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项羽乌江自刎原因竟不想让战争害死更多民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3
转发:0
评论:0
古代中国,由于王朝更替,江山易帜,导致连年战乱,饿殍遍野,曹操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文学虚构。改朝换代如此,同室操戈亦如此。朱明叔侄的削藩靖难,也曾演出过一幕“青磷白骨,怵惊心目”的历史悲剧。网络配图前不久,笔者翻阅一本咏史诗集,在“楚汉风云”一节,对项羽不乏弹赞叹惋者,甚至虞姬和乌骓马也成了咏叹对象,涉及民众的文字却寥若晨星,只有韩愈与张可久的一诗一曲。“天下苦秦久矣”,项羽、刘邦步陈胜、吴广后尘揭竿而起,在推翻了暴政后,本应与民休养生息。然因各路豪强争权夺利,致使“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卖花声?怀古》)。楚汉相持,胜负未决,青壮年厌倦了军旅,老弱者疲困于“支前”。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天下连年战乱,只因我们二人而起。倒不如一决雌雄,以免连累苍生。项羽的建议遭到了刘邦的拒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古代中国,由于王朝更替,江山易帜,导致连年战乱,饿殍遍野,曹操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文学虚构。改朝换代如此,同室操戈亦如此。朱明叔侄的削藩靖难,也曾演出过一幕“青磷白骨,怵惊心目”的历史悲剧。

网络配图

前不久,笔者翻阅一本咏史诗集,在“楚汉风云”一节,对项羽不乏弹赞叹惋者,甚至虞姬和乌骓马也成了咏叹对象,涉及民众的文字却寥若晨星,只有韩愈与张可久的一诗一曲。“天下苦秦久矣”,项羽、刘邦步陈胜、吴广后尘揭竿而起,在推翻了后,本应与民休养生息。然因各路豪强争权夺利,致使“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卖花声?怀古》)。楚汉相持,胜负未决,青壮年厌倦了军旅,老弱者疲困于“支前”。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天下连年战乱,只因我们二人而起。倒不如一决雌雄,以免连累苍生。项羽的建议遭到了刘邦的拒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著名的“广武涧对话”。且不论项羽是乱世枭雄还是起义首领,能以“毋徒苦天下之民”为念,实乃难能可贵。他的这种意识并非昙花一现,在乌江之战中,项羽本可以乘船过江,摆脱困境,甚至“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他却毅然选择了自刎。项羽是否“以一人独生为耻,以天下苍生为念”尚待讨论,但他毕竟没有采纳乌江亭长在江东建立根据地的建议,从而没有酿成“真成一掷赌乾坤”(韩愈《过鸿沟》)的惨局,这正是他的悲壮之处。

项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将人民生计置于王权争夺之上的思想,没有机会实践。其实,在古圣先贤那里,这一思想的渊源要久远得多。在《庄子?让王》中有一段记载,更能说明问题。居住邠地的太王亶父,遭到狄人进攻。纳捐进贡狄人均不接受,其目的就是占有邠地。亶父说:“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于是拿起马鞭离开邠地。民众成群结队跟随他,在岐山之下建立了新的国家。

网络配图

这段故事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这点比较好理解,古代中国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封建帝王如同历史舞台上的走马灯,诚如元人张养浩所说“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山坡羊?咸阳怀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山坡羊?骊山怀古》)京城皇帝的姓氏可能是刘李赵朱;皇城旗幡的标志也可能是蛮夷羌狄,百姓的命运却没有什么区别。如此说来,亶父老先生所谓的“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并没有错。因此,他才会劝百姓“子皆勉居矣”(你们都和狄人凑合着居住吧)。在封建皇权时代,“为吾臣”还是“为狄人臣”,“臣民”是无权选择的。为摆脱这种无论“兴亡”只能“百姓苦”的历史宿命,人民只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选择社会的管理者。这也是今世政治文明的一条康庄大道。

二是“不以所用养害所养”(不要因为养活人的土地而危害所养活的人民)。这一点的思想价值则更为先进。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尚且不能因土地而危害民众,皇位与政权只是“王权”的组成部分,只是由民脂民膏(赋税)供养的上层建筑,更不应为了“王权”的延续而伤害民众利益。当时还没有“”这样的现代概念,庄子只是称亶父为“能尊生者”(能够尊重生命的人)。亶父的“能尊生”与项羽的“毋徒苦天下之民”,其着眼点同样顾及了民众的生命与生计。在封建帝王的观念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姓是被统治者养活的,这个逻辑显然是颠倒了。即使如此,在亶父看来,当“王权”危及“”时,“王权”应当让位于“”,而不是为了“王权”而牺牲“”。这说明,在亶父的潜意识里,“”是高于“王权”的。

网络配图

今天,多数国家的“王权”早已被取代,“”高于“王权”自然十分正常。然而,这样的道理,说来容易,贯彻实难。2011年发生在北非、中东的事件一再说明,一些统治者为了延续已经执掌了几十年的朝政,不惜将全国民众置于血泊之中;东亚一些封建寡头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胤,竟将民众挟为人质。在他们的眼里,“”仍然是“王权”俎上的鱼肉。今夕何夕,可悲也夫!

