附一层帘架。帘架里面安装横披和余塞,中间装一扇单扇小门,称风门。帘架的主体是边梃,上部是荷花拴斗,是荷叶墩,边梃便固定在这二者之间,因为可以在上面悬挂帘子,故有帘架之称。这些构件,包括隔扇、风门都是通过插销固定,拔掉插销,全部可以拆卸下来,谓之“打帘架”。

  旧时的风俗是,亡人的灵柩如果放在室内,其前脸必须放在风门的位置上,为便于出入,就要把风门、帘架、横批、余塞以及外侧的隔扇拆掉,用《红楼梦》里面的表述就是“下隔扇”。而在灵柩请走之后,当然还要把这些构件重新装上,也就是将“门窗装好”。这便是下隔扇与装门窗的含义。

网络配图

  当然,还不仅于此,亡者如果是旗籍,在灵柩的前面还要安放一张灵床,灵床有靠背,铺设红色寸蟒锦褥,通俗讲便是红锦大座椅,亡者遗像便立于其上,而这个位置恰好位于房屋的前檐里面,其外要搭有一座有三个门洞的灵龛,即《红楼梦》中的“挂孝幔子”。左右灵门悬挂白色帐幔,中央灵门安放供桌,设摆闷灯、五供和高脚碗。五供包括一尊香炉、两只花筒和一对蜡扦,闷灯位于五供之后,状如单层宝塔,灯门朝向灵柩。

  而在五供和闷灯之间是高脚供碗,上面摆放祭祀的食品。供桌之前,放一张矮桌,其上放锡制的“奠池”“执壶”与“奠爵”,以备吊客“奠酒致意”。如果是皇帝奠赐或者尊长致奠,便将矮桌撤掉而改设高茶几以便立奠。汉人则不设矮桌而设高茶几,备好香炉、燃炭、檀香,以备吊客致奠之用。在矮桌或茶几之前设白色拜垫,上罩红毯,丧家以示谦逊,而由来宾自己揭去红毯,跪在素毯上。在贾母的丧仪上,那些晚辈吊客,大概也会自己掀起红色的毯子,而向贾母的灵柩叩拜吧。

  在清代,妇女致奠都在灵龛之后,灵柩的后面,丧家的女眷则跪在右侧还礼。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红楼梦》里面的凤姐在祭奠秦可卿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凤姐缓缓步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珍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得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在清代,灵前往往设有细乐,乐器有小锣、小堂鼓、横笛,吹奏《哭皇天》,谓之“清音”。“只听得一棒锣鸣,诸乐齐奏”便是这个意思。按照当时的规矩,当吊唁的来宾进入大门时,门外的鼓手棚便开始吹奏,通知回事人员做准备。具体做法是,男客三声鼓加吹大号,女客两声鼓加吹唢呐。接着,大门的云板连敲四下,二门的錪也随之击打四下——四下为哀音。而吊唁的来客进入内门时,回事人员已经在前头飞跑,高声呼喊:“某老爷到”“某太太到”。来宾如果有祭品上供的,要先供一杯茶,之后致奠。由此推想凤姐吩咐“供茶烧纸”,是应该带来祭礼的。而在这之前,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来祭礼派人送来”,便是这个意思,礼物如果多,还要把礼单呈上,所谓祭、礼双行,而回事人此时必要高喊:“呈礼上账您呐!”

网络配图

  知晓了以上种种,倘若凤姐从会芳园的临街大门进入,假设是这样,来到登仙阁秦氏灵前,那么这一路,从鼓手棚——此处称鼓乐厅,应有门吹,各种乐器跟随凤姐的行踪自然也会渐次响起。但是,凤姐是从宁府正门进入的,因此没有门吹之事,但清音总是有的,由此玩味凤姐在这种语境之下的“放声大哭”,便可以掘发出许多时代与性格内涵。

