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取经师徒怎么撕得不难看 唐僧不曾驱逐猪八戒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5
转发:0
评论:0
取经师徒怎么撕得不难看唐僧不曾驱逐猪八戒,孔子七十二徒,彼此间的言行,可能是最早的师生关系描述,既有“春服既成、浴乎沂

  孔子七十二徒,彼此间的言行,可能是最早的师生关系描述,既有“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和融,也有“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都算是关系模式的范本。师与徒,虽然不在“五伦”当中,但因了“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又因了“亦师亦友”的交往实践,故大致可类“父子”,而稍及“朋友”之伦。儒家给这两伦定出的基本准则是“父子有亲”、“朋友信”,父子一伦,首先强调的是“亲”。

网络配图

  儒家社会的行为规范中,讲究名实相符的阶层、界线的划分与规定,讲究“不逾矩”。一般朋友,与“通家之好”的朋友,就完全不同。和一位朋友相契投缘,人品、家世都了解了,以至带上门见父母,且“出妻、子相见”,就是通家之好,与一般朋友就不一样了。小则通姻亲,大则济危扶颠。若友人身后贫弱,还得治其丧,经济其家。故亲密二字,不可随便担当。

  师徒如父子,亲密是首要条件。由于亲密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与道义,故师徒之间彼此相择,就不得不慎重。学生选择老师,多是对其学问、道德文章的向往、尊重,而老师选择学生,似乎就更看重学生求学的诚意、意志,及人格品行等,才与学倒是第二要紧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就是学生的这种诚意与尊师之道。

网络配图

  儒家人伦为各种关系描画了理想形态,但世事难料,人心难测,简单的准则下,各色的人生,如何避免冲突,起冲突了如何解决?儒家的一贯态度,“形而上学”、“君子不器”,没有答案,只能遵照基本原则去揣摩和实践。我们也只能从文字留下的一些事例中,总结一下这种古典伦理关系的审美守则。借用一下网络语言,也可叫“如何撕得不难看”。

  正史中的师生关系,往往都是正统、典范的类型。而冲突之类,则要于文集、笔记、小说中多留意了。人们一般会先设为人师者,无论是学问、人品,还是胸怀、气度,以及人情练达、处事得当,总要高学生一个道行。所以,看笔记小说里记载的师徒关系,往往就是:“各种蠢笨顽劣,总能遇上一种慈悲为怀。”

网络配图

  遇到蠢笨的学生怎么办?骆玉明先生有篇妙文叫《猪八戒买棺材》,说《西游记》中,意志不坚定的猪八戒,一遇师父被妖精抓走,就提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口棺材送终。”这类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学术能力一般,判断又往往失误,以致举动乖谬,贻笑大方。但唐僧曾经怒逐孙悟空,却不曾动念逐猪八戒。要之,猪八戒买棺材虽然蠢笨乖谬,却是念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义,要为师父善后,孝心可嘉。以父子之伦的要义看,实是合乎规矩,所以唐僧都是骂骂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被贬凡间?猪八戒陪唐僧取经的真正目的
导读:《西游记》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一部普通的神魔小说,很多人会奇怪这部小说为什么会跻身四大名著的行列。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没有真正读懂西游记的隐喻信息。如果你相信小编不是阴谋党,那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西游记》的黑暗面。网络配图之前得文章中小编有提到,《西游记》虽然以佛教为主,但是佛教也分很多门派,各门派间明争暗斗的不亦乐乎。如来是佛教一个分支的代表,而另一派别则是古佛派。代表人物是燃灯古佛,菩提老祖(孙悟空的师傅)。下面进入正题,来聊聊猪八戒取经的真实目的。猪八戒在西游记里是一位憨态可掬,笑容满面的人(猪?)。在为神处事上他圆滑多变,深得唐三藏喜欢。虽然他离间孙悟空、唐三藏,可是孙悟空对他又爱又恨。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猪?囧)为何会沦落到在佛界担当一个净坛使者的职务,要知道他在神仙界可是一个元帅。在唐僧师徒中,唐僧是遭贬的佛界弟子,凭他是如来弟子可是开罪如来之后转世也历经磨难,父被杀!母...
· 唐僧取经路线怎么样的?
《西游记》讲的就是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先不说《西游记》中存在的神话成分,因为历史上确有“唐僧取经”的事情,他就是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线就是玄奘法师当年所走的路线。据悉唐僧取经路线有十万八千里的路途,而且在地图上显示的唐僧取经路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个近乎是半椭圆形的形状。十万八千里,按照古代和现在的比例换算一下,唐僧走了整整五万四千公里。绕赤道一圈约有四万公里。其实从地图上看唐僧的目的地就在亚洲,路途并不是很遥远,走直线的话并不需要有十万八千里的路程。看着唐僧取经路线,广大网友好奇唐僧为什么舍近求远,不直接从或者云南进入印度。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唐朝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世界地图,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只是“天圆地方”,所以唐僧不走直线而千里迢迢绕远路进入印度也是情有可原。而且在唐朝时期,和云南很多地方都是未知的区域,人迹罕至,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
· 真实的唐僧取经-玄奘西行
原文标题: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与他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1)本文摘自:《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作者:刘博杨柳,出版:花城出版社2011.2《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说,这本成书于明朝中叶的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普及度超过了其他三部名著。书中所描述的几个典型人物--机智多变、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幽默、爱耍点小花招的猪八戒,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经、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几乎是家喻户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小说《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西天佛祖如来那里取得真经的故事。由于历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难免会将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混为一谈。事实上,神话小说...
· 唐僧取经其实是偷渡出国吗?
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担心...
· 唐僧取经其实是偷渡出国吗?
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担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