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伯温是真的心灰意冷 还是真的喜欢做个隐士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4
转发:0
评论:0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刘伯温功成名就之后,就远离朝廷而归隐江湖,做了个逍遥自在的隐士。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一位专家的解读。网络配图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职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于是辞了官。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却还是看不开,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去做了。刘伯温1358年第三次辞官,是因为一度被升为五品,又被降为七品,还被剥夺了参与军事的资格,才愤而辞官的。也幸亏有此辞官,才后来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网络配图刘伯温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虽然刘也属于朱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刘伯温肯定是极其失落的,再加上当时已经六十岁,眼见着继续下去也没有指望...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刘伯温功成名就之后,就远离朝廷而归隐江湖,做了个逍遥自在的隐士。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一位专家的解读。

网络配图

  刘伯温第一次辞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县长之后,嫌官职太小,没有提升的机会,又与同僚关系不好,于是辞了官。1349年,第二次辞官是由于他越界举报其他官员受到上司责问不得不辞官。尽管有过两次辞官的经历,却还是看不开,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荐他去做“平乱”的官,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去做了。

  刘伯温1358年第三次辞官,是因为一度被升为五品,又被降为七品,还被剥夺了参与军事的资格,才愤而辞官的。也幸亏有此辞官,才后来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网络配图

  刘伯温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

   虽然刘也属于朱的开国元勋之一,却没有想到只被象征性地补充封在了最末一位,刘伯温肯定是极其失落的,再加上当时已经六十岁,眼见着继续下去也没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迁,于是想试一试辞官这一招,看看朱元璋会不会因此而特别挽留他而给他加官,没想到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来了个顺水推舟,让他回家了。

网络配图

  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分析的出,刘伯温其实是不喜欢做隐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伯温传——谁是真的齐桓公
?刘伯温的眼界只限于南方,他目力所及处只能看到石抹宜孙。如果他能再来次大都之行,路过中原时,他就会看到一位身高七尺、长眉遮住眼睛、左脸上有三根长毛的壮汉。这个人叫察罕帖木儿,武侠迷会告诉你,他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父亲,张无忌的老丈人。他才是那个时代货真价实的齐桓公,再确切点说,是个如假包换的元王朝的中兴名将。如果不是察罕帖木儿,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差一点就成功了。察罕帖木儿祖籍北庭(在今新疆),他的祖上后来到中原做官,所以,察罕帖木儿就成了颍州人。察罕帖木儿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训练,后来还中了进士,就给自己起了个汉名“李察罕”。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在察罕帖木儿的老家颍州革命,如风卷残云一样,江淮方面全部沦陷。中央政府组织征讨部队,但成效甚微。如果手边有张地图,打开它,我们就会发现察罕帖木儿所居的沈丘(今安徽临泉)距离刘福通的革命地颍州仅百里之遥。也就是说,按当时刘福通的军力,必然会把...
· 元朝真的是被抹黑?是被人篡改还是真实这样?
为了能和教科书唱反调,给元朝定期翻案已经成为了一些大V的习惯。他们把元朝描绘成了一个老百姓很自由,可以随意喝酒唱歌,知识分子能够写元曲,满满的文艺范王朝。短命的原因绝对不是元朝统治者不开明不努力,而是因为遇到天灾和瘟疫。这些很为元朝惋惜的大V可能不知道,他们在元朝初期,也就类似儒生的存在,只能排在社会第九级,俗称老九,也就比乞丐高一点。元朝的统治到底好不好?首先,元朝对于蒙古贵族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毕竟这是第一次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完全统治当时的中国。蒙古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那就是搜集各种工匠。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蒙古人就不会杀你,还给你饭吃,但前提是你必须有用。所以元朝的综合技术并没有退步。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贵族以及士大夫所使用的物品无不精益求精,其工艺水准并不比宋朝差。比如元顺帝就不但在皇宫内让宫女传七彩琉璃制成的衣服玩欢喜佛COSPLAY,而且还...
· 夏朝真的存在吗?商汤灭夏是传说还是史实?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禹传位启,启传位太康,后历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后一位大王。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
· 杨广“弑父”是真的还是被抹黑了?
杨广“弑父”,千百年来史学界颇具争议。大业十三年(617年)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列举了杨广十大罪状,以弑父为首,次之。此后,一些史籍相继沿袭或附会,野史中更是夸大其词、众说纷纭。值此隋炀帝陵在扬州蜀冈曹庄的发现及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之时,对隋炀帝杨广的历史评价和功过是非再次引起海内外华人的热议,让我们驱散笼罩在杨广身上的阵阵阴霾,还他一个公道。隋末农民起义瓦岗军的后期领袖李密(582-619),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李密袭父爵,为侍从官。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闭户读书。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616年),投入翟让的瓦岗军。在李密攻打荥阳之时,魏征为其写过一篇檄文,题目是《为李密檄荥阳太守郇王庆书》,这位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闻名天下的魏征,是这样抨击隋炀帝的:“...
· 刘伯温退隐续命12年是真的吗?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他以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著称。那么,刘伯温退隐续命12年是真的吗?刘伯温简介刘基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的一名军事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他字伯温,是汉族人,祖籍是浙江省文成县人,因此,又有人称刘伯温为“刘青田”。在明朝建立了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被人称为“刘诚意”。死后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此又被成为“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自幼便十分的聪颖好学,在同龄人当中可谓是出类拔萃。而且刘伯温的父亲亲自教导,让刘伯温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在刘伯温七岁的时候就可以一目十行,学习能力可见一斑。在刘伯温十二岁的时候,便已经成为一名秀才,受到了乡亲父老的一致赞誉,被称为“神童”。在刘伯温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府学读书。他跟随老师学习春秋经,而春秋经是一部极为晦涩难懂,并且是奥义很深的儒家经典,一般而言是很难读懂的。但是刘伯温就显示出了自己超乎常人的一面,刘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