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朝王华还金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52
转发:0
评论:0
南朝王华还金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王华是临沂人,南朝刘宋国的将军。王华一生有过非常华丽的生平。画家王华

  王华是临沂人,南朝刘宋国的将军。王华一生有过非常华丽的生平。  

  画家王华作品

  在朝为官中,王华担任过将军、知府、以及文史等职位,除此之外,王华还是太保王弘的弟弟,他们兄弟俩人在朝为官时,都有很大的作为。王华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可谓一家三父子都有很大的成就,

  和王华相关的还有一个故事,那便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六岁的王华和朋友们在小溪边戏水,看见了一个男士来到溪边,因为喝的酩酊大醉,洗了脚之后便离开了,自己手里拿的东西就这样忘在了江边。王华上前打开了这个袋子,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黄金。王华想着的男士酒醒后,肯定会来这儿寻找他的东西,王华又害怕这个钱袋会被别人拿去,便将钱袋放入水中,自己坐在岸边看护着钱袋。过了没多久,醉酒大大汉果然来了,王华看见此人,便上前问到:你是来寻找你的钱财吗?王华便指了指溪水中。醉酒的大汉很是开心,拿出来一锭钱作为谢礼送给王华,但是王华没有接受。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来王华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行。

  当代,还另有一位王华,那便是著名画家王华。王华先生生于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画院。王华先生非常擅长画山水花鸟和写意,在绘画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很多画作都被收录在了各种辞书中,在国内外享有很大的名声。

 

  王华买父

  王华买父是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如今被改编成了戏剧,豫剧、河北梆子中都有王华买父这一曲目。相传,王华是宋朝人。王华从小失去了父母,后来靠打渔为生,王华心地善良,并且助人为乐,深得邻里的喜爱。  

  豫剧王华买父

  有一天,王华上街看见人们都聚集在一个地方,不时地发笑声。王华很好奇,便前去查看情况,地上坐了一位老者,老者前方有一段话:我无儿无女,希望有人能把我买回家,让我安享晚年,必定让他大富大贵。王华见此情况,心想自己父母早逝,加上这位好人也很可怜,便前去说明自己愿意将老者买走,并且将老者背回了家。

  回到家后,王华的妻子也很赞同王华的做法,并且为老者收拾好了房间,做好了晚餐。老者看见粗茶淡饭便没有胃口,让王华买一些山珍海味来。夫妇俩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买了一些山珍海味给老者吃。每天,老者都变着花样吃昂贵的食物,王华和妻子又卖了渔船、渔具等等,这才凑够了买食物的钱。

  王华家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变卖了,便商量着卖掉一个小孩子,哥哥和弟弟都很难过,但是为了老者能安享晚年,便狠心决定卖掉兄弟俩人。此时,老者出来了,老者说,在王华家打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是时候动身回家了,并给了王华一个白绫,让王华卖掉家产拿着白绫来找他。后来,王华找到了老者,才知道老者就是八千岁。从此,王华一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王华还金