  回想第十三回之中的凤姐“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的确辛苦劳累,但凤姐却十分得意,因为“威重”而“令行”。对凤姐这样的人,或类似凤姐这样的人,巾帼可比须眉,这样的丧仪是不可以错过的,“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真是活灵活现地雕画出此时的凤姐,这样一位女性,怎么可以立在那里给秦可卿上香?当然不会,而对于“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堂客来往,也不迎会”,这样的描述,也就会更加可以理解,权力原来是可这样的,又怎么可以不是这样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基诺族怎么举办葬礼?基诺族的葬礼习俗
在丧葬方面,基诺族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公共墓地。这个墓地是固定的,不分等级,坟墓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死者的脚一定要正对着杰卓山那方,意为让死者爬起来就可往祖先住过的地方去。从墓地通往正路上的一段,基诺族从不刈草修路。说路好走死的人就会更多。在基诺族中,一般死了人,除老人外,均为当天埋葬。基诺山的各村寨办理丧事时也跳丧葬舞。目的均是帮死者与鬼打斗,好让死者顺利地去祖先所在的地方。盖土后在上面搭一草棚,象征死者的居室。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族汉文献记载史于清代。据考,因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山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砖城,带“马步兵丁五百名”驻守。但六年之后,因瘴气厉害而裁撤,委任基诺族头目为攸乐土目,管理基诺山区。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对基诺山已实施统治,传说傣族召片领曾拜认过司土寨的...
· 水族的葬礼是怎样的?又有何民族习俗
水族人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使他们格外注重丧葬仪礼,并在丧葬过程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习俗。水族的丧葬过程比较复杂繁纷,其主要程序包括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个阶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点。老人辞世后,家人要速派村寨里的小伙子,四出向亡人的亲戚朋友报丧。报丧的目的,既为让亲友有个精神准备,并速备下香烛、鱼、糯米、酒、布、钱等吊丧用物。同时,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忌荤举哀棗除了鱼类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类。遗属还要将逝者铺床用的稻草和穿着过的旧衣服,搬到寨外烧掉。这一名叫“烧老窝”的习俗,说是让烟火之神将这些用物带给亡灵使用,实为一种消毒清洁的卫生习惯。即使有些要留用的东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烟火薰燎薰燎。这一来,就算结束了死者的人间烟火生活了,不会将不吉的东西传给子孙后代了。与此同时,家人要赶忙烧温水来洗遗体。据说,只有洗干净遗体,没有臭汗味,才能魂归祖地,与阴间的福...
· 秦可卿的葬礼:为什么秦可卿的葬礼隆重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中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秦可卿只是养生堂秦业的养女,但是却嫁入公侯之家.其二,嫁入贾家之后合族上下的同声赞美,可谓是性格风流的得意之人,其三,也就是最大的争议的一点那就是秦可卿的葬礼了,那么,秦可卿的葬礼到底如何呢?网络配图书中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这里的“白漫漫人来人往”是指穿孝的人非常之多,而且在祭吊的四十九天里天天如此。按照中国的传统,只有小辈人给老辈人穿孝,而秦可卿在贾府辈分最低,那么这些穿孝者是何人?第十四回写道:“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这说明宝玉原本是身穿孝服的,但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哪有叔叔给侄媳妇穿孝的?这也是不符合我国的传统的。书中还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花簇簇官去官来。”所谓“花簇簇官去官来”是指穿官服来吊唁者非常之多,而且这四十九日每天都如此。但是官服是不能随便穿的,...
· 红苗人的葬礼
红苗人的葬礼红苗人的葬礼,如今已经慢慢的退去原有的原始行为方式,大多已经被汉人同化了,保留下来只是一些表面化的丧葬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红苗人的思想也解放了,担架抬尸这一古老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存在了,超渡亡人的葬仪依旧保留下来,过程繁琐异常。安葬前后由沐浴、整容、着装、报丧、入殓、守灵、出殡、退魂、烧绳、复山、祭祀等过程。在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之际,亲人将其抬至火坑边临时的铺睡,立马派人“赶信”,通知老人的亲人子女到堂“侍后”,也就是量老人的后事料理。当开始断气时,置一盆于床前,烧落气纸钱,焚香三柱,其膝下大儿子将其扶坐于铺,扶之落气,也叫“接气”,子嗣接上气了,后继有人,发财发富一说。落气后,亲人始哭,且鸣火药枪三响报丧,为使之瞑目,随即按死者眼皮,并将双手握成拳头,两足伸直,且幼两个长者去水井取水为死者沐浴。取水时,丢几文钱于井边,烧香纸后在取水,以示将钱买水,随后由孝子替死者洗身。取...
· 珞巴族葬礼怎么举办?珞巴族的丧葬习俗
珞巴人死后衽土葬。人死后,先换上新衣或干净衣服,再把尸体弯曲成坐状,蒙上单子,用绳捆扎好,放在右侧门后,头西脚东,象征跟着太阳去了。在死者身边放置其生前用过的衣物用具、弓箭和装饰品。尸体在家停放二三月,每餐要摆供祭品。发丧要请人卜鸡卦,择吉日。凡丧家都要杀一头牛待客,但要留下牛头和一些牛肉。近亲和村中人要送一些酒和玉米面表示吊唁。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为死者送葬。死者由亲属背靠背地背到墓地后,挖掘一丈深的墓穴,穴底垫放旧衣服,再将尸体头西脚东放下去,解开绳子,拉直尸体。然后在穴口安一木门,再填土堆成坟头。坟头下栽一个木叉,叉上挂放新杀的牛角、弓箭和一个竹篮,篮内盛放所供祭品。尸体出门后,家里要清扫一次。送葬前后,要请全村人吃饭。葬后三天,家里再清扫一次,全村又停止劳动一天。再过三天,家里再清扫一次,全村再停止劳动一天,表示对死者的。埋葬后一个月,分居的儿子、出嫁的女儿和亲戚,要自带酒、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