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清代宫女究竟是为何要穿“高跟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8
转发:0
评论:0
揭秘清代宫女究竟是为何要穿“高跟鞋”?,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的跑来跑去,的确不能不佩服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却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的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么,这种鞋究竟叫什么呢?到底有多高呢?

网络配图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了。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此外,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据说,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网络配图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可见,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

  这种木底的丝鞋由于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网络配图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历史上清代宫女为何要穿“高跟鞋”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了。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网络配图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
· 汉朝时期的宫女为何要穿开裆裤呢原因究竟不是为了皇帝
汉朝的宫女为何要穿开裆裤,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如今的衣服多是简约的设计风格,不仅时尚,布料也非常的舒适,我们早已丢下了中国最传统的汉服文化,女性衣服的样式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更替,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的一件事情是,汉朝的女子普遍都是会穿开裆裤的,换作今天的女人如果穿开裆裤的话肯定是要被人笑话死了,毕竟这是刚出生的小孩子才会穿的衣服,那么在汉朝,连服饰的宫女都需要穿开裆裤,这是为何呢?难道是因为皇上需要吗?其实真相令人无语!据说在汉昭帝当政时期,膝下一直无子,霍光为了让自己的外孙女能够早日怀孕生子,就禁止了宫女穿开裆裤了,这就说明了女子穿开裆裤最早的时候肯定是为了方便随时跟皇上行事,但其实最初穿开裆裤却并非是因为皇上,当然后期皇上肯定是因此方便了很多!在汉服文化还没开始之前,男人和女人都穿裙子,穿裙子也是因为方便,也能御寒,也凉爽,后来...
· 花盆底鞋穿起来那么的难受为何清代的妃子们还是要穿呢
还不知道:清朝妃子为何穿花盆底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整个社会寻求着它在历史长廊中留下的足迹,人类也不例外——-他们追求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空间。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潮流”的影响,随后的改变将是潜移默化。欢迎大家来到小编的主场,这里是“路平说文化”现在的影视剧很多都是描写的古代的皇宫生活,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注意到了里边那些的好看的衣服,配饰。而小编最近却注意了一样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那就是那些美丽的女人穿的鞋,小编是一个什么事都要弄清楚的人,所以我就去查阅了史记。花盆底鞋看一下这个鞋叫什么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能舒服吗?你们是不是也很好奇呀?你就听小编给你说吧。原来这种鞋子叫花盆底鞋,但是这个鞋是那么的高,为什么当时的妃子们都要这样穿呐?这种鞋子的底部是用木头做的,在木头上再裹上一块儿好看的白布,放在鞋子的正中间位置也是为了保持平衡,斜面的做功也...
· 古人真潮:清朝宫女们居然就开始穿高跟鞋了
高跟鞋从古就有,而且古时候的高跟鞋和现在又也有差别。不管是做工还是选料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在清朝宫女们穿的高跟鞋是怎样的?极端审美“三寸金莲”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的跑来跑去,的确不能不佩服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却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的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么,这种鞋究竟叫什么呢?到底有多高呢?网络配图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
· “黄拙吾”是谁,为何死后要穿龙袍?
2006年北京出土了一具干尸尸体全身呈现黑色,头发和指甲保存的比较完整,经过现场考古学家确认,这具尸体的主人为清朝宪大夫黄拙吾,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为止北京发现的唯一一具干尸。黄拙吾黎明明末清初时期,在清朝做官的时候,被康熙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且赏赐了他一品麒麟补服和“五抓龙袍”。晚年的他,因病卧床不起,死亡后家人按照他的遗言将其发辫挽成明朝的发髻,以汉族传统方式将他下葬,以示尊重。黄拙吾这三个字是很耐人寻味的,倒过来念吾拙黄,这个“吾”等同于“我”的意思。“拙”字形同类似“黜”,“黄”字同音字为“皇”,可以理解为“我是被罢黜的皇帝”。而符合条件的也就是顺治帝和康熙年间的废太子胤礽,顺治帝疑似出家或被孝庄太后拘禁,废太子胤礽二度为太子,几十年储君,距离皇位只有半步之遥,这两人,一个是康熙的父亲,一个是康熙的嫡子,据史书记载,顺治帝死的时候年仅24岁,如果出家或者被拘禁,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