  王华还金,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世人,做人要有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书籍《王华还金》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是: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意思就是,六岁的王华和朋友们在小溪边戏水,看见了一个男士来到溪边,因为喝的酩酊大醉,洗了脚之后便离开了,自己手里拿的东西就这样忘在了江边。王华上前打开了这个袋子,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黄金。王华想着的男士酒醒后,肯定会来这儿寻找他的东西,王华又害怕这个钱袋会被别人拿去,便将钱袋放入水中,自己坐在岸边看护着钱袋。过了没多久,醉酒大大汉果然来了,王华看见此人,便上前问到:你是来寻找你的钱财吗?王华便指了指溪水中。醉酒的大汉很是开心,拿出来一锭钱作为谢礼送给王华,但是王华没有接受。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王华虽然只有六岁,但是从他的洞察力和思想考虑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王华是一位聪明的小孩。后来,他等到了醉酒的大汉前来找寻他的钱袋,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他,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国将军王华还金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王华是临沂人,南朝刘宋国的将军。王华一生有过非常华丽的生平。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朝为官中,王华担任过将军、知府、以及文史等职位,除此之外,王华还是太保王弘的弟弟,他们兄弟俩人在朝为官时,都有很大的作为。王华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名的将军,可谓一家三父子都有很大的成就,和王华相关的还有一个故事,那便是拾金不昧的故事。六岁的王华和朋友们在小溪边戏水,看见了一个男士来到溪边,因为喝的酩酊大醉,洗了脚之后便离开了,自己手里拿的东西就这样忘在了江边。王华上前打开了这个袋子,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黄金。王华想着的男士酒醒后,肯定会来这儿寻找他的东西,王华又害怕这个钱袋会被别人拿去,便将钱袋放入水中,自己坐在岸边看护着钱袋。过了没多久,醉酒大大汉果然来了,王华看见此人,便上前问到:你是来寻找你的钱财吗?王华便指了指溪水中。醉酒的大汉很是开心,拿出来一锭钱作为谢礼送给王华,但是王华没有接受。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来王华助人为...
· 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有何深远的启示?
孟母三迁,虽故事久远,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其发人深思的深远之义,至今仍闪闪发光、教益多多。为什么?只因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实在发人深省。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说,昔时战国的大思想家孟子,要不是其母三迁其居,那么,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着生活重担度日,岂能使孟子后来读书上进、成为史上的大才呢。要知道,孟子儿时,先是住在墓地附近,只知常与小朋友在坟墓间,做些祭祀死人与哭嚎的道场之事。接着迁居集市旁边,又学着商人做买卖、宰杀牲畜的游戏。要不是孟母认识到,“此处非我儿所居之地”,于是第三次搬迁,住到学堂附近,才改变孟子后来的人生。最后一次迁居后的孟子,就在学堂那里,跟着小朋友一道,开始了学习礼仪读书之事。就因此,其母欣喜道:“这可是我家孩子居住之地了!”等到孟子长大,学六艺,终于成了历史上的大学问家。这就是孟母三迁,孟子成大儒的开始。从这个故事中,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 易牙烹子故事的启示
易牙烹子故事的启示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卖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国君何等尊贵,绝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后来他看见自己4岁的儿子,选了用自己儿子的肉。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喝到一小金鼎鲜嫩无比,从未尝过的肉汤,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管理齐桓公烹饪的厨师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桓公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提拔重用了易牙,易牙便成...
· 商鞅之死给都市职场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任千年风云变幻,世间从未改变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人情,二是世故。人情做不好,则成了失道之人,世故看不透,就会执着于权力的争斗,被自己的贪欲步步推向死路。商鞅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不利局面,使在战国时期已经沦为二流小国的秦国不再偏安一隅,开始了一次次霸道的兼并战争,但也成为了关东六国和秦国旧贵族既畏惧又无奈的一个眼中钉和肉中刺。从奠定秦朝的万世基业来看,商鞅功不可没,可以说重新塑造了一个战国霸主,但从其个人命运来看,首创新法,又死于自己所创的新法之下,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我仍然认为商鞅是一位英雄,他之所以活,是因为要完成上天所赋予的使命。倘若后来商鞅知道自己一手塑造的大秦竟然能够统一天下,九泉之下也必然瞑目了。可以说商鞅死后,再无“商鞅”。从现在来看,商鞅之死是一个必然,一个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私之臣,最终被五马分尸,看起来相当残忍,但是却是其最终的必然结果,虽然他的大...
· 曹操杀杨修留给秘书的启示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头脑灵活,颇具才华,是个很聪明的人。“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秘书)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同上注引《典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让曹操给杀了。杨修过人的才华曹植称杨修的文才“高视于上京”(曹植:《与杨德祖书》),不在七子之下;一般史家认为略逊于七子,但不失为一时之俊才。祢衡恃才傲物,差不多看不起所有的人,唯独对孔融、杨修两人另眼相看。虽然不能完全以曹植和祢衡的评论断人优劣,但杨修有才,却是事实。《世说新语·捷悟第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