在国共重庆谈判时,追求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成为当时民众的强烈呼声。黄齐生先生作词曰:“民主如船,民权似水,水涨奚愁船不高?”所反映的就是这一背景。词的尾句正是:“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马来朝。”可见,如同亶父居邠,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不想让战争害死更多民众?
古代中国,由于王朝更替,江山易帜,导致连年战乱,饿殍遍野,曹操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文学虚构。改朝换代如此,同室操戈亦如此。朱明叔侄的削藩靖难,也曾演出过一幕“青磷白骨,怵惊心目”的历史悲剧。网络配图前不久,笔者翻阅一本咏史诗集,在“楚汉风云”一节,对项羽不乏弹赞叹惋者,甚至虞姬和乌骓马也成了咏叹对象,涉及民众的文字却寥若晨星,只有韩愈与张可久的一诗一曲。“天下苦秦久矣”,项羽、刘邦步陈胜、吴广后尘揭竿而起,在推翻了后,本应与民休养生息。然因各路豪强争权夺利,致使“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卖花声?怀古》)。楚汉相持,胜负未决,青壮年厌倦了军旅,老弱者疲困于“支前”。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天下连年战乱,只因我们二人而起。倒不如一决雌雄,以免连累苍生。项羽的建议遭到了刘邦的拒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
· 揭开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不想让战争害死更多民众?
古代中国,由于王朝更替,江山易帜,导致连年战乱,饿殍遍野,曹操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文学虚构。改朝换代如此,同室操戈亦如此。朱明叔侄的削藩靖难,也曾演出过一幕“青磷白骨,怵惊心目”的历史悲剧。前不久,笔者翻阅一本咏史诗集,在“楚汉风云”一节,对项羽不乏弹赞叹惋者,甚至虞姬和乌骓马也成了咏叹对象,涉及民众的文字却寥若晨星,只有韩愈与张可久的一诗一曲。“天下苦秦久矣”,项羽、刘邦步陈胜、吴广后尘揭竿而起,在推翻了后,本应与民休养生息。然因各路豪强争权夺利,致使“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卖花声?怀古》)。楚汉相持,胜负未决,青壮年厌倦了军旅,老弱者疲困于“支前”。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天下连年战乱,只因我们二人而起。倒不如一决雌雄,以免连累苍生。项羽的建议遭到了刘邦的拒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
· 项羽为何要自刎乌江,而不想东山再起?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突围至乌江边时,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他说了两句重要的话,一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结果在乌江边自刎,年方31岁。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放弃希望?原因就在于他对失败的看法。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失败,而是他怎么解释。网络配图心理学家威勒做过一项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低的中学生,询问他们自认为考差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的解释可以分为四个“因为”:我笨、我不用功、我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就性质来说,“我笨”和“我不用功”属内在原因,跟自己有关;而“我运气不好”和“考试题目太难”则是外在原因,咎不在我。威勒发现,将考差归于内在原因者,自尊心较受打击、有较负面的情绪反应;反之,将它归于外在原因者,则较少上述困扰,显得较轻松愉快。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在失败时,喜欢将它归于外在原因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因也可分为稳定和不...
· 揭秘:项羽自刎乌江原来另有原因
西楚霸王项羽大家都知道其下场壮烈,在乌江自刎而死。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一些不太为大众所知道的原因。项羽关于项羽,我们都知道他是条汉子,没有刘邦的那种小人之心,我们还知道的就是他对爱情的那种忠贞,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他和虞姬的悲戚爱情故事,然而虞姬的死让人心痛,甚至可惜,而更可惜的是我们的英雄豪杰项羽最后也在乌江自刎了。这让人恨不得历史倒流,但是或许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的让人可惜,但是项羽本可以靠着人心所向,还有自己的一身本领和能耐本可以重头再来,建立天下,然而他却选择乌江自刎,这是为什么呢?真的是觉得丢了江东父老的脸,还是因为最爱的人死了,夺得天下又如何呢?不过虞姬的死确实是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他一生挚爱虞姬,她死了,他只能是悲痛欲绝。当时过江了,即使收拾旧河山再战也是步履维艰,而且也没有心思,或者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形容项羽的性格太恰当了。项始出最大心愿是亡秦复楚,所以他没什么遗...
· 项羽为什么不想东山再起坚持要在乌江边自刎?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突围至乌江边时,亭长劝他渡江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他说了两句重要的话,一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结果在乌江边自刎,年方31岁。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放弃希望?原因就在于他对失败的看法。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不是他有多失败,而是他怎么解释。网络配图心理学家威勒做过一项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低的中学生,询问他们自认为考差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的解释可以分为四个“因为”:我笨、我不用功、我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就性质来说,“我笨”和“我不用功”属内在原因,跟自己有关;而“我运气不好”和“考试题目太难”则是外在原因,咎不在我。威勒发现,将考差归于内在原因者,自尊心较受打击、有较负面的情绪反应;反之,将它归于外在原因者,则较少上述困扰,显得较轻松愉快。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在失败时,喜欢将它归于外在原因的主要“原因”。网络配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因也可分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